中考化学STS试题归类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试题论文,化学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STS即“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而“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等理念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突出表现为在试题中设置了大量的STS试题。本文以2005年典型中考题为例,剖析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供参考。
一、健康类
例1 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人体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1)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A.用“苏丹红一号”作食品添加剂
B.蒸馒头时加入适量纯碱
C.加过量亚硝酸钠以保持肉质鲜美
D.把霉大米淘净后继续食用
(2)低血糖患者每天都应注意摄入一定量含淀粉的食物,以使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请你列举两种富含淀粉的食物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油炸食物不宜多吃,因长时间煎炸会产生有毒物质丙烯醛。丙烯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丙烯醛完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食盐是人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人体细胞中约含NaCl0.9%,一般成年人每日需NaCl的量为4.5g~9g。
①某病人因食盐摄入量不足,需要补充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0.9%的生理盐水。现医生确定每天为他注射200g生理盐水,则每天可为他补充约_________g食盐;
②小明同学根据
这一反应原理,对一瓶生理盐水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加入的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方案并填入表1内。
表1
探究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i.取反应后的上层清
若有白色沉淀
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 生成 _______溶液过量
溶液 若无白色沉淀 还需进行下一步
生成 探究
ii.另取反应后的上层
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______溶液
(江苏省徐州市中考题)
评析: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与健康有关的问题自然也就成了热门话题,这一点在近几年中考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将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作为试题的情境,特别是将社会上刚刚发生的、影响比较大并与健康有关的事件作为试题的情境,目的是让考生在审题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各种行为和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类试题在今后将会继续成为中考考查的要点之一。
二、安全类
例2 食品安全问题令人非常关注。下列食物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A.用鲜牛奶制成的酸奶
B.霉变的花生和大米
C.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
D.用工业用盐腌制的泡菜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考题)
例3 我国煤炭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和煤矿透水事件接连不断。2005年5月19日,承德暖尔河再次发生瓦斯爆炸特大事故。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
(2)当发生瓦斯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A.站在原地不动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若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3)瓦斯爆炸后,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两条)
(4)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______和足够的______,对任何一个条件的有效控制都可避免瓦斯爆炸。据此,我国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项措施。请对其中的任意一项措施进行解释:________。
(5)请你分析一下造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______。
(6)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知道:化学物质可造福于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说明这个问题____________。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评析: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再强调“安全重于泰山”,但我国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各种事故仍屡有发生。这些安全事故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作为试题的情境,让考生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每一位考生从化学的视角去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安全事件。
答案:例2 A 例3 (1)混合物 (2)A (3)从立即切断通往事故地点的一切电源、恢复通风、扑灭明火等中选两条即可 (4)火源 氧气 “先抽后采”旨在降低井下瓦斯浓度 “监测监控”是指建立和完善监测监控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风定产”是指有多大的通风能力就维持多大的产量规模,防止井下瓦斯积聚 (5)为牟取暴利,某些矿主视安全为儿戏,违规生产 (6)如塑料袋,有利的方面是方便人们盛装物品,不利的是废弃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环保类
例4 北京6月2日讯,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下列内容:
a.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
b.山西的临汾、阳泉、大同等三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列全国113所环保城市前三位;
c.七大水系中海河水系质量最差;
d.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逾40%。
据所学知识回答:
(1)略。
(2)略。
(3)取海河水系某支流河水分析,其主要污染物有较多悬浮物,河水呈碱性,水中含较多离子和有机物质(淀粉、蛋白质、洗涤剂等),还有大量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
①使用pH试纸测定河水酸碱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要除去水中的细小颗粒,可在水中加入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作净水剂,然后静置处理。
③要除去水体中较多的离子,并使水体呈中性,可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写一种)
④水体中有机物增加,水体溶解氧的能力会_____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或“不变”)
⑤为有效消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二氧化碳B.漂白粉
C.氧气
D.石子和细砂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
评析: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着重考查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空洞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目的是让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答案:(1)略 (2)略 (3)①用玻璃棒蘸取河水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比色卡比较 ②明矾③盐酸 ④减弱 ⑤B
四、突发事件类
例5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载有液氯的槽罐车发生车祸导致液氯大面积泄露,造成28人死亡,数百人中毒。已知氯气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易被碱性溶液吸收(它会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救援消防干警在现场的下列处理方法较合理的是()。
①及时指挥人群向较高地势转移
②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碱性溶液处理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
④将尚有残留液氯的槽罐移入附近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生石灰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
例6 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题)
评析:这类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面对危险的突发事件,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灵活地应变,化险为夷,避免危险或危害的发生。
答案:例5 D 例6 C
五、能源类
例7 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及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正在开发的部分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和“可燃冰”。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是______;
(2)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能源物质是______;
(3)埋藏于海底,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的能源物质是______;
(4)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______。
(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评析: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人类已开始受到能源危机的困扰,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已迫在眉睫,让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认识能源的重要性和危机,有助于他们养成能源危机的意识,激发他们为将来解决能源危机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这应该就是中考化学设计能源类试题的目的。
答案:(1)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 (2)天然气 (3)可燃冰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六、科技类
例8 2005年1月14日,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了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这种“雨”的成分是液态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推测中错误的是()。
A.土卫六地表温度与地球表面相近
B.土卫六上存在有机分子
C.土卫六地貌的形成可能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甲烷与气态甲烷的相互转化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评析:作为起点高、落点低的最新科技成果题,一直是中考的保留题,它主要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审题与解题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着重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及应用能力。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