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论文_纪学峰

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论文_纪学峰

摘要:儿童友好社区是社区人性化设计和建设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当前对儿童友好社区的研究主要在软件和人文性方面,对其公共空间建设的探讨处于“真空”状态。基于此,本文以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内容和设计建设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填补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领域的研究空白,推动儿童友好社区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内容;建设方法

前言

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是舶来品,在西方国家发展成熟,我国在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才明确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要求。虽然起步晚,但是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发展速度快,截止2016年,已经建成了400多个儿童友好社区。从目前建成的儿童友好社区来看,大多重视社区文化、社区人文关怀,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仍然落后。完善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将儿童作为公共空间建设的主体,并不是意味着社区空间是儿童专属的,而是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主导,兼顾兼顾全体居民的活动来进行。此类公共空间建设不仅是提高社区整体水平的关键,更是公共空间设计、建设领域的新议题。本文结合深圳市益田社区服务中心的儿童友好空间,来阐述儿童友好空间如何打造。

一、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内容

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街道空间、建筑空间、环境景观、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

第一,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街道空间建设方面。具体来说,是从儿童在社区中主导性出发,对儿童出行、活动范围等进行建设。在儿童友好街道空间建设中,要以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儿童的成长需求和特征来进行研究,主要提供儿童安全出行、户外活动等活动空间,以安全、便利为特点,避免儿童公共活动空间与大流量社区道路重合,减少安全隐患。儿童友好的街区应该为儿童提供以下的内容:为儿童的出行提供便利,并允许儿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期望,他们可以通过步行或者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并可以通过低碳、绿色的出行经历,安全、无担忧、愉快的玩耍和游戏,并提高独立出行能力。在社区内引导型道路、人行步道的建设不仅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更要实现到达社区内其他区域自由、便利。公共空间布局上应关注儿童的可识别性,社区内关键的建筑物、标识性物体、边界等生活环境要素要让儿童更好地认知,避免不当的公共空间对儿童造成心理不适。同时,社区公共空间应格外关注采光与通风质量,儿童在公共空间内能够获取充足的光照与新鲜空气。

第二,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筑空间方面。建筑空间是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空间体量上,以儿童视角为参照,避免出现与儿童视觉、心理认知反差过大的体量。可以通过划分、退台等手法削弱建筑空间的体量感。同时空间色彩的设置也能刺激儿童视觉认知,引导儿童的行为与心理。在质感上,尽量消除钢筋混凝土森林效果,适当运用自然材料,弥补城市自然环境缺乏的问题。

第三,儿童友好型社区的环境景观方面。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建设要与社区整体风格相协调,突出儿童主导特点。在环境景观建设上以优良品质和安全为保证,利用植物、水体等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优化,提升儿童社区参与度。其中天然、原生态的景观更容易得到儿童认可,例如不加修剪的草坪、生态良好的水岸等有丰富细节的空间。

第四,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基础设施方面。公共空间除了在街道、建筑和环境景观方面要倾斜于儿童,还要提供儿童喜爱的基础设施,例如方便儿童使用的生活设施(家庭卫生间、高低洗手池、方便儿童使用的栏杆扶手)、室外活动空间如活动草坪、沙坑、游戏设施和器械,还要提供专业的运动场地,让儿童玩的方便、安全、开心,才是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本源之意。

二、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方法

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方法根据外国建设经验,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儿童行为分析后建设。这类方法是在设计过程中儿童参与环节较少,但注重儿童的需求和感受,以儿童需求和感受为主要出发点进行建设。在社区公共空间中依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健康状况,提供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序列,并保证周边活动场所的可达性,调整服务设施的位置,保证儿童感知空间、动态空间、自然空间、藏匿空间、开敞空间和社会化空间并存,满足儿童认知、活动、社会化需求。例如,低幼阶段的儿童(3岁以内)以家长密切关注为主,可以在家门口和楼下的空间内玩耍,学龄前儿童(3—5岁),家长视野范围之内关注即可,可以在家门口和安全的街道上玩耍,再大一点的孩子(5—14岁)可以通过自行车或者步行到社区内的绿地或其他开放空间与伙伴们玩耍,而更大点的孩子可以通过安全的路径,前往社区内的足球场、篮球场或公园玩耍。同时在建设上以视觉引导、触觉引导、听觉引导和嗅觉引导等与儿童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对话,引导儿童心理成长与行为发育。

第二,儿童参与设计后建设。包括社区空间评估、儿童绘图、搭建模型、儿童游戏、家庭参与、参与建造。在设计人员对场地进行现场调研后,对儿童进行简单的说明,鼓励儿童们采用绘画、作文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愿望,设计师在征集儿童愿望后,进行归纳总结,绘制趣味地图,再邀请儿童进行搭建模型的活动,带他们更加形象、生动的体验儿童友好空间,更直接的认识这些空间带给他们的安全、便利。设计师和儿童一起对空间设计进行优化后,征求家长、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从实施的可操作层面出发继续优化设计方案,最终鼓励儿童、家长、社区和设计师一起积极参与建造。性此种建设方法是真正让儿童成为社区主体,从社区空间评估阶段就引入儿童意见,让儿童对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出想法和意见建议,通过游戏化、互动型信息交换,让儿童绘图、搭建模型等专业设计环节变得童真化,最后以社区家庭为单位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将儿童友好社区的内蕴和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设计建设。城市里生活的儿童出于安全考虑很少有机会独立出行、缺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没有太多的造型游戏和简单的社会团体游戏,只是单纯的被家长带到户外,在有限的、有明确边界的游戏场地中,开展与室内无差异的游戏活动,虽然他们可以与自然有部分接触、也呼吸到了室外的新鲜空气,但是还处于时刻关注的监视下,儿童们还是不能很好的开展社会活动,不能更自由的去探索外部世界。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追求,也是满足儿童自然属性的根本。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然保持法将社区空间中原有自然环境保护、修复和合理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然植入法和自然模拟法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自然面貌和自然特点。在社区的室外活动空间中,保留一处原生植物种植空间,给儿童提供探险空间,从里面挖掘他们所认为的“宝藏”,鼓励他们开展简单的社会活动,利用探险空间编排故事情节,每个人都扮演各自的角色,积极地参与、互动,打造儿童友好的空间体系。

结语

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儿童的关注,下一阶段期望更加关注儿童友好出行、儿童友好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措施,同步在建筑设施、社区服务、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延培.“儿童友好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贾敏.适合儿童的乐园——儿童友好型居住区景观探究[J].现代园艺,2017(10):57.

[3]徐南.住区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

论文作者:纪学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论文_纪学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