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BIM中心创作三部 上海市 2000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了各大城市的首要任务。对于如何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各大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那么,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轨道交通枢纽就显现出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实际项目情况,对轨道交通枢纽设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合理性;徐泾北城站;公交车始末站
引言
随着城市的大力发展,其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对于轨道交通枢纽设计,遵循城市整体规划,方便人们使用的同时,还需加强轨道交通车站配套设施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本文将从轨道交通枢纽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徐泾北城站”项目,探讨轨道交通枢纽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一 工程概况
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离徐泾镇中心较近,项目距离虹桥机场约9公里,距离上海市中心约20公里,距离青浦新城约10公里。项目位于虹桥商务区与赵巷商贸区两大枢纽核心商务商贸区之间的过渡区,基地东侧紧邻徐盈路站城市综合体,往东至西虹桥商务区,南侧为成熟的徐泾老镇,北侧为规划中的大型居住社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01万平方米,整体规划为交通枢纽及配套设施。其中包含轨道交通辅助用房,交通管理用房,配套管理用房和公交枢纽用房;同时设计中需提供公交始末站用地4000平方米,提供机动车停车位297辆,非机动车停车位379辆。
二 设计原则
设计之初,结合基地条件和开发商的要求,将整体项目定位为区域型的情景式交通换乘中心。针对公共交通转换定位及设计原则是以社区型交通枢纽为主的综合体,包括轨交站、公交始末站、私家车、出租车及非机动车等之间的相互接驳换乘,解决区域内长远的交通发展和停车需求,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全天候无障碍交通转换中心,同时缓解轨交站点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加强地铁站点通周边地块的联系。
根据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现状调查分析,合理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及道路结构,加强公共交通换乘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地块自身及用地周边景观环境,规划符合本地块的轨交用房和配套用房,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枢纽配套设施,为周边城区提供一站式、人性化的P&R换乘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在公共交通换乘,静态交通组织和交通流线等方面着重优化设计。注重城市设计,加强环境景观。根据地块周边交通现状,合理安排出入动线和交通组织。
三 平面布局
结合基地狭长特征,整个地块平面布局成为“一心”、“二轴”、“三片区”的格局。“一心”:以核心景观广场为地块内人流活动中心向周边辐射。“二轴”:打造东西向立体人行活动主轴及南北向天桥联系主轴。“三片区”:结合地块东西狭长的特点及功能单体自身特点,依次分为东、中、西三个功能片区。
东侧功能片区:为主要公共交通转换的核心区域,一层南侧设有五条公交始发站十个车位,使得轨交与公交实现零距离换乘。二层大平台的设置,加强了基地中部、西部紧密联系的同时,促进了周边区域到达站点的便捷性。
中部功能片区:结合自然河道景观布置情景配套用房,提升整体的品质。以主入口景观广场作为整体形象展示区,沿河布置小型配套建筑与绿化、河景融为一体,将沿河优质景观向主广场渗透打开,营造特色景观站点的氛围,二层作为公共入口平台,将城市人流导入各功能分区。
西侧功能片区:底层全部架空,设置大型地面临时停车场,解决P+R的停车需求,其上部利用轨道上空设置轨交用房,提供配套管理,同时提升项目整体的形象。
图1:平面功能布局分析
四 交通流线组织设计
每个项目在设计过程,各种流线的梳理对设计的成功与否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轨道交通枢纽设计中对人流换乘流线,基地及周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人行流线的梳理非常重要。“徐泾北城站”交通枢纽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对社会车辆停车、人流换乘和车行流线进行了重点的梳理和设计。其中,对于轨道交通换乘人流与公交车的关系,基本上实现了零距离的换乘,缩短了轨道站点和公交站点的换乘距离,减少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徐泾北城站与其周边地块的关系,在设计中通过二层平台和人行天桥通往站点南侧和北侧地块,加强轨交站点与周边地块紧密联系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道路交通和人行流线的交叉和冲突,进而增加了城市道路车流的通勤数量。此外,地块东西两侧均设有地面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东侧紧贴地铁站点,可便捷到达站厅,西侧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通过二层打平台的引导,减少人行流线和地面车行流线出现交叉。设计过程中,出租车的停泊点设置于崧泽大道靠站厅出站口和地块中部,和轨交站点保持紧密联系,避免将来造成轨交站点换乘人流的拥堵想象。
图2:交通流线组织分析
五 车位设计
目前随着生活条件不断的改善,中小型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多被家庭与企业所拥有,因此在本项目设计中对于P+R社会公共停车场停车位的设计,均以小型汽车车位的尺寸为当量来计算停车位数量。
1、小型停车位尺寸设计
依据国家现有规范规定,小型汽车的平面尺寸为4800x1800,在实际项目中,停车位的平面尺寸应依据停车位周边的障碍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按下表进行计算。
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间最小净距
2、机械停车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基地狭小且功能较多,所以对P+R社会停车的设计采用了机械式的停车方式。机械式停车的分类:
机械式停车库(场),系指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存取停放车辆的停车库(场)。
独立机械式停车库,系指单独设置的不依附于别的建筑物的机械式停车库。
附建机械式停车库,即附建于建筑物或包含在建筑物内的机械式停车库。
机械式停车设备,系指利用机械方法,将车辆作垂直、横向、纵向搬运,达到存放和取出车辆目的所使用的集机、电、仪一体化的全套设备。
本工程中主要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的机械方法进行机械式停车设计。
常用停车设备适停车辆的外廓尺寸和质量如下:
采用机械式的停车方式设计时要考虑基地情况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机械式停车的设备的尺寸和停车设备的单车最大进(出)时间,确保停车设备和停车库各种配套设施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方便性。
六 车道设计
对于停车场的车道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计,尽可能多的增加停车位的数量。如何进行合理的车道布置,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是一条车道两侧停车(即鱼骨状)的停车方式是相对比较合理,比较经济和常用的布置方式。停车场地局促紧张的用地内,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一条车道只服务于单排车位的情况。
图3:机械停车位
轨道交通枢纽设计中,除考虑私家车位的停车要求,经常会涉及到公交车的停车要求。在设计中满足公交车停车位长度不小于15m、宽度不小于3m标准设置要求外,需同时考虑等候发车区应提供车辆等候发车功能,尽可能满足每条线路满足3辆车同时等候发车的规模要求。
每个项目的防火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对人流相对集中的轨道交通枢纽设计更应给予重视。本项目设计中考虑用地条件紧张和建筑防火规范要求,借用私家车和公交车停车场地内的车道,设置本项目的环形消防车道,解决了项目的消防要求。
图4:消防流线分析
七 公交站设计
本工程在用地局促条件下,对公交站点的选址和布局至关重要。设计过程中对公交场地的位置选择进行了多次的比较和论证后,将其布置于轨交站的南侧。现就公交站的选址和场地布置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首先,对于公交车首末站在选址方面需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且便于与其他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宜与城市道路紧密结合,便于人流和车流的集散。一般设置在人员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的位置,而且对于新建首末站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距离应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
其次,对公交车首末站的设计在平面布局上,应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人行与车车分开设置。应满足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分明,通行便捷的要求。平面布置过中,需综合考虑公交车辆运行的区域,包括出入口、回车道等要素。徐泾北城站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自身条件和北侧崧泽大道的道路情况,采用单进单出的出入口方式设置。对公交站综合性服务区域的布置中,将管理用房布置在轨交站点西侧位置,该位置可兼顾到公交车到站情况和公交场地内公交车的始发情况。人行通道通过二层大平台的设置,解决人流和车流的交叉问题,也促使公交始发站和基地周边区域有了紧密的联系。
最后,除考虑上述设计要素外,对候车站点的设计尺寸、公交车位尺寸及公交车的转弯半径等问题也需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布置。
八 基地出入口设计
1、数量和位置
基地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设置直接影响到用地的经济性和功能布置的合理性,所以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需要进行综合衡量合理的布置。徐泾北城站项目基地出入口的布置,根据基地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分开设置。东部P+R社会车辆停车区域设置了两个车行出入口和一个人行出入口。其中对车行出入口的设置除了满足停车场本身的需求外,可兼做消防车道和后勤车道的使用要求。人行出入口设置于东侧基地中间位置,尽可能避免人、车流线的交叉问题。西侧公交始发站区域,根据公交车单进单出的流线方式设置两个独立的出入口,布置于轨交站点东西侧,减少轨交站点人行流线和公交车行流线的交叉情况,同时可兼做消防车道的出入口。
2、出入口宽度设计
基地出入口宽度设计应结合基地内平面功能布局和景观布置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本工程社会P+R停车区域的出入口宽度依据场地内车位的布置方式设置了6米宽的道路。对于西侧公交站出入口道路的宽度结合景观、人行流线及用地情况等因素,设置了6米和6.5米的单行车道宽度。
图5:无缝衔接的公交始发站
图6:基地出入口、停车分析
九 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为在实际项目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仅供工程类设计人员参考。对于轨道交通枢纽项目的设计,其功能流线相对复杂,后期落实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机电、结构、公交运营方和轨交运营方等相关单位和专业的紧密配合,协调好各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最终获得相对比较理想的、合理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公共汽车和电车首末站、枢纽站建设标准,DGTJ08-2057-2009
[2]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DG/TJ08-7-2014
[3]机械式停车库(场)设计规程,DGJ08-60-2006 J10924-2007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论文作者:张军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出入口论文; 枢纽论文; 公交论文; 项目论文; 地块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车道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