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中心小学校 408000
摘 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是教学管理的完善。同时,教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好德育工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对于保证人才教育方向的正确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 品德德育 实效
德育,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实际经历出发,潜移默化,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参加教学进程。改善环境,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熏陶与深有感触的共鸣中积极主动地实现道德的“内化”。因此教育中要重视小学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注重德育的实际功效。据此,我由下列几个方面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教学和引导:
一、树立观念,传授正能
在通常的教育中,教师常常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对不符合书本或考试要求的错误进行说服式的批评和责备。在德育时,教师太着重于理论的输入,忽视了实际作用,使德育难以有实效。要改变对于受教育者的态度,看重每个受教育者,多启发,不吝啬表扬,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要完善受教育者品德方面的反馈方式,注重家访,懂得在有范围的情景内得到受教育者的消息。通过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消除有关好坏学生的定位,缩小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情感环境。要以受教育者的感情为出发点,对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进行教育,传授积极向上的观念和能量,使受教育者对理论上的道德有更清晰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运用,使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重视教学,形成习惯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在学习的进程中,周围的氛围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氛围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使其充满正能量,有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和素养。在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校园是最重要的一环,理应形成最好的氛围,并对整个建设的优化做出努力和贡献。小学时期的孩子单纯活泼,想法和思维简单直接,更容易吸取直观表象的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方面尚显稚嫩,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生活中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事例来进行德育,这样效果会更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基于自我,发挥特长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有着不同特点的独特的人,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们不同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闪光点,并对每个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度过每个关卡。并且,教师需要指导受教育者,让其看到自己好的地方,更乐观向上地对待学业和生活。要协助受教育者找出并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业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受教育者们能够甩掉曾经的自卑心态,积极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就会觉得,只要努力、用心,就可以取得期许的成绩,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品质。
四、形成榜样,带动孩子
小学的孩子们单纯而简单。作为教师的我们若能从他们的感情出发,“以身作则,以情育人”,感情会在教育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收获也会很丰硕。在教育过程中实行德育,教育者需要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指导、感染和熏陶的方式,以教育者好的行为方式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所影响。教育者需从自己开始,有着正确的道德观和高尚的情操,以拥有爱的心去引导受教育者。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配合参与下,严格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五、举办活动,增强认识
在德育教学时,教育者应以受教育者的兴趣为基础,举办有趣丰富的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通过活动,使受教育者对于道德的理解更清楚,并将道德认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德育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六、在进行教育管理时,重视德育熏陶
教育的组织管理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进行教育组织管理时,要很好地运用当中的德育内容,这有利于教育管理德育目标的完美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就要不停地严格管理受教育者,组织他们的学习。教育者还要对于学习和纪律提出要求,同时监督、检验。这就是组织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又一次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品质进行了教育和监督检查,帮助巩固了受教育者的德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龙光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5,(9)。
[2]阳苹 浅谈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渗透[J].读写算:教师版,2017,(35)。
[3]高玉金 重精神,贵德育——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寓教于乐”思想研究[J].时代教育,2017,(10)。
论文作者:杨胜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受教育者论文; 德育论文; 品德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道德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