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零售业增长趋势的实证分析--基于国外大型零售商跨国扩张趋势的实证分析_销售增长率论文

我国内资零售业增长态势的实证分析——基于外资大型零售商跨国扩张趋势下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资论文,实证论文,零售商论文,零售业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根据WTO承诺,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大型零售商加速了对华扩张,而在华的发展战略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投资方向看,大卖场、大型专业商店(家居、药店等)、便利店是外资零售商投资重点,同时外资也很关注差异化的市场,如生鲜超市、个人护理用品店;其次,从投资构成来看,欧洲和北美大型零售商对我国零售市场投资居多;第三,从进入方式的战略选择上看,并购将越来越普遍,包括外资间的合作和外资对本地企业的并购。如欧尚和大润发,易初莲花与TESCO,TESCO与乐购等;最后,在华的经营战略看,同一外资集团向多业态发展的同时,全方位占领市场。如家乐福的大卖场、折扣店、生鲜超市等,台湾顶新的乐购与全家便利店,台湾润泰集团的大润发与喜事多便利店等。这些发展战略计划和趋势对我国内资零售业和国内的零售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带来了新型的零售业态和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同时也给我国零售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并将进一步提高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可以预见,中国零售业进入新一轮的并购和整合阶段。在这些压力下,中国内资零售业的增长将会呈现新的态势:如销售增长与企业规模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内外资零售企业之间的增长效益关系如何?以及内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如何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实证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外资大型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选择,更有助于内资零售商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把握发展动向和方向,以在与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实现快速、健康的成长。

基于研究的必要,本文选取连锁百强的几方面数据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同时选取上海联华、上海华联、华联综超和物美商业集团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零售企业,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

一、我国内资零售业增长态势的实证分析

外资大型零售商跨国扩张在地理选择上首先倾向于中国的大城市,自2004年以来,我国内资零售业总体增长的同时,大城市的业务呈现萎缩的趋势;内资零售企业积极参与并购,2005年连锁百强前10位中的内资企业共发生收购活动14起,2006年并购现象更为普遍。收购与兼并做为内资零售企业快速增长的一种形式,为了帮助内资零售企业更好地制定增长战略,现就增长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内资零售业的店铺数量增长与销售规模增长情况

为了方便研究,选取连锁百强零售内资零售企业的数据做为研究的对象。

图1 2001-2006年连锁百强内资企业销售增长率与店铺增长率对比图

资料来源: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1-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销售情况整理所得

从图1不难看出,2001年至2006年销售增长率和店铺增长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时,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连锁百强的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低于店铺数量同比增长,而2006年100家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中,16家外资(包括外资控股)企业平均销售规模同比去年增长27%,门店增长幅度仅13%。①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整个零售利润水平不到2%,可零售业增长的平均速度却达到百分之十几,这一增长数据比较可以说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不是靠内力形成的。

(二)零售企业数量与市场份额增长率分析

根据统计年鉴的资料,外资对内业务的零售企业和内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前三百名企业进行数据整理作为比较的对象。

表1数据显示,内外资零售企业在数量增多的同时市场份额也在增加,但是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与市场份额的增长率速度并不同步,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增长率超过了数量的增长率,而内资企业的数量增长率高于市场份额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内资企业的效益有下降的趋势。

(三)内外资零售企业平均销售量增长率与平均人效、平均地效的增长率比较分析

平均人效是指销售额/员工总数,平均地效是指销售额/总营业面积。②现在本文选用连锁百强中的内资和外资的平均销售增长率、平均人效增长率和平均地效增长率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从表2不难看出,从2004年和2005年连锁百强中内资企业的销售增长率高于平均人效增长率,而2006年销售增长率略低于平均地效增长率,而高于平均人效增长率,外资情况正好相反,平均人效增长率和平均地效增长率都高于销售增长率,且同步增长。

有对比不难看出,从总体趋势来看,内资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且增长的总体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取全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三类数据对比,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扩大。

(四)内外资门店销售能力情况比较

比较内外资超市门店的平均销售能力,可以把每家超市的营业额占国内零售五十强的总营业额的百分比和它的分店数目占的零售五十强的总门店数目做比较。这个比较值可以反映出它的门店平均销售能力。③

本文以国内销售能力最高的六家超市集团与五家外资超市进行实证比较,进而说明内资零售企业的门店销售能力情况。

内资的平均门店销售能力普遍较低,上海华联拥有最高的销售额,它代表的门店销售能力也只有21.63;而外资中门店销售能力最差的沃尔玛也有13.9。

图2 内外资零售企业的门店销售能力比较图

资料来源:根据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6年连锁百强资料整理计算

二、对内资零售业增长态势表现的描述

我国内资零售业的增长态势,将导致我国内外资零售业竞争格局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一)地理分布和业态选择上的外资主流化与内资“边缘化”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占领了大城市的主流业态,内资零售企业在业态和地理选择上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开始关注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专业市场,并计划退出大城市的大型超市市场。

(二)外资全国性布局与内资区域市场集中布局

首先,从内外资零售企业广度即覆盖省数(直辖市归入临近省进行计算,全国共31省)④对比分析。

其次,从内外资零售企业在每个区域的开店集中程度或密度分析。由于这一指标较难量化,所以这里引入新参数——开店的渗透度,是开店指数(即便利店*1+综合超市数*10+大型超市数*25)除以广度所得。⑤对比情况如表4所示:

内资的四家企业的广度与外资相比已经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内资的渗透度较外资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取全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数据来看,差距将更明显,即内资企业的扩张广度偏低,渗透度较高;而外资企业具有在全国范围扩展的能力,其企业扩张采用渗透法和跳跃法相结合的战略措施,使得以外资为代表的全国性零售集团开始形成。曾经尝试跨区域发展的本土零售企业,由于管理能力和经营资源方面的局限,开始收缩战线,集中于区域市场的发展。中小形连锁零售企业,在外资尚未全面进入的情况下,保持着在局部市场的领先份额和竞争优势。

(三)内外资企业间大规模的整合与集中趋势

外资的进入加速了零售企业的整合与集中。自2002年以来零售企业的整合与集中表现在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这一现象伴随着2004年11月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而加速。如2004年英国TESCO斥资1.4亿英镑收购台湾乐购50%的股权,接着2006年12月再次斥资1.8亿英镑增持其40%的股权,总持股比例达到90%;2006年全美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Bustbuy)与江苏五星电器收购案,百思买出资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⑥收购与兼并的详细情况见表5(不完全统计)。

三、结论

零售业增长是保持行业活力的源泉。优质高效率的集约式增长可以推动我国零售流通业的现代化,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而劣质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将会恶化行业竞争。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增长态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内资零售业的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增长遇到瓶颈

1.店铺数量增长与销售规模增长不同步,店铺数量增长速度高于销售规模增长速度,同时,销售规模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2.零售企业数量增长与市场份额增长不同步,在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市场份额的增长慢于企业数量的增长,体现出零售业增长的低效率,而外资在国内的业务呈现相反的增长态势。

3.通过与外资对内业务的比较,可以看出,内资企业的销售量增长率快于平均人效增长率、平均地效增长率,说明我国零售业在现有模式下的增长潜力很低,要想长期保持增长的趋势,需要改变增长模式。

4.内资企业的门店销售能力明显低于外资零售企业,说明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增长效益增长遇到了瓶颈,如何提高零售企业的增长效率与效益将成为业界当前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内资零售业竞争环境不平等

1.竞争规则的不平等。WTO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应该说更多的有利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规则在维护一部分国家或群众利益的同时,直接和间接地损害另一些国家或群众的利益。而我国需要考虑开放形式下如何保护我国内资零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外资和内资的待遇不平等,外资零售企业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重视外资、外商、外贸,对国外的企业实行非国民待遇,不仅在税收上内外不同,而且在选择地段、土地出让价格也给予特殊优惠,低价出让、低价出租,每平方米只有5角、1元,甚至个别的地方提出对世界著名零售业实行十年免租的待遇,把内外资零售业置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内资零售企业增长效益低下和盲目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增长的原因。

3.内外资实力不均等。内资企业从资金、技术、管理和竞争力等多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注释:

①商务部:《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分析》,http://www.gdchain.com.cn/200703027.asp.

②平均人效和平均地效经常用来衡量零售企业的增长效益,平均人效就是指平均每个员工创造的销售业绩,平均地效是衡量平均每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创造的销售额。

③④⑤郎咸平:《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386、277、278页。

⑥杨钟杉:《外资并购趋势分析》,信息技术研究,2006年8月。

标签:;  ;  ;  

中国国内零售业增长趋势的实证分析--基于国外大型零售商跨国扩张趋势的实证分析_销售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