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政治哲学意义论文_陈丽

“五四”的政治哲学意义论文_陈丽

柳江区委党校 柳州柳江 545001

摘要:五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它的政治价值和时代意义重大,且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的哲学意义影响不可估量。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内外因素变化对五四运动发生所产生的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探索该运动所具有的政治哲学意义、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哲学意义;进步思想

1 五四运动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1.1 外因加速运动发生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19世纪末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和侵略,国家统一面临着严重危机。十月革命胜利给濒危中国指出一条道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须联合工农群众发动革命斗争。

弱国外交大失败。中国外交使团在和会上据理力争,希望拿回被列强侵略的山东半岛。“弱国无外交”,尽管中国外交使团拒绝在和会上签字,但列强执意把山东半岛交给日本。

1.2 内部矛盾无法调和导致运动一触即发

国内被割据严重,政府频繁更替。安福派、北洋文化派、南国军事派等,各派系为了利益不顾老百姓生活肆意搜刮,甚至无视帝国主义列强对国民的欺压,国内矛盾被激发到了极点,国家不稳定性明显,运动一触即发。

国家各阶级爆发爱国热情,爱国思潮涌现。最初的发起者是知识分子,大批的知识分子集中在北京大学礼堂,时刻关心着巴黎和会进展;工人以“我们不为仇人做工”为口号,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政治参与,他们由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崛起。

2 五四运动融合了必然性与必然性

2.1 必然性是变化的结果

在政治层面上,国家和社会出现了四分五裂,公权力处于一个极脆弱的状态。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北洋政府经历了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几任总统,国家处在频繁更换总统的不稳定框架中,军阀混战割据。当时的中国亟待把分省、联治、分裂的民国,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联合的、集权的国家,时不我待,这般政治发展势头需要这一场运动。

在社会层面上,国民性得到改造,工农学的权利苏醒。这种变化首先出现在学生群,他们不上课以求国家独立完整,他们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运动逐渐扩大到了工人阶级和工商联合界,地域上从北京延伸到了上海、武汉、广州直至全国范围。学生的正义感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工人和商人不合作与罢市,不用日货推广国货,反对外国企业,以示决心。

经济层面上,停滞落后的经济状况激发经济层面转用新“武器”做斗争。工商界联合行动,包括上层绅士商人的民族资本家,打出了实业救国和加强国权的旗号,形成了商界联合会。全国各地工人将近100个城市的工人阶层融入到救国热潮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偶然性是不稳定的结果

仅仅针对五月四日当天的事件,就包含了诸多不稳定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偶然性的发生,最后促成了影响国内外运动热潮的发生。

第一个偶然是造势上街时间的选择。当北京诸多大学的学生们集中在北大礼堂原定5月7日上街请愿,希望国耻日上街能更激起民众的爱国情。和谈破裂的消息传回中国后,学生已经按捺不住,群情激愤,把上街时间提前到5月4日。

第二个偶然性是造势上街线路的选择。预先线路是直接去日本大使馆,递交申请书。当队伍到达大使馆门口时,因为4日这天是周日,使馆不上班;随后,队伍退回到东交民巷(使馆区的集中地),军警出来拦截,说必须要总统府批准,队伍在东郊民巷等2个小时左右,出现烦躁情绪;突然队伍中有人喊出,要“内惩国贼”,于是队伍有人带领往东单牌楼,赵家楼的方向找亲日派官僚曹汝霖。

第三个偶然性是五月四日当天重头环节“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发生。“内惩国贼”的呼声把矛头指向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学生呐喊冲进曹汝霖家,曹家有大量的日本货物,而且在房子正厅墙上还供奉着日军的照片。学生代表匡互生火柴就着曹家半桶汽油,一把火烧赵家楼。

3 五四运动具有前进性与特殊性的特点

3.1 前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觉醒和政治觉悟上

3.1.1 思想觉醒---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传播是思想的大解放。五四运动后出现了400多样思想刊物,300多个社团成立,更是前进性的体现。第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人员拓宽,主要包括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施存统、陈望道、陈溥贤等人。第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扩大。《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中起重要作用。除外,传播阵地扩大到当时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少年》、《赤光》等杂志,。第三,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更丰富。从最初的片段内容的传播发展到整体指导思想的传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等传入中国。

3.2 特殊性是“五四精神”的形成

爱国与启蒙。在国家危亡下,中国统一被严重侵犯,列强损害中国国家统一和中国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由学生不合作逐渐发展到工人不合作、政治层面的惩处,发展为全国层面的爱国运动。曹汝霖晚年在忆及五四运动时说: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是有些价值的。

4 结束语

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时代,是中国分水岭划分的时期,这场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所带来的“五四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是开创新观念、新思潮,新格局的时代,它所提倡的平等、科学、独立人格、理性是五四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鲁献慧.主体的历史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06).

[2]汪鹤,帖兰.延安精神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3

标签:;  ;  ;  ;  ;  ;  ;  ;  

“五四”的政治哲学意义论文_陈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