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历史知识论文

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媒体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6)06—0055—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新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能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历史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追求的目标。而且,作为历史学科来说,不可能让现在的学生去经历过去的事,多媒体网络系统的音、形、像等功能可以创设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去感觉和体验。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繁多的、零散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乃至抽象的历史概念。而这些零散的信息需要借助于知识网络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从而符合“某一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越多就记得越牢”的记忆规律,这样联想记忆的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历史学习将不再是一枯燥的过程。

本文通过长期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试图构建起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呈现历史知识网络——促进交互活动的开展——提供多种媒体刺激学生感官),多渠道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分解历史知识,突出中心知识点,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图

由于笔者实践的学校是一所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在设计构思历史课件时,教师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依据这一想法,我们把书本知识按一定标准分解为若干简单知识。

例如,图1是讲授《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 年欧洲革命》一课时所分解形成的“维也纳体系”网络结构图。

图1 “维也纳体系”网络结构图

图2 是讲授《秦的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简称《秦的统一》)一课时所分解形成的。秦国首先用军事手段征服了六国(前提);为了巩固其广袤国土上的统治,秦始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每个方面又包括两条具体政策。

图2 《秦的统一》课的知识结构图

这种知识分解并形成知识网络的方法,不仅使教学内容系统性增强,逻辑严密,也便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一目了然,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系统理解。

二、加强交互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多媒体和网络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交互方式(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得到充分加强和发挥。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践发现,下拉菜单、多重按钮以及讨论区是比较有效的刺激交互的手段。

下拉菜单是最突出的Windows视窗中的元素,也是用户最熟悉的。 我们利用下拉菜单的形式有机地把传统教学的优秀之处——课堂教学五环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练习和布置作业”)——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性使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方便自主学习。

多重按钮(如前进、倒退、跳出、翻页等)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随意地、重复地进行选择,以便加强记忆和理解,为其综合、概括、推理提供成熟的前提条件。例如,在《秦的统一》一课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把每条具体措施都做成按钮,单击就可以进入下级子目录,查阅、学习详细内容。每条措施之前还设计一个实物作为标志,既形象又直观。尤其是在“课堂练习”部分,学生用鼠标单击某一选项,计算机马上会做出判断,并有相应的动画出现,加以鼓励或提醒。最后退出时,计算机还会自动统计准确率,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样就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传统大班教学很难做到的事情提供了妥善的解决方案。

讨论区的设置,可以为学习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比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简称《反法西斯》)一课的讨论区中,学生就“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讨论,并起思想引导作用。大家同时通过网络“发言”,而教室鸦雀无声,思维激烈碰撞而表面平静如水;使交流的绝对人数、信息容量都大为增加,时间也相对缩短;尤其是能使那些平时内向寡言的学生也发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被计算机记录下来,即使老师课上没有时间逐一纠正,也能课下进行辅导,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贻误了教育契机,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所难以具备的独特优势。

三、利用多种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

通过发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把历史知识展现出来,从多渠道和多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刺激,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合理利用古典音乐和历史图片,构建历史氛围,创建历史环境。

例如:《秦的统一》中分别动用了如下手段:(1)课程开始处, 利用《秦王破阵乐》、《将军令》等古典音乐把学生引入到秦朝的恢弘博大之中。(2)“统一文字”部分,用秦朝宰相李斯小篆体的《岐山石刻》碑文作为背景。(3)“焚书坑儒”部分,配以凄婉、苍凉的古代古筝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在“焚书”的余烟中,感觉到一场文化的浩劫,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悲剧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强调它对自由探索精神的扼杀和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4)“统一度量衡”部分,展示了大量实物图片(可以单击放大观看),力求使学生从这些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度器、量器和衡器直观地看出统一是势在必行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轻松的音乐、知识游戏和影视资料等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和学习效率。

例如,当学生自己阅读《秦的统一》并做练习时,计算机会播放有利于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的音乐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还制作了一些小游戏,提供一些影视图文资料,以便于学生调节注意力集中而调节学习节奏。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历史上“焚书坑儒”之后还剩什么书,在屏幕上出现了一堆竹简和木简,学生只要用鼠标单击某一卷册,这卷书就会自动展开,上标“医药”、“卜筮”、“秦史”、或“种植”等字样,当学生全部点击完后也还是这些书。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记住了这样一个枯燥的内容。一位平时比较厌烦历史的学生在课后说:“原来学习是可以这样轻松有趣的”。在《反法西斯》课件中,我们提供了“二战名将”、“著名战役”、“战争趣闻”、“二战兵器”、“二战暴行”等十多个栏目,容纳了大量的图文、影视资料,甚至包括以二战为背景的游戏软件,辅助学生大量阅读,把他们拉近历史,由点线到面循序渐进地掌握历史知识。

3.利用动画的特性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中央集权制度是《秦的统一》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媒体动画效果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难点。首先,教师向学生演示皇帝名称的由来(观点之一),即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分别拿出一个“皇”字和“帝”字,组成“皇帝”,象征自己伟大的文治武功。同时规定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概念交代给了学生。其次展示了塔形结构图(图3), 其中各级官职都制作成热键按钮,只要单击一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文字解释。用这幅图形象地演示说明皇帝、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从属关系,重点分析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所形成的制约关系是有利于皇帝集权的。然后对比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的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通过给学生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和清晰的逻辑关系,轻松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系统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1]。我们再举个例子,在《秦的统一》的“统一货币”部分,首先让学生动手观看秦朝建立后纷乱的货币并分析其害处,得出必须统一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下列操作:(1)按形状把那些纷乱的货币分为四类(即分为刀形币、铲形币、蚁鼻钱和环钱)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2)发挥美术班学生的特长,在计算机上用画图软件为秦朝设计一款更方便实用的新货币。结果学生设计出两种形状:圆形方孔和圆形圆孔。(3)此时,教师先展示秦朝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再引导学生观看以后历朝的货币,这些货币有中原地区流通的,也有边疆人民使用的,不管是汉族政权的,还是农民起义的,其形状都是圆形方孔的。由此说明秦的圆形方孔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看到清朝的圆形圆孔的光绪通宝时,就可结合学生设计的圆形圆孔钱,证明学生设计已经跳出了历史的局限,有独到之处,而且符合货币发展的趋势。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但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会了历史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图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塔形结构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解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把它们制作成可用多种渠道传播的刺激源,同时创设恰当的学习环境,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知识基础,它将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又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但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还需要妥善处理以下原则:

双主体原则。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后来我们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不再起任何作用。其实,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不但要编写剧本,还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准备、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一定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学教并重”。[2]

合作性原则。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替代。例如教学用的课件就是由历史老师、电教老师以及美术专业老师共同设计制作完成。除了教师同行之间的合作外,师生之间也是从备课开始就处于合作关系,我们共同查找资料、搜索素材、探讨问题,例如《反法西斯》课件中有约一半的影视材料是学生提供的。当然在最后的教学活动中,合作就更不可缺少。

辅助性原则。任何教学机器都是通过人来操纵、控制的,多媒体教材也是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的。因此,和教师相比,计算机和多媒体教材仍处在教学活动的辅助地位。即使计算机完成了许多人力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仍然需要教师来组织实施。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标签:;  

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