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湾小语种的课堂教学_排比句论文

我看台湾的小语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台湾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小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暨研讨活动。在台北复兴私立中小学,我们观摩了台湾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下面谈几点:

读写结合的“随意”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理念,在台湾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得以重视,但形式比较“随意”。我们观摩的台北县双峰国小范姜翠玉老师“读写结合”的课就体现了这一点。

上课伊始,范姜翠玉老师明示了学习方式并板书:从作家的角度来阅读。然后,交代目的:我们站在作家的角度来阅读,好处就是看作家是怎样写的,为我们的写作作铺垫。

阅读前,教师“请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互相访问,搜集与理解文章内容有关的讯息”:

1.说一说你对雨天的印象或感觉,用简单的词语写下来。

2.想一想,“雨天”与“战争”有什么样的联结?

和同桌“聊”一会儿后,集体交流并可相互补充:或说乌云密布——恐怖,或说把大家淋成落汤鸡——阴凉,或说淋在身上——舒服,或说像是云彩在哭泣——悲伤,或说不能到外边玩去了——寂寞,或说雨滴反复落下的滴答声——无聊,或说路滑——厌烦……

在谈到与战争的“联结”时,学生联想的更是宽泛、自由:

雨水像战争的“血”,都是液体;战争使人像下雨一样流泪;战争使人死亡,雨造成灾害;战争和雨一样无情,不能到外面去玩了;下雨的雷声和战争的炮声一样,让人很恐怖;战争密集的子弹,就像雨点一样;战争和雨都让人感到无助……

出示阅读文本《下雨的时候》,教师提示:阅读时注意作家对雨天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和感觉,是否和你有相似的地方?他又是如何将“雨天”与“战争”联结起来的?

此环节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的品味上,着眼点还在“印象和感受”上。

阅读后,重在欣赏与分析。先再次读文,留意文中让你感受深刻、会让你停下来想一想的句子,并画下来。然后小组分享找到的句子,并讨论作者在写作上的策略。

当学生交流所画的句子并谈感受时,范姜翠玉老师就抓重点词语将句子写下来,满满的一黑板;当围绕着这些词句讨论作者的写作策略时,教师同样在词句下面板书,而且完全是学生说什么教师就板书什么:

拟声 量词 描述动作 拟人 转折

用词精确 名词 夸张 精确的形容词

最后要求,把同学找到的写作策略记在文学笔记本上,下节课练习修改自己的文章时使用。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教师教导什么,有的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那么,读写结合的“点”在哪里?学生重点要领悟的“写作方法”是什么?下节课要具体应用哪一点练习修改自己的文章?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这样回答:课上老师控制,学生仿作,不能拆成积木一样,成块成块地去做。写作策略抓这么多点,可能有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做课教师则说:下节写作课上,学生自己需要什么,他就用什么。

素养提升的“洒脱”

台北市民生国小苏兰老师的语文课所讲的内容是“认识修辞排比”(台湾是从低年级就进行语法、修辞等学习的)。但就整节课而言,苏老师以“认识修辞排比”为主线,不受教材的束缚,恰当而有机地将诸多语文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

从教学的资料看,有阅读的文本(即课本),有搜集来的电影海报,有补充的课外文章,有精巧的卡片……苏老师信手拈来,使用得那样自然、恰当。教师要求学生到这些文字材料中去找寻排比句,从而轻易而有效地感悟到排比句的条件:一要三句以上;二要结构相同。学生记忆得深刻,体会得透彻,感觉到排比句无处不在。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杂糅了所有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训练,且毫无刻意雕琢、哗众取宠及作秀之嫌。

有说的训练——就是上课伊始的“立正”“敬礼”怎样说,教师都有精妙的训练:要说得干净、利落,有精神气,不要拖长声儿,没有一点儿朝气。

有读的训练——在诵读排比句时,苏老师先引导学生想象雨声、溪水声和海浪声的不同,进而诵读出雨声哗哗的欢快,溪水潺潺的美妙,海浪拍岸的汹涌;诵读电影海报的句子时,苏老师引导学生细细读句,品味结构,抓“宁静、忠实、灵气、细致”四个词语的理解,感受所描绘的情境,最后用声音的轻重大小快慢表达出情感来:

最宁静的声音→轻而小声地读

最忠实的伴侣→重而大声地读

最灵气的猎狗→赞叹的口吻快读

最细致的乡宴→悠长的口吻慢读

就在认识排比句的同时,在诵读中感受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有观察的训练——苏老师随手在黑板上贴出台湾作家几米一套丛书的名字:

《寂寞上场了》 《童年下场了》 《秘密花开了》 《魔法失灵了》 《奇迹迷路了》

在引导学生读书名,明了排比句的特点,即“名词+动词+语尾助词”后,教师将所有名词涂成一种颜色,动词+语尾助词涂成一色,然后让学生观察“秘密花开了”该怎样涂色,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该书名与其他书名在结构上的不同。

秘密花‖开了

当学生将书名改成“秘密揭开了”时,教师要求不换字,学生立刻又改成了“秘密开花了”,与前四本书的名字在结构上一样了。在此,苏老师将诸多语文要素的培养融为一体,和谐而不露丝毫痕迹。再者,能帮助当红大作家修改书名,那份欣喜自不必说,同时将教导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理念融在其中。

有写的训练——苏老师告诉学生,几米最近又要出书了,请你根据前几本书名的特点,帮助他想几个好的书名吧!此刻,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梦想消失了”“青春漏油了”……一连串有趣的书名脱口而出,再次深化了对排比句的认识。

恰当的拓展——将要下课时,要学生评价评价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们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见时机已到,教师话锋一转,诚恳地说道:你能用一组排比句来形容一下老师的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拿笔就写。就在学生浑然不知中,拓展了课的内容,不但认识了排比句,而且已经尝试着写排比句了。

教学主旨的“迷茫”

台北静心小学的李宜欣老师执教的《树真好》一课,让人不明课的主旨到底是什么。综观全课,或说是阅读课,或说是写作课,还是说诵读课,也可以说是课本剧的创作表演课……很难下一个定论。但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多种语文技能得以扎实地训练。

开课,教师就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氛围:教师身着“树装”,扮做树精灵,手拿课文中白鹭鸶、小狗狗、毛毛虫,边述说着课文的情境,边在黑板上贴着图片。只一瞬间,黑板上便展现出一幅美妙的诗配画:黑板右侧是课文内容,左侧贴有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树冠犹如一把绿色的大伞撑开着,白鹭鸶在树上做窝,毛毛虫在树上吃树叶,小狗在树下乘凉。花花绿绿的一黑板,学生好不喜欢。

教学的第一单元是诵读、理解诗歌。在此,教师没有讲解,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诗歌的理解与诵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分角色诵读时,教师恰当地进行点拨:你想做哪个小动物?(分配角色)想做什么呢?大树的反映是怎样的?(理解内容)小动物们是怎样夸奖大树的?(激发情感)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课文理顺出内容,并琅琅地诵读起来:

教学的第二单元是口语训练,为仿写奠定基础。教师引导:你还知道什么动物喜欢和大树做朋友?这些动物想做什么?当学生说出许多动物后,教师根据动物的不同相机点拨:大树会说什么(提示语言)?大树说话时样子怎样?它可以做一些动作吗?(提示神态、动作)点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啄木鸟想在树上捉虫——大树说:“捉吧!捉吧!”

猴子在树上跳舞——大树说:“跳吧!跳吧!”

蝉在树上唱歌——大树笑着说:“唱吧!唱吧!”

小松鼠在树上玩耍吃果实——大树笑着说:“吃吧!吃吧!”

蛇在树上溜滑梯——大树摸着头说:“溜吧!溜吧!”

教学的第三个单元是仿写。教师先贴出示范所写:大树好,妹妹想在大树下看书,大树摸着胡须说:“没问题!没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分组练写。练写时,每人写一节,先写在自己的纸条上,再相互交换欣赏,最后再将每组五人所写的贴在教师准备好的一片大大的绿绿的叶子上,连成一首诗。

教学的第四个单元是上台诵读。在学生充分练习诵读的基础上,要求每组学生上台诵读。每组读每组的,在组内又每人读自己写的那节。像是在展示自己所写,每个学生都读得那么声情并茂,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教室,是那么悦耳动听。

标签:;  ;  ;  ;  

我看台湾小语种的课堂教学_排比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