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非凡思维_科技论文

自主创新与非凡思维_科技论文

自主创新与超常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4-021-03

我国“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央把科技自主创新定位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应该说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自主创新,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先进发达国家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现在问题是我们今天应如何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当然,我们首先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意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顽强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我认为从哲学认识论来看,掌握和运用超常思维也是十分必要。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重大科技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与科学家超常思维密切联系着的。那么,什么是超常思维?超常思维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超常思维对科技发展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应怎样发扬人的超常思维,等等,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

一、超常思维是超越传统思维,倡导原创性思维

所谓原创性思维是指前无古人、“从无到有”的、首创的思维。这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一切科技发明创造最主要的思维条件,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种巨大动力。如果没有或不去开发和提倡原创性思维,科学技术发展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无法超越别人。

提倡与进行原创性思维,我们认为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提倡怀疑精神。原始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近代法国伟大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科学的创造是从怀疑开始的。他指出:对一切都要加以大胆怀疑,哪怕信以为真的东西也要怀疑。当然,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们怀疑并不是为怀疑而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为了清除“浮土与沙子”,以找出“岩石与粘土”,即获得真理。怀疑是我们摆脱或超越传统观念与思维、进行原创性思维的必要前提,如果我们对一切信以为真,遵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永远只能原地踏步,科技的一切创新、发明也无从谈起。

其次要提倡自由精神。我们认为这是进行原创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里说的自由精神,是指思维无禁区,人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在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有如脱缰的野马在辽阔草原上奔驰一样。这样,人的思维才有机会与可能碰撞出科技原创性的火花。“嫦娥奔月”,在古代是一种神话。可是到了今天,这种神话变成了现实。

从教育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超常思维、进行原创性思维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教育长期来存在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我们学校教育与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典型表现。特别是处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极为迅速,难以跟上。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如何把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造就具有原创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超常思维是超越摹仿思维,发扬独创性思维

从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摹仿思维是必经之途,无论是人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如此。正如儿童练习毛笔字一样,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摹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行为。无此阶段的学习与锻炼,人就不可能有高一级的思维活动,这是常理。但人的思维又不能老停留于此,因为摹仿思维毕竟是人的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与自主创新是格格不入的。要发扬独创性思维就必须摆脱与超越模仿思维。独创性思维与摹仿思维的最大不同,它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在一般人眼里,是违反常规的“奇谈怪论”。例如当今时代科技一个重大的发现“克隆技术”,按常规,生物、人类繁殖是两性交配的结果,但克隆技术却是一种“无性繁殖”,这不仅背离了人是上帝创造的宗教观念,而且也是与生物学的生物繁殖规律背道而驰的,这岂不是天字第一号“怪论”吗!

科技的发明创造,常常不是常规的、正向的思维产生的,而是由于“逆向思维”(Reverse thinking)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说的以常规的、正向思维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是就我们对已认识到的、已知事物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当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事物、认识与解决问题时,原来这种常规的正向的思维,可能失效,需要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成功,所以独创性思维常常伴随一种“逆向思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A.Rose)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结出丰硕成果。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以往几十年来生物学家都是研究与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并取得了成就;但是这三位科学家却反其道而行之,研究蛋白质的降解问题,即用化学知识解开细胞如何通过对不需要的蛋白质贴上标签——泛素来调节特定蛋白质的存在。这一发现对于揭开人类的许多疾病产生原因和探索生命的秘密起着很大作用。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超越摹仿思维,发扬独创性思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克服种种障碍。这里我们着重谈谈来自两个方面的障碍。其一,本本主义、唯书主义。诚然,书本是知识的宝库,人类获得智慧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增长我们的才干。但是我们又不能迷信书本,因为书本知识只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虽然有一定借鉴作用,而且也可能为今天人们提供对未来问题的看法,但这毕竟还是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书本知识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唯书至上,那就变成本本的奴隶。在本本主义、唯书主义的支配下,人的思维僵化,思维抱残守缺,跳不出书本上的框框,势必阻碍人的创造性和独创性的发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想发扬独创性思维,一定要从本本主义、唯书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其二,权威主义。作为一种权威,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整个社会有秩的正常运转,都是绝对必需的。舍此,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状态,难以维持下去,事实上这种状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科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权威主义挑战的结果。大家熟悉的例子,被誉为哥白尼“革命”——太阳中心说是反对当时科学上最大权威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论而创立的。权威主义是科技自主创新的绊脚石。权威主义扼杀新生力量。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本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但是权威主义盛行与盘踞的部门与单位,为了维护与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不许有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制度与手段等来限制、甚至压制、扼杀新生力量,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是屡见不鲜的。权威主义扼杀了创造精神。在权威主义统治下,一切以权威为准绳,权威者的话就是真理,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与声音,形成“万马齐喑”、死水一潭的景象。在这种思想禁锢的环境下,必然泯灭人的创新精神。

三、超常思维是超越单向思维,进行多元性思维

由于种种原因,一定时代,一种社会、一个民族,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单向思维模式进行,久而久之这种单向思维变成固定思维定势,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无法改变的。

单向思维模式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看世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好像一个人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世界都变成有颜色的世界一样。以一种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来观察多种多样、变化着的世界,势必走向主观主义。法国后现代哲学家拉康作了一个比喻:以单一思维去看世界,正像一位医生用事先开好的统一固定的药方,去对付各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他认为这是“主人话语”,实际上是医生对患者变相的“权力专制”。意思是说,它要把多种多样的变化的客观事物强迫服从于单一的思维模式。

单向思维是一种“以一概全”的形而上学思维定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十分深刻地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多样的统一体,每一种属性只不过是事物的一个片面,不能代表全貌,不是真理。单向思维模式看世界,是以片面夸大为全体,导致“盲人摸象”的片面性。

很显然,科学的自主创新,不能按单向思维模式进行,而是要采用多元性思维考虑问题。法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什么都行。”这当然不是指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而是说在科学方法上一切以实际效果为准绳,只要获得成功,什么方法都行。这是对多元性思维方法的一个通俗解释。多元性思维方法,就是要从多视角、全方位思维方法观察问题,即从全方位思维方法来认识与把握事物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克服以一概全的片面性;只有从全方位思维出发,把认识对象加以综合的全面的考察时,才能揭示出事物规律性,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当代科学发展,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科学与科学之间互相渗透更为紧密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能力与全方位思维,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这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与科技人员精心设计和精心制作的一丝不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同科技人员在思维方面有广阔视野,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维出发,解决技术上遇到的许多难题有密切关系。

四、超常思维是超越有限思维,激励想象性思维

人的想象力对于科技自主创新有着特殊意义。无论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艺术创作活动离开了想象便寸步难行。比如神话就是典型事例。“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③ 同样,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不能缺少想象。“科学家如果死抓住一些实际世界已经存在过的可能性不放,则眼光狭隘,囿于实际存在过的范围,而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有大的创造性的突破。科学的进展过程中时常有过去以为是颠扑不破的普遍性原理被超越,不能不说与科学家的想象力,包括幻想,有很大的关系。”④ 尽管想象可能会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出现天才预测与荒唐见解相混合的情况,但科学家的许多假说与设想往往是通过实验或想象提出来的。精确的实验与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依据,而想象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所以,没有想象,不能成为诗人,同样也不能成为科学家。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⑤

所谓想象(imagination)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性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超越有限性走向无限性。知识思维是有限的,是在场事物范围内进行的;想象则是无穷的,它可以虚构与幻想世界的一切。认识着重于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这种界限,超越在场;不仅要冲破某一个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类事物中其他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17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对想象作过这样的论述:“世上没有东西比人的想象更为自由;它虽然不能超出内外感官所供给的那些原始观念,可是它有无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虚构和幻想的各种方式来混杂、组合、分离、分割这些观念。”⑥ 人通过想象超越现实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在广阔天地里虚构与幻想各种事物,甚至不曾有过的事物。例如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出神话和各种奇特形象,在科学技术上提出各种假设与猜测。

第二,超越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在现有环境中生活,无法超越当下有限范围,而人则不囿于当下有限范围,他总是竭力超越现实,突破当下已知世界的限制,向未来可能世界中行进。科学本性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秘密,它要去攻占一个又一个世界的“必然王国”。但是人们从已知的现实事物中去理解未知非现实事物总是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通过想象、幻想与猜测未知世界与“自在之物”,建立科学假说。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之前,他想象人以光的速度运行;建立广义相对论之前,想象光线穿过升降机时会发生弯曲。

注释:

①参见诸平等:《逆向思维结硕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5卷,第1期

②孟子:《孟子》。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④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⑤《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页。

⑥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9页。

标签:;  ;  ;  ;  ;  ;  

自主创新与非凡思维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