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实证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效率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动态效率是经济增长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政策效应、资产价格的核心问题。卡斯(Cass,1972)最早描述了动态效率完整特征。理论上马林沃(Malinvaud,1953)和萨缪尔森(Samuelson,1958)首先利用具有生命周期特征的世代交叠模型(OLG),证明了在一禀赋交换经济中可能存在的竞争均衡是非帕累托最优的。戴蒙德(Diamond,1965)指出这种非帕累托最优来源于经济的跨期结构,所以称之为动态无效率。费尔普斯(Phelps,1961)将动态效率引入增长模型,并论证当资本储蓄超过它的黄金律水平时,可以通过允许当代人消费他们所储存的要用于以后消费的资产来实现帕累托改进。在此以后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增进福利的模型,如通过礼物(Abel,1987)、泡沫(Tirole,1985)、现收现支的养老保险制度(Felderstein,1974)或政府的蓬齐(Ponzi)对策债务(Zelds,1988)等方式来实现资源在跨期间的有效配置。

考察真实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Tobin,1965;Solow,1970;Feldstein,1977)最先通过计算利润率来估计资本的边际产出以判断经济的动态效率。费尔德斯坦和萨缪尔森(Feldstein and Summers,1977)曾计算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为10%,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认为美国经济是动态有效的。由于资本回报率在数据获取上有一定的困难,随后的经济学家用无风险利率作为资本利润率的替代变量进行分析。伊博森(Ibbotson,1984)得出,在1926-1983年间的平均利率水平大约等于0,远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有人研究(Mishkin,1984)也验证发现在其他国家利率水平也低于增长率水平。这种对于真实利率和增长率的比较表明,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埃贝尔等人(Abel et al.,1989)认为,在存在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将资本的边际产出和无风险利率进行简单等价是不恰当的,并提出了一个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增长的动态效率进行考察的方法,即AMSZ准则,并得出美国经济运行是帕累托有效的。

在我国这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古典的框架内。史永东(2002)、袁志刚(2003)和刘宪(2004)分别利用AMSZ准则对我国增长效率进行了考察,由于他们在核算中采取的口径不同,几位学者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在史文和袁文中得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动态无效,而在刘文中则认为我国尚未进入增长的无效区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用AMSZ准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进行了重新测算。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判断我国经济运行是否动态有效的相对判断标准,即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增长黄金期的动态效率,以衡量经济的运行效率。现有的国内文章在对经济是否动态有效进行分析时,是将得出的资本净收益与零进行比较,若大于零,则为动态有效,反之,则无效。笔者认为这种比较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真正状态。而相对标准则可以使我们通过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更好地认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资本利润率仍是决定经济动态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7)认为美国战后黄金增长期的资本利润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且正是不断上升的资本利润率保证了经济能够处于高的效率水平。所以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我们还对中国资本利润率的纵向演化路径加以分析。又因为资本的产出是与资源的利用度相联系的,当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时,资本的产出必然不能代表当年社会真正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同时考虑资源利用率这一因素对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的影响。

对于经济动态无效的出现,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张军(2002)、袁志刚(2003)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出现动态无效的现实解释是源于资本—劳动比快速上升所引起的资本的边际报酬迅速下降。史永东(2002)强调现收现支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动态无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刘宪(2004)则将该准则作来判断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杨传凤(2004)并不否定中国经济是动态无效率的结论,但是,不同意袁和史对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率原因的分析,认为应通过改善资源的配置来解决资本过度积累。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引起我国经济相对动态无效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分析主要分三部分。首先介绍模型,我们主要回顾动态效率的概念,并重新表述AMSZ准则,因为我们将主要运用该准则中国的经济运行进行考察。然后在第三部分将运用AMSZ准则对我国经济运行进行实证考察,并且与Abel(1989)测算的发达国家1960-1984年间的经济动态效率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中国在进入90年代至今的经济运行中,处于相对动态无效的状态;第四部分,将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出现的相对动态无效提出一个解释。在第五部分中,将对本文中得出的结论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动态效率及判断准则

动态效率即研究资源跨期配置的效率。

其中r[*]表示一系列资产组合的回报率,即除去折旧后的资本的边际净产出。将这种不确定性加入Cass(1972)所描述的动态效率的特征中,得出由Zilcha(1990)提出的判断经济动态效率的标准,这个标准为随后AMSZ准则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其中:s>t②

这个命题表明,为了实现动态效率,一定有某些路径有着更高的平均资本回报。否则,在某一时点上降低储蓄(增加了对资本的回报),将会伴随着消费的增加。尽管命题的条件并没有直接进行的验证,但其结论提供了一个判断动态效率的重要标准,即通过运用资本回报率来判断是否出现过度积累。

Abel et al.(1989)认为,很多学者简单地将无风险利率和资本报酬率相等同以作为判断经济动态效率的标准是不准确的。在Diamond(1965)的抽象增长模型中,所有利率是相等的。但现实经济中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考虑到持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和利率期限结构等问题,此时不同的资产就会有不同的预期回报率,所以无风险利率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动态无效。他们提出了判断现实经济动态效率的净现金流准则,即AMSZ准则。

该定义表明如果在每个时期中净红利是严格为正,此时经济是帕累托最优的。净红利被定义为净收入即资本收益减去投资。或者说,他们的标准表明:如果投资中的每一路径要求保持资本存量在它的目前水平比它产出的收入少,这时的经济就是帕累托最优的。该标准与传统的判断经济动态效率的标准是一致的,而且由于该准则不严格依赖于对折旧或通货膨胀环境下利润的测量等会计判断,因此运用起来更为方便。

在判断动态效率的标准中,不论是将资本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或者通过总量方法,计算净现金流量,都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因为缺少对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这很难清晰判断一国增长的真实位置。因此,我们给出绝对动态有效(无效)和相对动态有效(无效)的定义。

定义4 以一国为研究对象,将AMSZ准则得到的净现金流量与0相比,如果净现金流量0,则为该国经济为绝对动态有效;若小于零,则为绝对动态无效。

定义5 同时研究几个经济体的动态效率,并进行横向比较,如果由AMSZ准则测算出一国的动态效率的值在同比国家中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则称为相对动态有效;反之,则为相对动态无效。

三、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动态有效

史永东(2002)、袁志刚(2003)、刘宪(2004)等学者利用AMSZ准则对我国进入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进行了考察。因为所采用的测算公式不同,也得出了近乎相反的结论。几位学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在研究资本收益时,是否应将政府对经济体的影响考虑在内,也即是否应将生产税净额这一项看作资本收益。在我国进行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各经济主体初始收入,具体包括劳动和资本取得的要素收入,以及政府从中得到的生产税净额。在这里采用刘文中的观点,因为在袁文中确实存在着等式两端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即在计算总收益时排除了政府影响,但在计算总投资时却包含了政府的影响。Islam and Sakamoto(2006)在计算资本利润额时,也采用了资本利润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的公式,他得出的是除去折旧之后的净收益概念,而本文考虑的是包含折旧的总资本收益,即没有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采取刘宪(2004)文中所提到的间接测算方法,具体公式为:

总收益=国民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5)

总投资=国民生产总值-总消费(6)

其中,

总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7)

由于有形资产的总价值难以得到,我们采用Abel(1989)的方法,用GDP做近似替代。鉴于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总消费项目进行了调整,所以本文中的总消费额明显高于以前几位学者所采用的数据,从而得出的总投资偏低。

通过测算可以看到,进入90年代之后,资本净收益大于零,根据定义4可知,我国经济处于绝对有效状态。从这一层面来看,文中所得结论与刘文中是一致的。对于这一结论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作为一个经济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资本积累速度迅速上升,但并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如果说已经过早步入了动态无效区域,与中国目前处于高速的增长期有所矛盾。杨传凤(2004)同时认为,由于儒家传统的存在,中国的代际利他主义应该强于主要发达国家,发生动态无效的可能性也应该更小一些。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动态无效

Abel et al.(1989)曾对主要发达国家1965-1984年净收益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进行了估算(见附录),我们将表1估算出的我国净收益与国民生产总值比值的均值结果放入这个样本之中进行横向比较。依据定义5可以看到:横向相比我国经济处于相对动态无效的状态。

1950-1973年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西欧国家人均GDP增长率达到3.8%。经济呈现的最主要特征是:技术转移空前活跃,涌现出了大批科技研发(R&D)部门;同时,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大量涌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这种转变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如日本政府也在1960年推出计划期为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自主能力与科学技术发展。至1967年已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生产年增长率为10.5%。同期的日本经济也呈现出了高度动态有效。

到七十年代初期,各国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石油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供给成本。但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技术进步速度减缓。同样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资本回报率呈现出递减趋势(Crafts,1995)。

Abel(1989)所估算的样本年份,同时跨越了这两个时期。用AMSZ准则测算出的净收益与GDP的比值与西方国家的实际经济运行有很好的拟合度。对于1950-1970年,经济表现得也更为有效率,而在20世纪70年代,D/GDP的值则相对比较低,所以,该准则能深层次反映经济的运行效率。这同时也为我国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照系。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伴随着结构的调整,经济潜能逐步释放。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再度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步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7%。因此,在这里将同时处于高速增长期的经济体进行横向比较,就显得更为有意义。这能使我们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到,虽然我国正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六七年代的增长效率,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对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纵向比较

由定义2可知,资本利润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是判断经济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资本利润率越高,则经济出现过度积累的可能就越小,所以,资本利润率是决定经济动态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Feldstein(1977)测算美国战后黄金增长期的资本利润率逐年上升,而这保证了经济能够处于高的效率水平。下面我们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

资本利润率定义为利润额与资本存量的比值。即

其中:r表示资本利润率,π表示利润额,K为资本存量。

1.对资本存量的估算

对资本存量数据的估算采用国际通行的办法,即永续盘存法:

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估算按照Islam et al.(2006)的方法,即分别将1952-1978、1979-1992、1993-2003年间的折旧率设定为0.03、0.04和0.05。设定递增的折旧率是因为在过去30年里,在我国资本存量构成中,设备投资相对于建筑投资的份额有所增加。一般来说,设备投资的折旧率快于建筑投资。

2.利润额的估算

资本利润额即为式(5)所测算的每年总收益,因为是国内纵向比较,将采用来源更为明确的数据,因此使用直接计算法,资本利润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在这里考察的是除去折旧后的资本净收益。其中,生产税净额和经营盈余数据由国民收入账户中的省级数据加总得到。

3.实证检验

下面我们将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结果列于表3。在只含有时间趋势的方程1中,我国利润率水平随时间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并不显著。

在方程1中,只简单考虑到了资本利润率同时间的关系,而资本的产出是与资源的利用度相联系的,当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时,资本的产出必然不能代表当年社会真正的产出能力(Feldstein,1977)。所以,本文采用许召元(2005)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的我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数据来表示潜在产出能力。

可以看到,产出缺口变量GAP的统计显著,且提高了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提高,但资本利润率随时间变动的趋势变得更为不显著,这表明,我国资本利润率长期中没有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比较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资本利润率则呈现出了相对放缓的增长态势。同时,通过与Feldstein(1977)得到的美国战后资本利润率的增长趋势横向比较,可以看到,我国资本利润率的增长速度缓慢。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在与发达国家的黄金期相比较中,中国经济会表现出相对动态无效。

四、对我国经济相对动态无效的一个解释

(一)资本利润率与资本深化

在新古典框架内,Diamond(1965)指出即使在一个完全无摩擦的经济中,均衡也可能是帕累托无效的,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该模型假设行为人仅在生活的第一期进行生产;而在生活的第二期只消费不生产。所以,如果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想在年老时消费,他们唯一的选择是持有资本,这种资本的过度积累源自人们的跨期储蓄。而这种过剩也即表现为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过剩,根据新古典理论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假设,则当资本出现过度积累时,资本利润率会随之下降,经济动态无效。张军(2002)对我国企业部门、集体企业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部门的实际资本—劳动比率的平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发现这一增长率存在着上升趋势,这表明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过度积累现象。本文中将以K/L表示资本深化程度,并预测这一比例与资本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资本存量(K)、资本利润率(r)同前文中相同,劳动力(L)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

(二)资本利润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外生性的假定,决定了不论是持久增加资本投入或是劳动投入,都会使得最终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产出下降。内生增长理论,则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增长的源泉完全内生化。该理论认为知识如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的“内生化”源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努力。这些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增加,从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因此,资本深化并不必然伴随着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下降。Gordon(1999)认为,当长期所有的资本深化都是由技术变化引致时,资本深化与资本利润率之间并不必然表现出负相关性。

索洛增长核算方程中“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体现得就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于技术进步越快,企业盈利越多,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将于资本利润率成同方向变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数据来自Islam et al.(2006)。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以判断在我国经济出现的这种相对动态无效中,过度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二者,谁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

对于引入模型中的其他解释变量,我们将采用黄伟力(2007)的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率(g)和实际工资增长率(w)。经济增长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实际工资增长率数据同样来自Islam et al.(2006)。

(三)实证检验

为了判断变量的单整阶数,我们用EVIEWS5.0对r、lnk、g、w和tfp的时间序列作了带有趋势项和漂移项的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4:

序列r、lnK/L、g、w和tfp的ADF统计量均大于检验水平为5%的临界值,说明五个变量都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同时,r、g、w和tfp的一阶差分序列ADF统计量均小于检验水平为5%的临界值,为平稳序列。但lnK/L却仍是不稳定的,对这一变量继续进行二阶差分层面的单位根测试,结果表明其是稳定的。这里我们初步认为,资本深化和资本利润率之间可能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考虑到文中受到数据限制,选择的是小样本,此时单位根测试的解释力可能被扭曲(Pierse and Shell,1995)。为了进一步论证文中结论,将对这些非平稳的变量采用协整方法进行以检验是否存在长期相关关系,建立包括变量lnK/L在内的协整回归方程。同时,根据AIC和BIC准则,用AR(2)模型来修正回归方程残差的序列相关性。估计方程为:

误差修正方程中各变量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短期调整关系。lnK/L的t统计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它对资本利润率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tfp(-1)的显著性则较高。

协整方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中lnK/L的t统计量不显著,这表明资本深化对资本利润率长期均衡值的影响也缺乏显著性。

据检验结果可知,相比较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我国经济增长效率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也是相吻合的。中国实行的是一条学习型的技术进步路径,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特点是在早期易存在规模递增效应,但是在经过一段学习过程后,技术差距变小,学习效率下降,这时将进入规模递减阶段。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必然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动态效率远低于与西方发达国家黄金期的增长效率。

五、结语

本文运用AMSZ准则,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考察,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因素,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其一,我国的经济运行自90年代以来处于绝对有效的状态,但与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发展黄金期的动态效率相比,仍处于相对动态无效的状态。

其二,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具有正的相关性。没有形成内生经济增长态势是我国过早步入相对动态无效状态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才会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在长期增长过程中处于高度有效状态。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参见Cass(1972)。

②参见Martin(2004)。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实证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