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图书馆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概念之比较
数字图书馆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理解,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广义的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上许多行业和技术门类都必须参与研究并工作其中的共同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它成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代名词。狭义的数字图书馆是指积累数字化公共知识信息资源并对社会开展有效便利的公益服务的场所或机构,是图书馆工作者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服务的物资载体。
传统图书馆是指手工操作的图书馆,有固定的馆舍和一定数量的藏书,并通过图书馆员的工作来为读者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其服务是有区域性、时间性及数量限制的。
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业务范围之比较(见表1)
表1
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的问题
3.1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共同点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宗旨是收集、保存、整理和传播文献信息资源,并采用各种手段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只要图书馆存在,不论怎样变革,以何种模式出现,这一职能和宗旨都将无法改变而永远延续下去。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扩展,图书馆的职能会更加深化和增强。尽管多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会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收集、组织、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但这只是方式的转变,而不是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图书馆是永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不论何种媒体介质(纸张的、声像的、电子的、数字的),都需要图书馆收藏并提供人们利用。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或其他模式图书馆都具有这一历史职责。
3.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点
21世纪的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其主要不同点或变化是:(1)馆藏结构不同,传统图书馆以纸质载体为主,其它载体并存;数字图书馆则全部以电子和网上数字信息资源为管理对象,传统图书馆的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现象将会消失。(2)服务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坐等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通过联网方式用网络终端查找信息。(3)工作重心不同,传统图书馆以采购、流通、阅览为工作重心,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工作重心。(4)交流方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主要以面对面的形式与读者交流,数字图书馆则是读者与计算机的人机界面形式,用户与馆员间的网上交流形式为主。(5)文献信息载体的寿命不同,传统图书馆的纸张载体只要保管得当可保存百年以上,而数字化信息容易受诸如病毒等因素的侵害,使数据永远丢失。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管理、组织结构、建筑布局以及技术服务和法律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4 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4.1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1)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供网络上千千万万的用户共享,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还可以随时欣赏优美的音乐和精彩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获取知识、信息、休闲娱乐和相互交流于一体超大规模的多功能、多媒体的科学文化教育娱乐中心。
(2)通过光盘技术,可以将所有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绘画、手稿、照片、音乐记录、艺术图片、影视作品及珍本、善本、古籍和历史文物等等,转化为以多媒体数据为主的数字化的文献资源。这种信息存储方式大大压缩了存储的空间和场地,而且利于长期保存和保护。
(3)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信息组织形式,从纸张上和其它载体上按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为按电子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等使得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从而比印刷型和缩微胶片型载体的文献资料更便于用户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已出现了强大功能的检索引擎,不但便于进行全文检索,还可以进行图像检索。
(4)用户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广泛的用户接口、良好的检索引擎、直观易用的人机界面,访问网络上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缩短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速度。从全社会来说,能够减少信息处理的费用,从而降低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的成本。
4.2 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1)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最集中保藏的知识宝库,是新的知识产生和再创新的源头之水、传薪之火。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这一基本功能是其它任何一个社会职能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水平,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还需要时间和财力的投入。从发展的眼光看,个人读者必然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数量的使用者,但对中国的个人来说,由于必要的上网投资(购买电脑设备及入网费、服务费),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术(包括英语水平)以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发展。传统图书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知识阶层、不同条件的读者和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能力,还是读者素质上,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大多数读者仍不能完全在网上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图书馆仍是他们现实的选择。
(3)大多数中国人更习惯、更本能地坐在图书馆或家中、办公室看书读报。几千年人们的阅读习惯加上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读书的认真和图书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读者宁愿用多种方式比如到图书馆,而不愿意用一种方式来替代多种阅读方式的不同功能。
(4)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信息传媒中,传统的书报刊仍是主要的信息源。在众多的传媒中仍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内容消遣性、欣赏性、娱乐性或专业学习类的文献,更需要慢慢地品味或反复地研读。
5 传统图书馆如何迎接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5.1 有为才有位,传统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定位
数字图书馆的横空出世,给传统图书馆带来冲击和挑战,也带来促进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传统图书馆要想在多元化的世界上站稳脚跟,在当今信息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未来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是单纯以馆舍大小、藏书多少排座次,而是以服务特色、服务技术手段论英雄。从现在起,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从本馆的特色中挑出精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数据库。图书馆有了作为,就能在网络时代确立起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5.2 挖掘馆藏、重组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传统图书馆原有的馆藏与空间优势已不复存在。因此,应以图书馆资源无限的新观念来重组传统图书馆的资源。按照新的观念,图书馆资源的概念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共享的基础上,其它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作为本馆可以取用的资源。需要正确处理收藏与虚拟收藏的关系、馆藏与收藏的关系、拥有的资源与可取资源的关系,从而使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重组。
5.3 将知识导航理念注入传统图书馆服务中
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仍是以一般的借阅流通、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为主,即使是通过馆际互借或通过互联网形式向读者提供馆藏以外的服务也是十分有限的。在网络时代,读者和用户与图书馆处于同样的地位,都可以直接从网站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源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必须以知识导航的新标准来革新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将原有的参考咨询服务加以提升,利用对读者和用户的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系统地对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形成知识库,使图书馆员成为知识导航员。
5.4 调整知识结构,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世纪的图书馆人才,必须具备既能充分掌握和熟悉运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同时又具有图书馆的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因此,从现在起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育和吸纳。一方面,可以从馆内现在的人才中选送一批年轻有为的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代培,强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知识,使之成为能胜任文献信息资源重组和在信息市场中拓宽服务领域的新一代高级图书馆员;另一方面,向社会广招贤才,积极吸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人才加盟图书馆事业,通过强化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他们同样也能成为优秀的高级图书馆员,满足新世纪对图书馆事业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