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中医院 四川冕宁 615600
摘要:目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胃镜检查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检查结果划分为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正常组,每组各100例。统计并对比3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情况、检测结果。结果:消化性溃疡组感染率为92.0%,慢性胃炎组感染率为82.0%,正常组感染率为10.0%,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消化性溃疡组IL-17、TGF-β1为(39.56±11.45)pg/ml、(538.87±122.46)pg/ml;慢性胃炎组IL-17、TGF-β1为(40.64±11.76)pg/ml、(540.56±123.76)pg/ml;正常组IL-17、TGF-β1为(19.23±10.45)pg/ml、(338.88±121.34)pg/ml。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IL-17、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正常组胃黏膜IL-17、TGF-β1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指标检测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临床治疗中需将幽门螺杆菌彻底清除,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关系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当前主要应用胃镜进行诊断,确诊后多进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具有治疗周期长、易反复等特点,会对患者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其发病机制当前临床中还未形成统一的论断,但多数认为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1]。为进一步提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对三组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消化性溃疡组(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患者)、慢性胃炎组(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正常组(胃镜检查无异常),每组各100例。消化性溃疡组包括女45例、男55例;年龄范围21~72岁,平均(47.6±5.8)岁。慢性胃炎组包括女47例、男53例;年龄范围22~73岁,平均(47.8±6.1)岁。正常组包括女48例、男52例;年龄范围21~74岁,平均(47.5±5.9)岁。三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为三组患者开展胃镜检查,同时应用快速尿素酶法对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指示剂没变色,则未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指示剂变为深紫红色,则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且为强阳性;若指示剂变为红色,则发生油门螺杆菌感染,并且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1)通过幽门螺杆菌检测,统计三组阳性率,并对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2)应用ELISA法对胃黏膜TGF-β和IL-17含量进行测定。(3)在统计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基础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消化性溃疡组100例患者中9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为92.0%;慢性胃炎组100例患者中8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为82.0%;正常组100例中1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为10.0%。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IL-17和TGF-β1对比
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IL-17、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三组IL-17和TGF-β1水平对比(pg/ml,x±s)
注:*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多数认为和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遗传、环境、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关系[2]。慢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分为两种,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3]。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易发生癌变,通常认为其发生、发展和自身免疫存在密切关系。随着临床中针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深入,显示造成患者发生慢性非萎缩属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有效预防复发。笔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幽门螺杆菌会产生多种酶,包括磷脂酶A、尿素酶、蛋白溶解酶、过氧化氢酶等,患者胃黏膜会遭到这些酶及产物的破坏,并导致发病。(2)幽门螺杆菌会产生细胞毒素,例如空泡毒素基因菌株、相关基因菌株等,在这些细胞毒素影响下,胃黏膜细胞出现胃黏膜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等。(3)幽门螺杆菌抗体会引起自身免疫损伤。
借助尿素酶活性及粘附机制,幽门螺杆菌能够寄主于胃黏膜细胞黏液层或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氧自由基、白介素、代谢物、毒素等治病因子产生于其表面,并进一步发生胃黏膜炎性反应,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全身免疫反应,进而出现胃黏膜屏障受损和上皮细胞空泡样病变,最终引发疾病。临床中普遍认为消化性溃疡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其中胃黏膜保护能力下降、胃酸分泌过多是主要因素,但该疾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更为密切[4]。幽门螺杆菌可增加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量,胃黏膜细胞在氧自由基作用下更快凋亡,最终发生消化性溃疡。相关研究显示,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案,其溃疡愈合率要比采取传统治疗方案的高,并且患者溃疡愈合速度更快[5]。另外消化性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虽然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后患者溃疡能够愈合,但在停药12个月后60%患者会再次复发,具有非常高的复发率[6]。而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案愈合后,12个月后只有10%患者会出现复发,若短期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那么在5年以后将不会复发[7]。
以上观点说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这和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消化性溃疡组感染率为92.0%,慢性胃炎组感染率为82.0%,正常组感染率为10.0%,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组IL-17、TGF-β1为(39.56±11.45)pg/ml、(538.87±122.46)pg/ml;慢性胃炎组IL-17、TGF-β1为(40.64±11.76)pg/ml、(540.56±123.76)pg/ml;正常组IL-17、TGF-β1为(19.23±10.45)pg/ml、(338.88±121.34)pg/ml。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IL-17、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正常组胃黏膜IL-17、TGF-β1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指标检测水平呈正相关(P<0.05)。因此,临床中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需要在同时采取抗酸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措施,这样能够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基础上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消化性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中需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
参考文献:
[1]Faisal Aziz,Sherwani,S.K.,Akhtar,S.S.et al.Development of an in-hous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based on surface whole cell antigen for diagno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oduodenal ulcer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2014,30(1):305-315.
[2]Wang,Yu-huan,Huang,Ying.Effect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supplementation to standard triple therapy o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in intestinal flora[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2014,30(3):847-853.
[3]胡伏莲,成虹,张学智.多中心临床观察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疗效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92(10):679-684.
[4]任海涛,徐樨巍,李爱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细胞毒素相关性基因A、空泡毒素蛋白、尿毒酶、热休克蛋白60和硝基还原酶的分布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27(13):1009-1011.
[5]邓淑娟,李兴华,方德宁.幽门螺杆菌babA2和胃黏膜上皮Leb抗原在不同血型中表达情况及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0(2):171-174.
[6]陈润花,张厂,苏泽琦.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3):156-159.
[7]喻德林,胡希亚.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胃泌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4):619-622.DOI:
论文作者:谢德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患者论文; 胃黏膜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