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什主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导思想_美国军事论文

论“布什主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导思想_美国军事论文

论“布什主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什论文,美国论文,指导思想论文,伊拉克战争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3月20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抛开联合国,悍然对伊拉克动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对伊动武是“布什主义”的一次重要实践。因此,认真剖析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指导思想——“布什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布什主义”的由来

在美国政治中,总统扮演最重要的核心角色,集内政、外交、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每个总统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和政策。因此,就有了以总统名字命名的各种主义。

布什总统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一整套内外政策颇具特色,被舆论界称为“布什主义”。“布什主义”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9·11”恐怖袭击事件前为酝酿阶段,之后为逐步形成阶段。布什政府从2001年初执政开始即着手对美国的内外政策进行全面审议和评估。“9·11”事件加速了审议的过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报告,“布什主义”的理论和战略框架逐步完备。

“布什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增强,霸权野心膨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超地位不仅得以维持,且呈增强之势。美《布鲁金斯评论》文章称:“如今没有哪个大国能对美国霸权构成威胁”,“美国拥有无可匹敌的实力”。(注:达尔德与林赛文,美《布鲁金斯评论》2003年冬季号)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持续增长的局面,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回升至约31%。美国2003年度军事预算高达3,930亿美元,较上年度实增15%。美国依仗超强实力,大肆进行全球扩张,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屡屡得手,当前又对伊拉克开战,独霸世界的野心膨胀,“新帝国论”公然抬头。从根本上讲,“布什主义”就是美国霸气上升的集中体现。

(二)美国国内右翼强硬派得势。布什政府执政,代表共和党右翼强硬派取得制定美国内外政策的主导权。除了布什本人素以保守强硬著称外,布什政府班子中的许多关键人物都是美国政坛有名的鹰派,例如,副总统切尼、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布什政府所倚重的智囊机构,如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等,也都长期鼓吹强硬的对外战略和军事政策。“布什主义”可以说是集这些鹰派人物及智库的政策主张之大成。

(三)“9·11”事件对“布什主义”的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9·11”事件给美国造成巨大震撼,也带来新的机遇。布什政府抓住这一新机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借反恐之机,行称霸之道。一方面,成功地组建了国际反恐联盟,以较小代价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了阿富汗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另一方面,根据反恐作战的新要求,对各项政策进行系统审议和评估。先后出台了《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核态势审议报告》、《国土安全国家战略》、《国防报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应对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确保网络安全国家战略》、《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报告和政策文件,数量之多和涉及面之广创美国历届政府之最。“布什主义”是适应反恐需要的产物。

二、“布什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布什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有以下七点:

(一)以“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作为美国的主要现实对手

冷战时期,美国长期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威胁源和作战对象。苏联解体后,美主要对手呈不明确状态。“9·11”事件使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布什政府明确宣布以“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作为其主要现实对手、威胁源和作战对象,制定了以反恐作战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布什政府声称:“美国现在受到的威胁与其说是来自耀武扬威的国家,倒不如说来自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最优先的重点是铲除全球性恐怖组织及庇护恐怖主义的政权”。(注: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2年9月17日)

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政府的反恐打击对象呈逐步扩大之势。布什在2002年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称为“邪恶轴心”,指责这些国家“开发和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对美国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扬言“美国将尽快采取行动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尽管“邪恶轴心”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布什又将利比亚、叙利亚、古巴、苏丹等国也列入“邪恶轴心”的黑名单。他在2002年6月1日西点军校讲话中指责60多个国家都是“恐怖分子的庇护国”,声称美国“绝不会让美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任凭少数疯狂的恐怖分子和专制暴君去摆布”。

(二)以防止能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大国的崛起作为长期战略目标

冷战后,美国在全球战略运筹中,把防止其他大国的崛起置于核心的位置。“9·11”事件使“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对美国的现实威胁突显。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这些主要现实对手,布什政府不得不降低调门,转而努力改善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布什声称:“‘9·11’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与全球其他主要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恐怖主义暴力的共同威胁把它们团结了起来”。(注: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2年9月17日)然而,布什政府对于大国关系调门的改变主要还是出于组建反恐联盟的现实需要,其防止新兴大国崛起的长远战略目标并未改变,建立“一家独霸”的世界秩序和格局的全球战略目标也没有改变。布什政府仍将“防止欧洲、东北亚、东亚、中东和西南亚等关键地区落入与美为敌的国家控制之中”列为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在加强与中、俄等大国的协调、磋商、对话和合作的同时,仍非常关注、防范这些大国的兴起,强调“俄罗斯追求的一些政策目标有悖于美国的利益”,“中国正在寻求可以威胁到亚太邻国的军事力量”,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注:美《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1年10月1日)

(三)推行“先发制人战略”

“先发制人战略”是“布什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从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讲话中首次推出“先发制人战略”构想,到2003年2月14日布什签署《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战略”已成为“布什主义”的一项核心内容。

布什宣称:“反恐战略不能靠守势取胜。我们不能坐等恐怖威胁变成事实。这样代价太大”。“对付恐怖威胁的最好防御是进攻。美国在必要时将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在恐怖威胁抵达美国边境之前发现并予以摧毁”。

“先发制人战略”的推行意味着,美国将按照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方式对自己认定的对手和威胁源发动“事先毫无警告的打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包括改变敌国的政权,对其实行军事占领,直到达成美国的战略目标。”(注:美《国防报告》,2002年8月15日)美国把伊拉克当成推行“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个试验场,集结约30万大军,执意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对伊实行军事占领,以扶植亲美政权,扩大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和控制力,包括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一旦美在伊拉克得手,美将继续以“先发制人战略”为指导,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外干涉,更多的弱小国家将成为美国扩大反恐作战的牺牲品。美国学者努斯鲍姆在2002年10月7日美《商业周刊》上著文称:“先发制人战略对传统的自卫准则造成严重破坏,将加剧全球暴力和不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先发制人战略”主要是美国用于对付“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的一种反恐战略,与美国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和“威慑战略”并不矛盾。首先,布什政府宣扬“先发制人战略”,摆出一副进攻、进攻、再进攻的姿态,本身就有“威慑”和“遏制”作用。以对伊拉克为例,从2002年9月美国会通过法案授权布什总统对伊动武以来,美采取了逐渐增兵增压的做法,表明“不战而屈人之兵”仍是美战略的首选。只有在恫吓和讹诈失灵后,才大动干戈。其实这时“先发制人”已失去突然性。其次,正如美国家安全顾问赖斯2002年10月1日在曼哈顿研究所讲话中所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并不放弃遏制和威慑,而将继续适当地采取这两种手段。”美外交学会专家科布在2003年1月28日的《波士顿环球报》上著文称:“布什主义实际上是一条三条腿的凳子。它依赖压倒性军事力量的可靠威胁遏制敌人的行动,为了避免外来限制而采取单边行动,并在预测敌人可能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地采取行动。”

(四)重视维护美国本土安全

布什政府对美国安全战略的重点和优先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鉴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优势已不再能确保美国本土免遭恐怖袭击,布什政府将“保护美国本土、人民和基础设施免遭攻击”列为“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2002年7月16日,布什政府出台了美国历史上首份《国土安全国家战略》,规定“国土安全是指通过全国协调一致的行动,防止美国境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加强美国易遭恐怖攻击的薄弱环节,减少损失,使国家在遭受恐怖袭击后重建”。

美《国土安全国家战略》提出“要对联邦政府进行50年来最大的改组”。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新设“国土安全部”,统一协调和组织全美的国土安全任务,包括建立国土安全咨询和情报预警系统、维护边界与运输安全、组织国内反恐行动、保护关键性基础设施、应对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威胁等。美国每年用于国土安全的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还不包括军队系统用于这方面的开支。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武装部队最优先的任务是保护美国自身的安全。”为此,美军新成立了专门负责本土防御的“北方司令部”,从军事作战的角度协助国土安全部加强本土防护。

(五)倚重军事力量的作用

穷兵黩武是“布什主义”又一鲜明特征。布什政府一改克林顿政府经济优先的做法,强调“美国军事力量的关键作用”,对于使用军事力量对外干涉的狂热程度和发展一支攻防兼备、核常结合的优势军事力量的劲头都超过前几届政府。在“先发制人战略”指导下,美对外用兵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加大。布什政府在加强美军建设方面也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举措:

(1)先于国家安全战略完成军事战略调整。美国防部于2001年10月1日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其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防务战略”,针对美国面临的“多种形式的多重威胁”,重新界定美国国家利益的范畴,以内保安全、外谋霸权为战略目标,修改作战思想,转换制定防务计划的模式,发展联合作战能力,提升军事情报的地位。

(2)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2003年财政年度国防预算高达3,930亿美元,同比实增15%,为20余年来增幅之最。对伊拉克作战战费估计将达1000亿美元,军费还需大幅追加。

(3)加速美军转型变革进程,以“保持和发展美军在关键领域的军事优势,并剥夺敌人的不对称优势”。为了谋求美国单方面的“绝对安全”和“绝对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战、远距离作战、精确打击、空间作战、联合作战、特种作战等能力。

(4)2002年1月美国防部《核态势审议报告》提出,发展由进攻性战略核力量、导弹防御系统和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加速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增强核武器的威慑和实战双重效能,公然将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列为核打击目标国。

当然,布什政府在突出军事力量的作用的同时,并非不重视外交、经济、政治、宣传、法律等的综合运用。例如,对付“基地”组织,美国就很重视切断其金融来源;对付伊拉克,宣传战、心理战、策反战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单边主义倾向突出

单边主义倾向突出是“布什主义”又一重要特征。布什政府2001年执政不久即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抛开联合国等国际机制,突破国际承诺的约束,恣意妄为,例如,退出《反导条约》,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生物武器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断与朝鲜对话,空袭伊拉克等,从而被称为国际社会中“孤独的牛仔”。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从组建反恐联盟的需要出发,单边主义一度有一定程度的收敛。然而,好景不长,美国与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多边合作很快就不复存在。围绕美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的尖锐分歧表明,对于美国来说,“多边合作”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手段,归根到底,布什政府奉行的仍是按照美国一己私利独断专行的单边主义。对此,布什并不讳言:“在反恐战争中,美国将力求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在必要时,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单独行动”。(注:美《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2003年2月14日)尽管在美国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于2002年11月通过了1441号决议,并据此对伊拉克进行了深入的核查,然而,在核查并未证实伊正在开发或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情况下,美国还是一意孤行,置各国人民和法、德、俄、中等国政府的反对于不顾,抛开联合国,悍然对伊大动干戈。在伊拉克问题上,“布什主义”的单边主义倾向暴露无遗。

(七)意识形态色彩浓重

“布什主义”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同克林顿政府将“全球民主化”与“军事安全”和“经济繁荣”并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一样,布什政府将“全球民主化”与“反恐作战”和“大国协调”并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前提。(注:美国家安全助理赖斯2002年10月1日讲话)

布什《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便是:“20世纪自由与专制的大决战以自由力量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在21世纪,美国握有把自由对所有仇敌的胜利发扬光大的机会。美国愿意承担领导这一种伟大使命的重任,努力把民主和自由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此,美国首先要“鼓励俄罗斯和中国进一步实现民主和经济开放”,并在大国之间“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势”。与此同时,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紧密挂钩,宣布开设“千年挑战帐户”,将对外发展援助额增加50%,以“向敢于进行民主化改革的国家提供援助”为诱饵,向各国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经模式。布什政府明明是借反恐之机,行称霸之道,却要打着民主自由和“解放伊拉克人民”的旗号。美《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声称,“反恐斗争的最终目标是,使美国的民主权益得到保护,使自由价值观在全世界受到尊重。”

三、几点评论

(一)“布什主义”的本质是进攻、冒险和扩张。“布什主义”在战略上更具进攻性,采取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以世界领导者自居,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在军事上更富冒险性,穷兵黩武,推行“先发制人战略”,动辙对不听命于美国的国家大动干戈;在地缘上更具扩张性,进军中亚,控制中东,加紧推行两洋战略,妄图独霸天下。俄罗斯的一位历史学家把“布什主义”称之为美国“新帝国”和“国际极权主义”。(注:俄《俄罗斯报》2003年1月30日)当然,这是就“布什主义”的本质和主要倾向而言。在认识其本质的同时,不能将其绝对化。美国历届政府的政策调整主要是侧重点的变化。“布什主义”在突出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军事手段的同时,在策略上并不排斥多边合作、威慑遏制以及政治经济手段的灵活运用。

(二)“布什主义”的推行必将对国际局势产生不利影响。更富进攻性、冒险性、扩张性的“布什主义”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的逆动,必将对国际局势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美国滥用“先发制人”手段,肆意扩大反恐战线,开创了国际关系中危险的先例,以暴制暴,冤冤相报,地区冲突蔓延扩大,恐怖活动升级,美国必会进一步成国际恐怖集团攻击的焦点;多极化进程更加曲折,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受到更大干扰,独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任重道远;联合国的权威受到削弱,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受到践踏;世界上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国际关系不能不进行新的调整;军备竞赛加剧,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扩散加速,裁军和军控进程出现逆转;原油价格波动,冲击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等等。总之,“布什主义”的荒诞理论及好战实践将进一步证明,进入21世纪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美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近日著文称:“如果美国人搞单边主义,而又拿不出采取军事行动的可信理由,这个世界肯定将陷入一个越来越大的冲突、先发制人的行动和大劫难的螺旋”。(注:德国《商报》2003年1月28日)

(三)美国推行“布什主义”近期可能得逞于一时,但长远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借反恐之机,行称霸之道,依仗超强军事实力,恃强凌弱,继阿富汗战争得手之后,又拿伊拉克开刀。按照“布什主义”的设想,对伊作战获胜后继续扩大反恐战线势在必行。这些胜利从近期看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提升,“布什主义”可能得逞于一时。但从长远看,“布什主义”的推行使美国与包括其主要盟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矛盾都在发展,美欧的裂痕明显加深。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分歧也进一步表面化,美国国内各派之间的鸿沟也在加大。“布什主义”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味蛮干,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美国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许多著名学者对此都发出了警告。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预言:“10~15年后美国将因帝国的过度扩张而不可避免地衰落。”(注:德《经济周刊》2003年1月30日)耶鲁大学另一位教授沃勒斯坦也认为:“今后10年内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一支决定性力量将继续衰落。”(注:美《外交政策》双月刊,2002年7~8月号)尽管这两位教授制定的“时间表”不一定准确,但“美帝国的衰落”是历史之必然似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公认。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认为,“美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注:克林顿2002年2月23日在悉尼的讲话)

标签:;  ;  ;  ;  

论“布什主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导思想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