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 15810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寒假期间,领导给我们培训时也曾提到,课改无论怎么改,最后的落脚点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可见,课程改革极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
体现在我的课堂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来?不参与又何谈探究?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接受的听讲,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独霸讲堂,控制着一切,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失去了自主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十年的教师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课堂教学的巨大弊端。所以,在我们学校课改初期,我很积极地投入到课改大潮当中,时间长了却发现,只有我很积极,学生并不积极,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改,效果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是很高。想来想去,我的问题设计得紧扣文本和课堂,也并没有太难,怎么总是有些孩子课堂上十分被动,特别是课前的预习,应该是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明明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到最后,我布置的导学案却成了摆设和负担,对于我的学生而言,只是“双苹果”的复制和粘贴,经过小组扣分,优秀评比等一系列手段的高压和调动之后,学生也显得十分无奈,有时候憋得没有办法,问出的问题让我哭笑不得,上个学期的《童趣》预习笔记中,学生在预习第一句“余忆童稚时”,问出的问题竟然是:余忆是谁?为什么会这样?多次听王廷义老师的课和他的讲座,每次都感触颇深,导学案的完美运用,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良好的教学效果,他是怎么教的呢?多次向他请教,可在我的课堂时却没有什么改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剩下一种感觉,就是羡慕嫉妒恨,当然羡慕嫉妒,是羡慕嫉妒王老师的优秀,恨是觉得自己太笨。但又能怎么办呢?微微看到一点曙光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突然想起过去培训时专家讲过,设置问题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想,看看他们会对什么感兴趣。于是我真正的改革是从导学案上改起的,我让学生预习时不再是过去给的几个框,而是给出了学生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这学期在讲授《行道树》一课时,我让学生预习字词、作者之后,回答了两个问题:1.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想长在哪里?为什么?2.如果你是一棵行道树,每天在自己身上和身边发生那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你有什么感想?这两道问题看似与课文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一方面为学生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觉得学习的问题不难了,自然就愿意思考了。几次下来,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问题:课改确实在改变人的思想,不但是老师的,同时也是学生的,多年的教学不但让老师形成了思维定势,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这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师的压制,他们恨不得把这个任务高高挂起,让它事不关己,反正当他们不回答问题或总也答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老师很快就憋不住地要挽袖子上阵了,那么又何必委屈自己呢?但是,当问题真地提起他们的兴趣时,于是热情来了,课堂氛围来了,效率自然也就来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无论多么好的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干调不起,干启不发,干发动他还是蔫巴巴。怎么办呢?这一点还是我们组的领头雁王廷义老师给了我启发,就是小组责任分工。首先是小组分配问题,我采取的是强弱搭配的分法,将班级前十六名分配在了班级的十六个小组,每组都有领头雁,每组都有中等生,自然,每个组也都有学习下游的学生。然后,我也仿照王老师的责任分工,四个人一个组长、一个监督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定期更换。最初实施时效果并不是很好,总有些惰性分子,不参与讨论。我的体会是,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它能否持续开展,与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息息相关。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象来看,有对小组群体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同时,与班级小组评比挂钩。换言之就是两个词:评价和加分。但无论怎么评,都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统一的标准,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个标准。同时,权利下放给组长和监督员,有调皮捣蛋或不参与讨论者,可以在汇报员答题之后让他来补充回答,或者在多次警告不见成效之后,将之报告给老师。作为老师,监督孩子们讨论的最好方法我觉得就是参与讨论。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喜欢走到他们中间去,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你们探讨哪道题?有什么结果?然后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好处有三:第一,学生认为:老师真是关心我们小组啊!其实我是去检查他们的讨论情况和探究进度。第二,更容易把握学生眼中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这点好处也是最重要的,适当指点后,肯定有学生被点透了,他又会去教他们组的其他同学,也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而且当他们组回答问题之后,巨大的成就感、其他同学投来的羡慕的眼光、老师适当的表扬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让他们下一次的探讨更有积极性,并且为其他小组树立了榜样。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孩子们很欢迎我到他们的小组里。
以上就是我在课改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想出来的一些小花招,但同时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说: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年级增高,他们中有很多孩子肯定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那时候要怎样进一步调动起他们对语文乃至对学习的积极性?又比如说,我们的课堂到底是该以知识技能为重点,还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等等这些问题有时候让我也很头疼。希望有机会能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论文作者:孙莲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小组论文; 课改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