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知识新论_工人阶级论文

工人阶级知识新论_工人阶级论文

工人阶级知识化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新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0)09-0013-03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指出了新时代我们党的建党方向。同时,这一论述也蕴涵着对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要求。工人阶级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坚实的科学素质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特点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准确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闭目塞听,安于现状,就无法顺应形势不断前进,甚至可能被蓬勃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针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89.)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目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有什么特点呢?

生产的自动化和劳动的智能化。未来社会普遍采用的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生产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如果说大机器的使用有效地延伸了人的臂膀,扩展了人的体力,那么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则使人有效地抽出身来,体力得到真正解放,人所从事劳动几乎都是智能化的脑力劳动。

劳动形式的分散化和劳动实质的一体化。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男耕女织”的分散劳动,又经历了大约300年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集中劳动,在知识经济出现之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分散劳动,但这是更高层次的分散劳动。资料表明,1996年美国已有1200万人在家里上班;部分在家里上班的达5400万人,约占美国劳力的三分之一。这种分散劳动是形式上的,而在实质上,信息资源——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以及许多生产要素,都通过互联网把大家紧密地拴在一起,你依赖我,我依赖你,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一个人的发明创造通过互联网瞬时就变成大家科学研究的共同起点。这种形式上的分散化而实质上的一体化劳动,铸造着未来劳动者新的意识。可以预测,产业工人所具有的团结一致、大公无私、目光远大等等特点都会在这种劳动方式中得到巩固和发扬。

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体力劳动的范围大幅度缩小,脑力劳动的范围大幅度扩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将为广大劳动者所掌握“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有些发达国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而工人人数却在不断减少。例如美国30多年来企业劳动人口由总劳动人口的33%减少到17%,现在已经有一些工厂几乎不用工人了。美国学者预测,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美国的蓝领工人将只占劳动力人口的10%或者更少,非专业的白领工人将只占20-30%,其余60-70%左右的劳动大军将由知识分子组成,这些知识分子包括信息系统设计人员、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经理人员、教授、科学家等等。

未来社会的主体是知识劳动者

邓小平同志说过:“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89.)他一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在实际上,就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探讨对工人阶级、对知识分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新的界定。

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工人阶级能够代表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有着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分发生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同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这种变化,不仅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恰恰相反,正进一步完善了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历史使命,使之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工人阶级必然要知识化,必然要向知识劳动者转变。这正是马克思所预言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消失。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为先锋队的中国工人阶级,能够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自己肩上的历史使命,及时提出新任务,及时调整,不断创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值得说明的是,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提出过“总体工人”概念。他指出: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这一类是高级的工人,其中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一部分人有工艺”。(注:资本论第1卷.460-461.)社会学家马尔库塞1972年针对资本主义现实解释“总体工人”概念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剥削的基础在扩大,工人的概念也在扩大,它不仅包括蓝领工人,而且包括过去独立的中产阶级、第三产业的工资收入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它们共同创造和实现着剩余价值,并与“总资本”的领导和组织力量相对立。在总体工人中,“知识分子不仅在物质生产过程,而且也在越来越科学地控制消费和‘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注: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徐大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2-193.)

根据“总体工人”概念,可以认为工人既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包括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中国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们都称自己为“文化工人”,该社社长说,如果开始这是一种戏称的话,后来却有了很实在的含义。从现代社会生产演进的角度看,可以视知识劳动者是逐步从体力劳动者大军中分离出来的一支新的劳动大军。有学者认为:“在工业革命前是以体力劳动大军占据优势,在工业社会时期,体力劳动大军和脑力劳动大军平分秋色,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大军将成为主体力量。”(注:马启民.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11.)

学习和创新是未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未来社会中,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许多学者都谈到,在那个时候,学习不仅是生产的需要,而且也是休闲的需要:工作与学习逐渐融合,从事脑力劳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他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即使只是做一个消费者,要想恰当地合理地消费,也必须不断学习。就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尴尬现象:一些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知识老化,看不懂产品说明书,因此连自己家的一些家用电器到底有哪些功能都不知道,无法充分利用它。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必须知识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变化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当人们看到目前美国农业人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2%时,自然会想到,如果今天美国能够以2%的人口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那么,为什么今后人类不能够以2%的人口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再以2%的人口生产出充足的工业产品呢?人们还会想到,那时候其余那么多的人将干什么?都去干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可以自动化的也都自动化了,它也容不了那么多人了。学者们预测,那么多的人将从事“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工作!社会学家德鲁克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指出:在过去的工业社会里,人们把知识应用到“工具”、“工序”和“产品”上,即知识应用到物质上;而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知识不是向应用到物质的和单纯劳动的方向发展,而是向“把知识应用到知识中”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说,在未来社会里,多数人的工作就是学习、研究和创新。

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极端重要性。1997年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我们必须把信息时代的力量带入所有的学校”。他说美国四年之内要达到如下目标: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人人会读会写;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人人会上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人必须人人能够读大学;美国的成年人必须人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

在未来社会里,是不是缺少知识或者知识老化的人会倍感压力?似乎如此,应该如此。但是实际上,问题并非特别严重。只要不是智力低下者,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广阔学习空间接受各种各类教育。大学广泛招生,企业的在职培训,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各种“开放大学”的出现,特别是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网上学习,使得学习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如前所述,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工作可能就是“生产和传播知识”。他们的工作,就是学习,就是研究,就是创新。这种学习和研究创新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当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时候,人类将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劳动到老”。也只有在这时候,学生才可以真正从“应试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学习的唯一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国民整体素质偏低。宋健同志曾在一个讲话中说:“如果在世界市场上调查就发现,许多社会急需的工业产品我们没有人做或者不会做。高档微电子芯片、移动通讯、电视摄象机、高档纺织品等都是空白;甚至快餐机械,如包饺子机、炸油条机都没有批量供应;割草机、挤奶机品种少价钱高,养牛户买不起。”(注:宋健迎接战略转移,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新战役.1999-11-3科技日报.)但是,我们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急迫任务,就是大力培养高素质有专长的人才,使整个劳动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建设一支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大的产业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队伍。新中国5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外国人能够做到的事,中国人一定能够做到。

大学的责任:实现工人阶级知识化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宣言指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高等教育的形式要向多样化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不要总认为高校只是培养少数拔尖的“精英人才”,不久的将来,高校培养的就是工人,培养一般的知识型劳动者。

扩大办学规模经费应该不是个问题。按理说,当一种产品或一种事业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时,经费一般不会短缺的。而在我国,教育的需求很大,送孩子上大学是广大居民最重要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单一所有制模式下,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被用来“大包大揽”,而大量私人的、社会的投资又无法进入高教领域,造成高等教育的奇怪的入不敷出的现象。从居民消费意愿调查中可以发现,“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支出占10%,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7%的比重,若按50%可实现购买教育的比例计算,保守的估计全国居民潜在的教育费用支出每年约2500亿元,相当于近年全国教育总经费(1997年为253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1863亿元)”。(注:胡鞍钢,施祖麟.高教改革力度还应加大.《瞭望》1999-7-8.)居民一方愿意交学费,学校一方迫切需要钱,虽然两者关系的协调会涉及一些政策性问题,但是总会有路可走。

扩大办学规模不存在师资问题,相反,恰恰可以解决高校师生之比的低水平问题。朱镕基总理曾尖锐指出,教育系统吃“皇粮”的太多,特别是行政后勤人员太多,不改革是不行的。资料表明,1997年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7.8人,近两年虽然又有提高,但是还是远低于14.3人这个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高校教师人数仅占高校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下,而许多干部以及教辅人员都是高校毕业生,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培训,可以转为教师。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从大学退下来的教授,包括有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校长、系主任,积极性高昂,主动发挥余热,纷纷创办民办高等学校,为“科教兴国”作出重大贡献。

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扩大办学规模和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既要大刀阔斧,又要谨慎稳妥。而当前,重要的是明确方向,改变观念,这样困难总会逐步解决,道路总会越走越宽。各种各类高等学校,包括各级党校,都应该大显身手,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益,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作贡献。作为拥有雄厚办学实力的重点大学,可以创办民办性质的附属学院。附属学院的师资主要由大学的离退休教师以及少量专职教师组成,其待遇与大学本部一样;大学本部负责组织考试,以保证附属学院的教学质量;附属学院学生基本上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即只要具有高中毕业水平,包括已经就业的人员,均可以入学,但是要想获得毕业证书,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一定标准的考试。

逐步推广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是扩大办学规模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师资短缺问题不复存在,而且教学水平也将随之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给教育的方式、手段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效果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带来重大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师实现在传统课堂上无法达到的神奇效果:因特网可以提供极其巨大的信息量,向学习者传授各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辅导;多媒体教学系统更可以提供精心设计制作的学习软件,而这些学习软件都可以保证由拔尖的专家教授授课,同时把图象、声音、文本、动画等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记忆效率提高80%,使教学时间缩短一半。

标签:;  ;  

工人阶级知识新论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