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的规模障碍与解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企业融资论文,障碍论文,途径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改革在过去25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成功的经济增长态势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经济学家研究探讨的热点,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驱动力。近些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是不断增加。与1999年底相比,2001年的产值增长了60.3%,销售额增长了45%,缴税额增长了57%。2003年选出的百强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0.14%,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8.49%,但是尽管民营企业具有很高的资金利润率,并获得了高速发展,根据调查,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6]。“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调查报告也显示,企业的发展(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中位数是100万元,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这种资金缺口和其规模比较小有重要关系。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低于国有企业。1997年,在非国有工业中,小企业占总产值、总资产和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5.6%,73.1%,90.8%。到1999年,在集体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和利润总额中仍占较大的比重,分别为74.%,65.5%,75%[2]。从企业人数来看,2001年底全国私企为2028548户,雇工人数为2717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为13.4人,因此本文将对民营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规模障碍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国家工商局1995年发布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夏小林、李路路(1998)结合问卷调查发现,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央行没有禁止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贷款的规定,相反的规定则在80年代就有了,90年代更强调了要按照《贷款通则》给予私营企业一般工商企业相同的信贷支持。通过1995、1996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指出,私营工业企业贷款不平等不仅与人们常说的“身份”有关,而且也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有关,而且规模越小,借款率越低。他们认为,90年代后期私营工业企业因“身份”而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加速转化为因其规模偏小而贷款难的问题,即加速转化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一般性问题。因此他们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路,不应再过多纠缠“身份”问题,而是要依靠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1]。郑江淮认为由于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融资时往往遇到与资金供给者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企业规模成为造成非国有经济外源融资缺口的主要因素[2]。由于中小企业的80%都是民营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也可以近似地反映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张捷通过710份问卷调查结论证明,构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壁垒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规模歧视,而非转轨经济中特有的所有制歧视[3]。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孤立地进行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较多,全面、综合研究较少,指出问题的比较多,真正总结解决方法的少。为此,笔者将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规模障碍及解决方案进行系统性、整和性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
小规模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说明企业规模是决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以及融资渠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个难题由于英国1931年的《麦克米伦报告》而被称作“麦克米伦缺陷”[5]。造成麦克米伦缺陷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向外界有效地传递信息,金融交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它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暂时分离或有条件的让渡,交易建立的基础是出资者对筹资者的信用和偿还能力以及对投资项目的收益性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因此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及其对称性就成为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因和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3]。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拥有的关于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多于资金提供者,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反过来又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成本。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需要组织、执行和监督交易,因此产生了高额的交易费用[8]。资金提供者所发生的评估费用和资本规模基本不相关,这意味着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成本对于小额融资(一般提供给小企业)比大额融资更多。相关的高额交易费用通常会通过增加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补偿,实证研究也表明小企业确实比大企业平均承担的融资费用更高。[9]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在尚未取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决定给小企业以信贷支持,就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给经营失败的企业提供了信贷资金,或拒绝给有困难,但能成功的企业提供资金。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按与银行的合约使用资金或者在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偿还或延期偿还银行贷款。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银行只好采取信贷配给政策。因此信息成本和信息风险使得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2.现代金融中介的功能就是解决信息问题,但是在现代金融安排中,市场的力量无法促使资金配置到中小企业,因为金融中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大、成本高,盈利少。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向小企业放贷的运作费用较高,根据世界银行1978年在菲律宾的调查,大额贷款的运做费用约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向小企业的贷款由于金额较小,管理费用高达2.6%-2.7%。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银行认为借钱给小企业风险大,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使得银行在向小企业借款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只向倒闭或拖欠偿还本息可能性较小的企业放贷;保证在企业倒闭时能得到一定补偿才放贷,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资金回收率,这样降低了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也提高了贷款成本。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卖方市场,企业无法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银行,银行追求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对于风险大、收益小的小企业,银行实行的是“配给信贷”制度。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造成的融资障碍从本质来看是一种市场失灵,换句话来说,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进行干预,这也是外部政策性融资能够对企业融资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理由。
三、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注:我们以无记名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和邮局一共向450家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回收了242份,回收的样本企业范围涉及到北京、上海、杭州、绍兴、广州、深圳、海口、大连、沈阳、长春等十多个大城市以及若干小城市,其中有19%的大型企业,37%的中型企业和44%的小型企业。),笔者得到了以下的关于企业规模和融资关系的结论:
1.小规模企业通常更加依赖内源融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外源融资比例逐渐增加。
图1为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该结果根据国家经贸委2003年2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来衡量企业规模,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源融资比例逐渐下降,外源融资比例逐渐上升(见图1)。
图1 不同规模企业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比较
2.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的利用率不同。根据Berger和Udell(1998)的研究[8],企业主要依赖的融资渠道包括内源融资、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三种,根据不同规模企业对这三种融资渠道的利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不同融资渠道的利用率不同。
从图2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大型企业中100%的企业都使用银行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而只有76%的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渠道,65%的小型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渠道。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和能否获得银行贷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见图2)。
图2 不同规模企业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利用(问卷调查答复项目选择率)
图3表示不同规模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积累的比率,70%的中型小型企业、68%的中型企业要依赖自身积累,但是却有77.8%的大型企业依靠自身积累,这种分布可能是因为企业规模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留存收益增加,为了资金成本、风险等考虑,所以会增加内源融资的比例(见图3)
图3 不同规模企业对内源融资的依赖(问卷调查答复项目选择率)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融资来源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在企业资本扩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图4是不同规模企业对商业信用的利用情况,图中清晰地反映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日益减少(见图4)。
图4 不同规模企业对商业信用依赖情况(问卷调查答复项目选择率)
3.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的资金量越多,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资金缺口的数额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所需要的资金量越多。对于如何来解决这些资金缺口,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也不同,89%的大型企业都希望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次就是希望获得政府扶持性融资,再次是通过上市来融资,也有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担保来获得贷款。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更倾向于获得上市融资资格,中型企业还希望获得风险投资和无形资产抵押融资。小型企业难以上市,因此对于上市融资的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对于政府扶持和风险投资的需求很大。同时无论哪种规模的企业,只要有其他途经可以选择,是不会选择采用民间拆借方式融资。
四、解决措施
1.“麦克米伦缺口”的治理——政策性融资
规模所造成的融资障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使得中小企业缺乏可有效利用的融资渠道,导致即使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下同样存在“麦克米伦”融资缺口。但是小规模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增进市场效率还是在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这部分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许多配套性扶持政策,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干预会破坏市场效率,也即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如何将市场失灵造成的破坏和政府失灵造成的破坏之和降低到最小限度,是一个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的目标。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地区)之所以有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成长过程中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环境,企业能够按照价值最大化的需要选择自身的融资结构,使其成长得以顺利进行。因此笔者考察了世界各国(地区)私营企业融资政策,并发现尽管各个国家(地区)的金融体制并不相同,企业融资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导的英美国家,还是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德国和日本,政府都建立了完整的扶持私营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核心的意大利等,这种扶持政策就更加丰富多样。政府扶持企业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将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框架总结如图5。
图5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框架
2.政策性融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改革措施
(1)政府的融资扶持政策通过立法来实现。
现代企业融资体制本质上是企业与外部融资环境所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契约总是不完备的,而且契约的执行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需要一些外部规则来约束各方的行为。总的来看,这些规则可以是行政命令式的,也可以是法律规范式的,但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都证明行政命令不仅容易朝令夕改,而且容易为寻租行为创造机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策,则可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许多国家在扶持企业融资政策方面都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实现,这些法律包括三种:一是保证和促进中小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体系;二是成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组织的机构设置法律体系;三是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手段的法律体系[4]。通过这些法律可以规范私营中小企业的行为,调整中小企业与国家、大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新的宪法已经明确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颁布和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在中国法律的实施更为重要,具体的实施法规要尊重法律的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应该看到这种制度性建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此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也还远远不够完善,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就应当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个齐全的支持体系,而这种政策体系的建立也应当是法律规定的,不能今天建立,明天撤并。
(2)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在中央和地方设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来负责中小企业问题,其职能包括制定整体的发展政策,组织协调政策的措施,调查研究、提供资金帮助,咨询服务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归口管理部门,政府实现对企业的信贷担保、优惠贷款等融资扶持政策。除了官方机构外,这些国家还拥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包括政府支持建立的半官方组织以及民间的一些组织,其职能基本上包括建立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帮助实施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等,这些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政府扶持政策的补充,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国也已经建立了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例如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等方面服务的财务会计管理中心、小企业服务中心。浙江省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房地产抵押多头登记、多次收费和重复评估等实际问题。杭州市政府明确了民营企业取得集体土地资产的政策,为众多改制后的乡镇企业改善了融资条件。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往往是临时性的,相关机构的运作也存在很多问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
(3)建立多种融资渠道。
第一,通过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预期偿债能力较弱,信用记录非常少,因此信用资源非常缺乏,这是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信用资源的缺乏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信用来弥补,通过社会信用资源的共享放大个体信用,社会信用资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有责任参与其供给与生产,因此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各国信用担保体系有的是由政府专门的行政机构直接操作,有的则是通过建立信用保证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运作,操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起到了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渠道的作用。
我国也逐渐开始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例如,江苏省13个省辖市除个别市以外,都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全省共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14个,注册资金总额4亿多元。2000年给200多家企业进行了担保,累计担保1800多笔,担保金额25亿元。浙江、山东等地也在积极筹建省级担保机构。上海市调整了财政预算体制,以市级财政为主体组建了各级财政出资的担保体系。但是各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缺少配套措施、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例如担保机构的税收、后续资金注入、风险准备金等问题均未解决,担保机构散布在各个层面而不成体系;搞风险投资则只是拨出财政资金设立基金和成立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市场化筹集机制、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等必需的前后环节尚未建立;《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陈旧,政策与法律多处出现矛盾,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严重欠缺,等等。由于可操作性差,不少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二,通过大量民间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民间金融机构,通常是一些比较小的、社区性银行,这些民间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许多选择。一些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担保、补贴方式,或付出较高的利息获得短期流动资金,但长期贷款却很难获得。解决中小企业长期贷款难的问题要靠政府优惠贷款,有的政府直接出资或政府与银行等联合出资建立融资机构,有的则通过建立一些扶持基金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特殊项目和信贷担保服务等。通过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还可以实现政府的一些特定扶持目标,例如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提供扶持贷款,弥补了民间金融机构的遗漏和不足。
民生银行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设立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民营企业。民生银行成立以后,有6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但是至2000年6月,民生银行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分别只有397.6亿元和243.6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款和贷款规模的比重仅为0.33%和0.26%。即便将城市信用社一并考虑,存款和贷款占比也不过6.2%和5.7%。显然,仅靠一家民生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是无法解决众多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困难的。而我国地方性、中小型、民营银行数量少,规模小,一些扶持基金只有非常少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缺口而无法满足。因此需要我国建立发展社区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要求迫在眉睫。
第三,通过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和直接融资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二板市场是最近发展比较迅速的融资渠道,世界各国(地区)为了鼓励科技进步和创业投资,纷纷组建各种创业扶持计划以及直接融资市场,这些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主要是针对高科技型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建立的,由于这些企业的特性,需要获得比较多的权益性融资,但是又不能达到资本市场上市的要求,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渠道可以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也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例如江苏省财政出资组建了风险投资公司并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省内主要城市也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浙江省政府先后支持组建3家风险投资公司,省内有些市级政府也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上海市政府组建了包括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上海联创投资管理公司、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在内的风险投资体系。至2001年初,上海市筹集的创业投资资金超过了50亿元,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及管理公司超过40家。但是总的来说在从运作机制上行政性力量大于市场力量。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和办法主要是靠行政力量推行的,政府的色彩比较浓厚。在有的地区,由于财政层层出资组建担保体系,贷款甚至需要得到区县镇财政所的审批,由此引出了不少扯皮现象。在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上也存在类似问题。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出资组建,政府派人经营,这种运作方式在本质上是违背风险投资活动客观规律的,因此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是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大多数国家都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减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这些政策包括针对新建企业、出口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等等。所有这些金融政策措施共同构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和改进,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国学习的融资扶持措施。
标签:企业规模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金融论文; 融资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风投论文; 银行贷款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