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评《史通》二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杨慎评论文,二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杰作,与《文心雕龙》分别在史学上和文学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书中对中国古代史籍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学源流、表述要求、撰史原则、史官建置、史书编撰以及史家修养等诸方面的问题,是对中国史学的一次认真而深刻的总结。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刘知幾意识到,此书的问世可能引起争议。他曾说:“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① 其实刘知幾还在世的时候,已经有人批评此书了,他还专门为此撰述进行争辩。② 尽管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推崇③,甚至还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④,但是总体来说,明代以前的学者对《史通》的肯定程度还不足。如宋祁曾说:“何知幾以来,工诃古人而拙于用己欤!”⑤ 晁公武亦呼应道:“观此书,知子京(按,指宋祁)之论不诬。”⑥
明代中叶以后,学者对《史通》的关注超过了以往,出现了一些对其进行整理和注释的著作,同时涌现出不少评论文章,而其中学者杨慎对《史通》的评论值得关注。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年因在“大礼议”中触怒世宗,被发配至永昌卫(今属云南保山地区),终生未获赦免。⑦ 杨慎一生著述甚富,在考据、诗文、解经等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于史学亦有所造诣。⑧ 四库馆臣称其“渔猎既富,根柢终深,故疏舛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⑨ 肯定了其在史学上的地位。杨慎对《史通》的评论,对其后明清学者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 杨慎为明人评《史通》之先
明代较早校订《史通》的学者,是曾与杨慎同在翰林院供职的陆深。陆深生年略早于杨慎,他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根据蜀刻本,摘《史通》之精要者,集为《史通会要》三卷,并对《史通》进行校订。其后有张之象万历五年(1577年)刻本和张鼎思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本行世。在《史通》刻本陆续出现的同时,对《史通》的注释和评论的著作也不断刊行。现存明代对《史通》的评注主要有三种,即李维桢《史通评》20卷,刊刻年代待考;⑩ 郭延年《史通评释》20卷(11),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王惟俭《史通训故》20卷,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值得注意的是,郭延年《史通评释》卷首著录了部分学者对《史通》的评论,分别为晁公武、王应麟、杨慎、于慎行、张之象等五人,而杨慎居明人之首。杨慎所评标目为“杨用修史通评”,下注“杨公名慎”,其文与慎《丹铅余录》、《升庵集》中所论相同,全文如下:
老泉(指苏洵——作者注)评刘子玄《史通》云:“世称其详且博,然多俚辞俳状,史之纪事,将复甚乎其所讥诮者。唯子馀为差愈,吁其难而然哉。”杨万里云:“知幾《史通》毛举前史,一字必呵。尝得其所撰高宗武后实录而读之,意其可拳石班、马,而臧获陈、范也。及观其永徽三年事,则曰‘发遣薛延陀’,此何等语邪?天授二年事,则言‘傅游艺死矣’;至长寿二年遣使流人,则曰‘傅游艺言之也’游艺之死至是三年,岂有白骨复肉而游魂再返乎?”古人目睫之论,诚有味也,二公之论当矣。然子玄《史通》妙处,实中前人之膏盲,取节焉可也。黄山谷尝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12)
此文确是杨慎对《史通》最重要的评论,同时也可以看到杨慎此番评论的影响,以及郭氏对杨慎学问的重视。另外,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杨慎文中所引黄庭坚之语,此语对人们认识《史通》之地位很有帮助。而王惟俭在《史通训故序》中亦曾提及:
余既注《文心雕龙》毕,因念黄太史有云: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复欲取《史通》注之。中牟张林宗年兄,以江右郭氏《史通评释》相示,读之,与余意多不合,乃以向注《文心》之例注焉,历八月讫功。……(13)
此后,清黄叔琳《史通训诂补》和浦起龙《史通通释》卷首都著录了王序。王惟俭在序文中提到,其为《史通》作注,是因为《史通》与《文心雕龙》具有相似的学术地位,而黄庭坚的评论亦起到了启迪作用。可见,黄庭坚的这句话很受人们的重视。
然而,笔者在检黄庭坚著述时未查到这句话,而只有一段论述与之相近,但表述上与杨慎所引相去甚远。兹将黄庭坚原文、杨慎引文及王惟俭序文中之相关部分列出,以便比较。
黄庭坚《山谷集》:刘勰《文心雕龙》、刘子玄《史通》,此两书曾读否?所论虽未极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14)
杨慎《丹铅余录》:黄山谷尝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15)
王惟俭《史通训故序》:黄太史有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16)
通过三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杨慎对黄庭坚的评论虽然转述不准确,但使其观点更为明晰,语句越发精辟、易诵。二是郭延年著录“杨用修史通评”对后人有较大影响,王惟俭大约是从杨慎此评而了解到黄庭坚之语的,这从杨文和王文的如出一辙可以推断出来;其后的黄叔琳、浦起龙、王士祯(17) 等人亦未核查黄庭坚的原文,而是直接引自郭书或王书,未曾考辨。以上所论或有推断的成分,但可以无疑的是,“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一语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对明清《史通》整理和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杨慎之功不应被埋没。
二 杨慎对《史通》见解的取舍
从郭延年《史通评释》卷首所载评论来看,杨慎是明代较早对《史通》有所论述的学者之一。在陆深重新刊刻《史通》之前,杨慎的《丹铅余录》已经问世。(18) 杨慎书中有多处评论涉及《史通》,可以看出他对刘知幾《史通》的关注。这些评论,基本上都肯定刘知幾的史学观点,并且有继续深入探讨之处。
上文曾提到的“杨用修史通评”,代表了杨慎对《史通》的认识。杨慎并不否认《史通》有其不足之处,赞同前人对刘知幾的一些批评。苏洵认为刘知幾苛责古人,杨万里考证出其所撰实录中的抵牾之处,因此对《史通》也有所批评。杨慎认为,他们二人所指出的这些缺点确实存在;不过杨慎更加强调的是,《史通》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记述之史,不能简单地从史实正误的角度来评判其价值,而应力图从作者本身的撰述主旨以及此书的史学价值来考量。刘知幾之所以批评前史,是希望能“辨其指归,殚其体统”(19),探究史家撰史之例,因此该书的成就主要在于评论之精当,而非考证之准确。杨慎主张汲取刘氏批评的精要,从内涵上来加以评判,即“取节焉可也”。他能够认识到《史通》的独特价值,肯定刘知幾的批评“实中前人之膏盲”,而不拘泥于个别具体记载的准确与否。尽管杨慎史学批评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但此论在史学批评上无疑是有价值的。
杨慎除在整体上对《史通》予以肯定之外,还引用刘知幾的一些论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他在考证李白出生地时,通过杜甫和李白的多处有关诗句,认为李白是蜀人无疑。对于一些称李白是陇西人的说法(20),杨慎并不赞成。他认为,如果说李白是陇西人,那么就好像一说姓王的就说是太原人,一说姓张的就说是清河人。(21) 他反对只用郡望来判定故乡,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记载。他引用刘知幾的论述:
作史者为人立传,其地皆取旧号,施之于今。为王氏传,云琅琊临沂人;为李氏传,云陇西成纪人。欲求实录,不亦难乎?且人无定所,因地而化。生于荆者,言皆成楚;居于晋者,齿便从黄。岂有世历百年,人更七叶,而犹以本国为是,此乡为非。则是孔父里于平昌,阴氏家于新野,而系纂微子,源承管仲,乃为齐、宋之人,非曰邹鲁之士。求诸自古,其义无闻。(22)
此处,杨慎完全赞成刘知幾的观点,称“知几此言,可谓确矣”。(23) 暂且不论杨慎对李白故乡的考证是否正确,但可以看出他的观点与刘知幾颇为一致。
又如,杨慎在评论元修《宋史》时,一方面肯定其篇幅巨大,史料丰富,并且编纂者有“欲自成一代之书”的宏伟志向;另一方面批评书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史事前后矛盾,抵牾丛生;二是人物传记或重复累赘,或多人之事合为一人,记载失察;三是对人物褒贬失当,善恶不明。在杨慎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修之者非一手”造成的。(24) 对此,他借用《史通》中的论述来批评这种修史方法的弊端:
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其传卒亦不广。唐中宗世,史司取士,每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义禀监修,辞从指授。(25)
杨慎对元修《宋史》的批评,初衷和刘知幾一样,都是对当时官修史书编纂现状不满,进而批评史馆修史的种种弊端。杨慎认为这些弊端造成了当时国史久难成书的情况,不由得感慨道:“由是刘知幾谓‘头白可期,汗青无日’,卒不能成其书也。”(26) 这也反映了他对国史修纂状况的担忧。
杨慎在赞成《史通》中的许多论断的同时,对此书的史事记载也多所肯定,认为《史通》所书之事大抵可信。这从他以《史通》所载之事为论证依据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杨慎分别从《艺文类聚》和《玉台新咏》中读到东汉女子徐淑写给其夫秦嘉的信和诗,称赞徐淑有文才,其诗“丽则可诵”;又考《史通》中称徐淑“动合礼仪,言成规矩,夫死毁形不嫁,哀痛伤生,可谓才德兼美者也”,因此认为范晔《后汉书》作《列女传》应为之立传。(27)
当然,杨慎对《史通》中存在的一些考证不当的情况亦不讳言。前文也曾提到,他认为苏洵、杨万里对刘知幾的批评有可取之处。此外,杨慎对《史通》中的部分观点也有所保留。《史记·滑稽列传》曾载优孟模仿孙叔敖能以假乱真,以至于楚庄王以为是孙叔敖复生,欲以之为相的故事。(28) 刘知幾批评此事有违情理,说道:“人心不同,有如其面,非由仿效,俾有迁革。又况叔敖之殁,时日已久,岂有一见无疑,遽欲加以宠荣,复其禄位者哉?”(29) 杨慎则认为此事乃优孟自编的寓言,所谓为楚相之事也是优孟自己所说,其实是滑稽的道白之词,不必深究其有无。(30) 当然,这也只是杨慎对此事的一种解读,未必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出,杨慎虽然重视《史通》,但并不盲从其说。
总的看来,杨慎没有就整理或研究《史通》形成专门著述,其相关评论也较为零散,甚至难以成篇;然而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对《史通》的关注和肯定。同时,他的这些评论对后人研究和刊刻《史通》也有一定的影响。明代是对《史通》作全面整理、深入研究乃至形成专门之学的重要阶段,除陆深、张之象、张鼎思、李维桢、郭延年、王惟俭等人的直接努力外,杨慎在其中无疑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 刘知幾:《史通》卷10《自叙》,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② 按,刘知幾曾云:“余著《史通》,见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释蒙》(原注:《唐书》本传不著)以柜之。”见《史通》卷10《自叙》。
③ 按,如徐坚曾说:“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见《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
④ 按,《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载:“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写《史通》以进,读而善之”。
⑤ 《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论赞。
⑥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7《史评类》,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95页。
⑦ 按,事具《明史》卷192《杨慎传》。
⑧ 按,《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据今人王文才考证,杨慎著述近160种(见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442~446页)。其著述涉及经史考证、诗说、史论、史评、地方、志、古书辑校等诸方面。
⑨ 《四库全书总目》卷119《丹铅余录》提要。
⑩ 按,李维桢《史通评》20卷单行本今尚未见之。后人将此书与郭延年《史通评释》合刊,仍名《史通评释》。《四库全书总目》所论之《史通评释》即李、郭合刊本。今见蛾术书屋藏版《史通评释》,前载李维桢《史通序》,署“大泌山人李维桢撰”,其后是金炳埙序和郭延年序各一篇。卷内标“唐刘子玄知幾撰,明李本宁维桢评,附郭孔延延年评释”。刘知幾正文后文字标“评曰”者为李维桢所评,“附评”者为郭延年所评及释。
(11) 按,郭延年《史通评释》,今有单刻本,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郭孔陵刻。是书卷内标“唐刘子玄知幾撰著,明郭孔延延年评释,弟孔太太初校误,孔陵陵舄录刻”。从卷内所标和卷首所载序文来看,未见与李维桢有关者。又,此书正文后文字标“评曰”,均为郭延年所评,而无李维桢评。
(12) (明)郭延年:《史通评释》卷首《杨用修史通评》,内容与杨慎《升庵集》卷47《老泉评史通》条相同,《四库全书》本。
(13) (明)王惟俭:《史通训故序》,《史通训故》卷首,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本。
(14) (宋)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10《与王立之四帖》,《四库全书》本。
(15)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13,《四库全书》本。另见杨慎《升庵集》卷47《老泉评史通》条,《四库全书》本。
(16) 王惟俭:《史通训故序》,《史通训故》卷首,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本。
(17) 按,清王士祯在肯定王惟俭训故《文心雕龙》和《史通》的贡献时说:“黄山谷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明王侍郎损仲惟俭作《雕龙》《史通》二书训故。以此二训故援据甚博,实二刘之功臣。”由此观之,王士祯所见黄庭坚之语当从王惟俭《史通训故序》文中来。王士祯语见其《古夫于亭杂录》卷1,《四库全书》本。
(18) 按,杨慎《丹铅余录》至迟成书于嘉靖九年(1530年),以是年张素《丹铅余录序》为证;陆深《史通会要》成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校《史通》刻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此,杨慎对《史通》评论早于陆深的整理工作。至于杨慎所见《史通》为何版本,还有待考证。
(19) 刘知幾:《史通》卷10《自叙》篇。
(20) 按,如(唐)李阳冰《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转引自(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第1443页。
(21) 杨慎:《谭苑醍醐》卷1《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22) 杨慎:《谭苑醍醐》卷1。按,刘知幾之论见《史通》卷5《邑里》篇,文字略有不同。
(23) 杨慎:《谭苑醍醐》卷1。
(24) 杨慎:《升庵外集》卷47,《宋史》条,明焦竑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顾起元校刊本。按,清人钱大昕对《宋史》所存在的问题大致总结为“南渡诸传不备”,“一人重复列传”,“编次前后失实”,“褒贬不可信”诸方面。可以看出,后三点与杨慎所论相似。参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7,上海书店,1983。
(25) 杨慎:《升庵全集》卷47《宋史》条,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7。按,刘知幾所论见《史通》卷20《忤时》篇,文字略有不同。
(26) 杨慎:《升庵全集》卷47《宋史》条。
(27) 杨慎:《升庵全集》卷49《徐淑》条。按,刘知幾所论见《史通》卷8《人物》篇。
(28) 《史记》卷126《滑稽列传》。
(29) 杨慎:《升庵全集》卷72《优孟为孙叔敖》条。按,刘知幾所论见《史通》卷20《暗惑》篇,文字略有不同。
(30) 杨慎:《升庵全集》卷72《优孟为孙叔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