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辩证学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系统辩证学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中,逐渐赢得相当多人的承认。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共同体”,这就是全国性的和各省的有关的研究团体和学会,而且还有自己的研究刊物《系统辩证学学报》,并且已经出了四年,共十多期了。现在,这个研究活动正走向国际。当然对系统辩证学仍有许多人存有不少疑惑。这些疑惑包括,我们讲辩证法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讲系统辩证法呢?你们是想用系统论代替辩证法吗?我们讲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为什么要讲系统辩证哲学呢?你们是想将一些非常清楚的概念变得模糊和模棱两可吗?如此等等。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说明系统辩证学的理论实质和主要论题,并且尽可能放到国际的系统运动的整个思想背景上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 系统辩证学
系统辩证学又称为“系统辩证论”[(1)]、“系统辩证法”[(2)]或系统辩证哲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教授于1988年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个概念有下列三个相互联系的含义:
(一)系统辩证学和其他学派的系统哲学理论一样,它首先是系统科学的哲学概括,在国际文献中称作Systems Philosophy或Philosophy of Systems Science。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系统哲学著作有E·拉兹洛的《系统哲学引论》(1972)和《进化—大综合》(1986),T·D·鲍勒的《一般系统思想》(1981),M·帮格的《系统的世界》(1979),P·切克兰德的《系统思想,系统实践》(1981)以及E·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1980)。在我国,乌杰教授的《系统辩证论》(1988)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思想、系统学说、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各个领域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它必然作出许多哲学结论,提出许多新哲学概念、新哲学范畴,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新哲学运动。贝塔朗菲在1973年就预言到这一点,他说系统学说分为三个领域:系统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哲学。“系统哲学,即由于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范例引进后在思想和世界观上的重新定向。和每一种范围较大的科学理论一样,一般系统论有它的‘超科学’或哲学性的方面”[(3)]。所以系统辩证学首先就是一种系统哲学,但对系统科学和系统技术进行哲学的概括和研究,在不同国家,不同科学共同体中,按照非常不同的传统来进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从现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角度对系统科学、系统技术进行哲学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新哲学学说,新哲学学派,这就是系统辩证哲学,它是我国跨世纪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潮。
(二)系统辩证学是系统哲学和辩证哲学的整合。十九世纪机械论自然观和直观反映论崩溃以后,世界兴起了整体论哲学和辩证法思潮。我们可以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摩尔根的突现进化论、玻尔的互补原理、马克思列宁的辩证法、拉兹洛的系统哲学、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的哲学方面、哈肯的协同学的哲学方面以及艾根的超循环的哲学方面等等都是当代整体哲学思潮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说,现代系统哲学、整体哲学各个学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都体现了当代辩证法的思想。系统辩证学的宗旨就是要将当代两股本来是一致的哲学思潮,辩证哲学思潮和系统哲学思潮整合成一种新理论,即系统辩证学。现代世界各种系统哲学思潮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从系统科学外推到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学说的结果,他们是不注意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思想的吸收和整合的。例如邦格的系统世界观有非常准确的系统哲学概念表达,和非常漂亮的数学模型,但它是拒斥辩证法的。[(4)]而鲍勒的一般系统思想以及其他一些系统思想家的系统哲学学说是建立在唯能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一切系统都是对能量的约束,能为万能之源[(5)]。倒是系统哲学的创始人比较注意辩证法与系统哲学的类同性。贝塔朗菲说,“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是显而易见的”[(6)]。拉兹洛说,“今天,在系统科学研究中,发展出系统哲学,所做的事情正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所做的同类事情”,“表达成系统一般进化论的规律和原理的进化的动力学构成了新发现的一种辩证法形式”,“把系统哲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类型的哲学更合理些”。[(7)]不过他们虽然这样说,但是没有具体进行这种整合工作,我国许多系统哲学家,在进行他们的理论工作时具体地将系统哲学的新内容和辩证哲学的传统见解整合起来,从而产生了系统辩证学。他们都力图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客观实在观、运动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论点、物质与运动的层次结构观点、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观点、因果交互作用观点、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整合到我们的系统哲学理论的体系中,使它不仅是一般的系统哲学而且是系统辩证哲学。尽管这个工作是吃力不讨好的,常常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夹攻。一个方面要我们丢掉“系统”,另一方面要我们丢掉“辩证”,但是我们还是遵循马克思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8)]
(三)正因为系统辩证学能够将现代系统哲学与传统辩证哲学结合起来,这就使唯物辩证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能够更新内容,改变形式,使辩证法理论体系本身也成为开放的辩证法的。这样,系统辩证学就能推动唯物辩证法走向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也许将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开放性、精确性、与现代科学的高度一致性和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中应用的广泛性就成为唯物辩证法新阶段的四个根本特征。
以上就是系统辩证学第一论题:在世界之交,存在着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它称为系统辩证学。
二 差异协同体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比较完整的哲学都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组成部分,并且以本体论即世界观为基础,系统哲学也不例外。本体论或形上学(Metaphysics)最核心的问题是回答世界的终极实在是什么的问题。赫拉克利特的“火”、牛顿的“原子”、莱布尼兹的“单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怀特海的“有机体”以及罗素的“逻辑原子”,就是他们哲学的终极实在。当然你的 哲学可以否认世界有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可是这种没有终极不变实体的实在观也是对世界终极实在的一种看法,所以终极实在的问题始终存在。自从本世纪初那种将终极实在看作是原子、实物粒子或者物质质量的机械本体论被科学冲垮了以后,系统哲学提出的终极实在就是系统,辩证哲学提出的终极实在就是矛盾统一体。可是系统一词在日常语言中太过泛化了,伽利略一本名著叫做《两大世界系统的对话》,牛顿也说过世界的体系,拉普拉斯的一本代表作也叫做《宇宙系统论》,康德也说过宇宙的系统。人们会说系统的概念早就有了,黑格尔说的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也是系统。因此科学的用语的严格概念应与日常用语的词儿要严格区分开来。为了作出这个区分,许多系统学家设计过替代系统,同时又表明系统实质的词。杰勒德(Gerard,1964)提出“Orgs”(组织体),凯斯特勒(Koestler,1967,1978)提出了“holons”(全子)雅各布(Jaeob,1974)则使用了“intergron”(整合子)[(9)],系统学家英国的P·切克兰德则倾向于用holons的概念,在我国也有一些类似的提法。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教授批评科学哲学家凯斯特勒的“holons”的概念,依据东方哲学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于1994年提出了“生子”(generaton)的概念。[(10)]不过我认为,概括系统哲学或系统辩证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的概念是乌杰教授1988年提出的“差异协同体”(可译成synergicon,又称为协同子)的概念。他说“系统物质世界(以及一切事物)是一个差异协同体”[(11)],“协同体”这个概念之所以能概括系统辩证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有下列几个理由:
(一)协同体的概念反映了系统的整体,以及整体的突现性质和系统等级层次性质。系统之所以是系统,而不是什么一般的普遍联系的东西,是因为系统具有不可还原为其组成元素的突现性质,具有单个组分所不具有的支配整体运作的序参量。细胞因为化学元素、有机小分子之间的复杂协同具有其组成的化学元素或氨基酸、核苷酸小分子所不具有的生命属性,这是尽人皆知的。尽管我们可以用物理化学的理论来说明遗传密码的碱基配对,但遗传密码本身是物理、化学理论所不包含的。这一新的层次突现性质,要用与说明其组成部分所使用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概念即生物学语言来加以描述。由于某种物质实体过程协同组成新的一级实体,这新的一级实体过程又协同组成更高的层次,就决定了宇宙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的进化,不仅是某一层次的诸元素之间的协同进化,而且是层次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所以,协同体概念能说明系统突现性质和系统层次结构。
(二)造成系统突现性质、系统层次划分与系统与环境划分的东西,正是由元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系统的结构统一性。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约束,约束限制元素运动变化的自由度,约束限制元素状态空间的领域,约束限制也就是选择出元素的行为方式,使它们协同动作形成统一结构,从而与环境分离开来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即适应性自稳和适应性自组织,从而形成系统与环境的特征。细胞生命不就是因为这种对生命分子约束而具有突现性质并从而适应环境的吗?激光不就是因为这种约束,当激光器泵浦的能量增大时,从自然光变为相位与方向都整齐划一的单色光吗?系统学家P·切克兰德说,“与等级体中一个层次上的元素集合相联系的突现性质与我们看做对自由元素约束到一定程度相联系”、“一个完备的等级控制理论将准确地说明元素的集合怎么可以在作为一个整体的这个集合之约束下分离出持久不变的特殊功能。不过这样的理论目前还不存在。目前还处于系统运动初期的阶段”,[(13)]这是切克兰德在1981年写的。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约束,约束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解释整体突现性质、等级层次性质、结构统一性质和对环境适应性质这样的系统四大特征呢?乌杰给出的回答是约束到协同动作,成为协同体的程度。这当然是一个哲学回答不是具体科学回答,但无论如何协同体概念是站在系统科学前沿的。
(三)协同体、协同子、差异协同体,说的是任何事物是一个由相互差别又协同作用的物质过程实体或物质实体过程组成的统一整体,说明系统形成机制是非线性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包括自稳定、自调节、自催化、自组织、自会聚、超循环等决定论的与随机性的相互作用,它是对这些系统动力学机制的一种哲学概括,而关于这种非线性动力机制的科学研究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采用这个概念能开放性地从哲学上涵盖这些新科学成果,同时“差异协同体”显然概括了传统辩证法的“矛盾统一体”或马克思所说的“多极相联”[(2)](contact of extremes)。它将两极对立的两极推广到多极,再推广到可以是“极”也可以不是“极”的系统各个相互区别的组成元素,而不局限于“一分为二”;又说明这种“又统一又斗争”的古典提法以怎样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怎样的又统一又斗争的机制才能形成稳定系统,才能突现出整体性质,才能造成事物自组织发展。所以协同体的概念以这种意义发展了矛盾统一体的概念,即既包含了古典的“又统一又对立”的含义,又包含了现代系统科学所展示的协同、竞争、自组织含义。一分为二的矛盾统一体是普遍的,但它是多极协同体、差异协同体的一种简化模型。
(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协同体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上概括了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包括了系统中因果决定性作用、随机偶然性作用以及广义目的性作用三种相互作用的相互协同。事物系统,特别是开放系统内部诸实体、诸要素、诸过程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至少有三种相互作用必须从哲学上加以分析:1.决定性的作用:它揭示系统稳定有序结构,以及从一种有序结构到另一种有序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确定系统的动力学规律和先行的条件就可以确定某种必然的结果。在操作上它是由宏观系统方程来加以预言的。2.随机的非决定性相互作用,它决定系统的这样一种状态,依据这种相互作用是不能确定这种状态的出现或不出现以及如何出现,而只能给出这些状态出现的某种概率。例如电子的能级跃迁,原子分裂以及电子发射的微观相互作用,基因的突变以及耗散结构中所说的随机涨落,就是属于这种随机偶然的相互作用与过程。3.目的性以及通过自由意志的相互作用。广义的目的性指的是系统有趋向适应性自稳定,以及当它失稳时有趋向新的稳态的趋势。就象钱学森所说的“所谓目的,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中,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能罢休,这就是系统的自组织”。而在人类活动系统中,这种目的是可以通过自由意志加以决定的。它不完全是因果决定性的,也不完全是随机非决定性的。以上三种相互作用,不是不相容的截然划分,而是层层突现,后者包含前者而又超出前者;随机性相互作用包含有决定性相互作用的因素,至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可以被决定的,但随机性不能还原为决定性或决定论。目的性与自由意志的作用包含了因果决定性与随机涨落的作用,否则它就不能达到目的,也不会有自由,但它又不能还原为因果性与随机性。正是系统的差异协同作用将因果决定性、随机偶然性和广义目的性整合成开放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机制。它们的机制可见图1。
图1 开放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机制
这就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机理图的一个哲学推广,说明存在与演化的差异协同机制。这个机制运用于社会系统的存在与演化中,首先可以将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三元系统。在因果决定性的相互作用上,它有若干个负反馈因果环和若干个正反馈因果环。对经济生活的市场微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和伦理调控是政治、经济、文化三环负反馈调控,使经济生活得到稳定和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子系统之间,又构成自催化和超循环的正反馈因果环。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教、生产、财经、政法的良性超循环,对现代社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生产力状况决定财经状况,财经状况影响和决定政法系统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教育决定科学,而科学技术反过来又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超循环使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这又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发生矛盾。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导致社会走上一个分叉点。这就是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所说的C分叉(冲突与战争造成的失稳)、T分叉(技术革新造成的失稳)和E分叉(经济和社会危机造成的失稳)。用我们的话说,经济过热可以引起失稳,技术发展产业结构改造可以引起失稳,生存破坏可以引起失稳,而政策失误也可以引起失稳等等。这时随机偶然性的涨落可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联合作用,将某一个涨落放大达到有序,将社会带入一个新的稳定结构的目的点和目的环。人类对社会的进化、经济的增长可以作目的性的控制,尤其是社会或经济处于分叉点时,人类的目的性干预更加重要。目前全球在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处于一个分叉点,要求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调控。我想这些就是系统辩证学差异协同说对社会发展研究的应用。乌杰教授说得好:“系统进化的原因是有其随机性、因果性、目的性的。这三个动因综合表现为系统的协同性与竞争性的辩证差异协同,或者也可以说是通过协同性和竞争性产生的进化。”[(13)]
因此作为哲学本体论的系统辩证学的第二个论题是:系统辩证学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协同体”。不过这里需要说明,差异协同的概念旨在说明系统为什么有突现性质、有等级层次、有结构统一和对环境有适应性,事物的动力机制应从哪里寻找。这个词无任何“阶级调和”、“否认斗争”之类的意识形态含义。
三 系统整体管理观
系统辩证学认为,不仅客观世界的事物本质上是系统,是差异协同体,而且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系统的有组织行为过程。广义的管理就是为实现一个优化目标从客观的系统世界的认知、评价中构造一个整体优化系统模型,依据这个模型指导人们组织协调的行动去改造客观世界。乌杰教授在他的《整体管理论》中给这个作为系统实践的广义管理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整体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协调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整体组织要达到的优化目标”。[(14)]这个优化目标当然并不是一次系统行为就能达到的,而且这个优化目标又是不断达到更高追求的。因此这个整体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大致的模型可表述如图2。
图2 整体管理过程
详细解释这个模型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系统实践模型的认识论和管理论的概念与系统辩证本体论“协同子”的概念一脉相承。系统辩证学的差异协同体概念打破了又扩展了物质精神一分为二的社会结构观,将社会看作是政治、经济、文化三维协同体,社会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伦理系统的下面又有许多子系统,社会就是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资源、环境之间自调节、自催化、自组织、自会聚、超循环等动力机制决定的发展过程。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要有效地进行企业和事业的管理,就不仅要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而且要看作“政治人”、“伦理人”。这三者的整合也就是乌杰教授所说的“整体人”。[(15)]构造一个“整体人”的系统模型,设计一个以人为本的多维运行机制,就能够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船驶向实现社会公正、达到共同富裕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彼岸。
乌杰教授进一步列出整体管理效率的各种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将负面因素写入分母、正面因素写入分子而得出下面的通俗公式:[(6)]
我们认为,乌杰教授这是讲的以人为本的动力运行机制,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大致包括下列七个因素或七个变量,现说明如下:
(一)企业的主导信念。企业是一个有目的的自觉活动系统,因而就必须有一个指导人们协同行动的主导信念。这个主导信念就是将社会主义企业看作是全体员工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它“将共同的意志凝聚起来,组织起来。”[(16)]这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首要政治机制。
(二)问题情景分析和战略目标的确定。从以上的主导信念出发,为改进企业现状,对社会、经济、资源协调发展需要、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可能条件与现状进行系统的综合考察与分析,由此而制订既宏伟又切实的战略目标,并分解为本企业各子系统的分层目标,成为目标系统。人是有目的的动物,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协调机制又是激励机制,是政治机制又是经济机制。
(三)设计、转换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每个人即使追求个人目标或最大效用而其客观效果正好达到社会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当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责任制、竞争、利益驱动等等就是这类机制。它是将企业单位、员工看作“经济人”来考察,这个机制带有自动调节和自组织的性质。
(四)正确运用和完善政治组织机制和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来达到企业目标,建设民主管理和团队精神,造成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融洽气氛,使“人不是管理的奴婢,而是管理的主体。”提高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的素质,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英雄形象和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以这样的民主机制和文化机制,去消除乌杰教授的整体管理公式中的“落后意识”、“腐败现象”、“官僚机构”那些“分母”。
(五)检查企业表现与取得成果,与主导信念和战略目标相比较,修改以上环节或进入一个新循环。
主导信念、战略、经济激励、人员素质、民主建制、团队精神、企业形象等七个变量组成图3的以人为本的动力运行机制。
图3 以人为本的动力运行机制
因此,系统辩证学的社会管理观就是系统整体管理观,这就是系统辩证学的第三个论题。
总之,系统辩证学的三个论题表明,可以在三个相关的层次上研究系统,这就是一般系统、社会系统、作为管理过程的人类行为系统。后二者是从系统到市场经济实践的桥接原理(The principle of bridge)。
标签: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科学论文; 系统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