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148-01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呢?下面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中渗透愉快因素,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用故事激趣、置悬念等手段,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渴望教师讲解或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融入感情,以情导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教师应完全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教师要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学中全班几十个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格习惯都存在差异,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的能完全接受,有的只能接受部分,有的甚至完全接受不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回答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能得到发展。
二、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如何设置情景,灵活,巧妙,有趣地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结合所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被提出的问题所吸引,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参与性,又把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相融和,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诱发主动性
通过设置优化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我”在广州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2)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比喻要恰当,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自觉参与学习。
例如,在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创设情景:播放《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请学生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最后引出直线和圆具有三种位置关系。
3)注重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时,可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见到过那些正多边形地砖的形状,为什么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都能铺满地面,而正五边性,正八边形不行呢?然后让同学们探求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最后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再进行巩固提高。这样使同学们感觉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积极性。
4)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征与所解决的问题统一起来,教师要注意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
四、提高参与度,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用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事物见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让他们在讨论的氛围中获得新知,亲历探索的过程,初尝胜利的果实。
五、正确使用"提问"这一教学方法
提问是教师组织下的全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全体同学的交流,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当然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问后,要舍得留下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交流,以便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滔滔不绝,启发个不停,打搅别人的思考。不要一旦有人举手就请他来回答,让知道的告诉还不知道的,代替教师来告诉。否则,会遮盖其他学生还不会的真实情况。教师不仅自己要注意听,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都在注意听他讲。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不能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不需要问的教师就自己讲,并且讲好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场所。
论文作者:杨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意识论文; 过程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