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论文_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3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率10.3%,肺不张发生率为6.9%;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4%,肺不张发生率为1.7%;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胸外科;肺部感染;影响

心胸外科手术因为操作部位较敏感,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肺部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因此,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并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选取了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6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了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均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11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28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8.3±6.1)岁;疾病类型中,肺癌21例、食管癌17例,心脏病14例,纵膈肿瘤6例。观察组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8.4±6.0)岁;疾病类型中,肺癌20例、食管癌16例,心脏病15例,纵膈肿瘤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护理、抗生素使用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包括①保障患者居住环境的干净与整洁,每天进行消毒处理,床头柜、凳用含氯消毒液每天擦洗2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洗地面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患者出现感染[2];②呼吸平稳者应尽早撤掉呼吸机和气管插管,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于暂不能撤除呼吸机的患者应做好呼吸机的管理工作,及时对呼吸机管道、面罩、吸氧管等部件进行更换和消毒,及时吸出气管内的分泌物;③每2h帮助患者翻身1次,并轻轻拍打患者背部帮助其排痰,鼓励患者多咳嗽咳痰,指导并协助患者做深呼吸,以防止肺不张的出现,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和性状;④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嘱咐患者每天早起后、饭前、饭后、睡前使用复方替硝唑进行漱口,如果口腔出现霉菌感染则换用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进行漱口,及时更换病床上的被褥、患者的衣服,患者的餐具要单独使用,并在就餐前使用沸水进行消毒[3];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与常见并发症等,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勤晒被褥,勤刷牙、饭前便后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动脉氧分压、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以及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率10.3%,肺不张发生率为6.9%;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4%,肺不张发生率为1.7%;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比(±s)

心胸外科手术的手术部位以心脏、肺部等胸腔居多,手术切口大且深,对患者机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不管是肺癌、食道癌还是心脏病的手术,术中的肺叶萎缩均会造成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降,因此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5]。再加上术后患者因胸部切口疼痛、胸膜粘连等因素,使其呼吸运动受到一定的约束,分泌物的增加以及不完全排痰,会导致呼吸道受阻,进而诱发支气管炎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预防感染的常用护理理念,其通过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有效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6]。因此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环境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生活护理、口腔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力求消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而降低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

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即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此研究结果与国内的相关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朱希燕,张荣泽,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89-1490.

[2] 于竞璟,刘惠,邵丽.手术室护理对降低胸外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36-137..

[3] 李红霞,唐玉.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排痰效果和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86-88.

[4] 赵秀英,张瑞娇.探究护理干预在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6):432-433.

[5] 张新叶.完善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2016,30(2):166-168.

[6] 黄维明.心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12):1443-1446.

论文作者:刘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论文_刘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