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奥运金牌计划的由来与解读--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举世瞩目的原因分析(待续)_2004年雅典奥运会论文

日本奥运金牌计划的由来与解读--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举世瞩目的原因分析(待续)_2004年雅典奥运会论文

日本奥运黄金计划的缘起及诠释——剖析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取得突出成绩的原因(未完待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缘起论文,未完论文,雅典奥运会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日本代表团一鸣惊人,取得了自东京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成绩,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体育界的格外关注。袁伟民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总结大会上发言时指出:“尤其是日本代表团突飞猛进,上届仅获5块金牌,本届获16块金牌。”何种原因使一向重视大众体育的日本,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如此佳绩,金牌总数位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后,仅次于澳大利亚排在第五位,并一跃跻身于第二集团。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需要运动员的拼搏、教练员的指导、科研人员的攻关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体育发展的小环境,但决不是单纯的体育问题,而是与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环境也密切相关。特别是能在奥运会这样有世界性重大影响的盛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走向。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制定奥运黄金计划的背景及诠释奥运黄金计划,解明日本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为我国成功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对竞技体育能否成为架起中日之间友好发展的桥梁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奥运黄金计划的缘起

(一)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战略发展需要

战后,日本被美军占领,国家丧失了独立,政治上无地位可言。经济上全面崩溃,国民财富的41.5%都直接或间接地毁于战争。全国的铁路、通讯设施、丁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失业人数达1300万以上。40%的城市建筑遭到轰炸,本土一片废墟,2000万人无家可归。同时,1945年农业欠收,粮食产量比往年减少1/3,造成战后粮食严重不足。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日本把精力转向了经济,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国家战略(政府文件)。经过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期的经济恢复期后,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达11.2%,在西方国家中位居首位。在这期间的1964年日本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发挥了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改变战败国形象等政治、经济、外交作用。”这是日本通过奥运会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一次成功典范。经过70年代的经济调整期,到80年代前期,日本在短短的30多年就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经济起飞后的必然趋势,就是要在政治上谋求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地位。1983年,日本首相提出了要加强与其经济力量相称的在世界政治中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还强调要在“经济国际化”成绩显著的基础上进而“在文化上、政治上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即实现文化、政治的“国际化”,分享世界领导权。这标志着日本以战后近30多年积累起来的雄厚经济实力为依托,形成了争当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

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大国是表示国家强弱的国际关系范畴或对各国对外影响力进行比较的概念。80年代以来,日本在外交策略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其争当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首先开展联合国外交,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日本人看来,“如果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等于被承认为世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活动,利用雄厚的资金优势,通过增加日本在联合国的资金出资额,ODA(政府开发援助)以及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方式,在“人”和“物”两方面做出贡献,以获取提高其国际地位的政治实绩,为其成为常任理事国创造条件。如1992年起日本在联合国的分担额占12.45%。日本外相就直截了当地宣称:日本完全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外务省官员也直言不讳地称成为常任理事国就是为了彻底摆脱“战后”这一概念。

其次,以“借船出海”方式,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成为政治大国,不仅需要提高国际地位,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扩大政治影响。战后,日本实行的是“美主日从”的外交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双方条件和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日本并没有把从根本上改变日美基轴路线作为前提。相反,日本倒把加强对美协调作为获取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日本针对世界新的形势和变化,在重新修订和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加强美日同盟关系的同时,利用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为其在共同防卫和对外援助等领域分担更多的“负担”为由,使美国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与其对等要求。以“借船出海”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

第三,遏制中国,发挥亚洲地区的主导权。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动了亚洲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亚洲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谁占领了亚洲谁就能主导整个世界。中国又是亚洲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并不希望身边崛起比自己强大的世界巨人。据日本防卫研究所完成的一份题为《日本安全环境的长期预测和用采取的防卫政策》内部报告称:到2015年前后,中国将成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兼备的大国。目前,日本对华的优势就是经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今后日本对中国将无任何优势可言。因此,遏制中国是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90年代以来,日本主动介入亚洲地区的政治、军事纷争,力争发挥主导权。如牵头在东京召集阿富汗国际援助会议、柬埔寨和平问题的积极介入,包括最后向伊拉克派出维和部队等,就是显示日本在处理亚洲地区事务方面的能力,其实质是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要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已不是仅仅靠军事或经济来实现,同时还需要价值观以及文化上的吸引来实现。日本的模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缺少全球性的感召力,而这一因素确是未来成为政治大国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进入90年代,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道路上丝毫没有停止。但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其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低迷。这在精神上给日本的政治大国志向以沉重打击,在经济上给整个日本罩上了巨大阴影。为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日本政府在努力振兴经济和恢复景气的同时,把目光又投向了奥运会。在大阪积极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日本文部省(文部科学省)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后不久,颁布了主要以实现奥运金牌倍增为目的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使体育文化在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上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打响奥运会这块牌子以扩大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利用奥运功能,发挥弘扬日本文化、促进国内经济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三重作用,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为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迫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的大众体育蓬勃发展起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随着大众体育的普及,无论是‘软件’即大众体育振兴计划、体育指导员等有关大众体育各项制度的制定,还是‘硬件’即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的建设都有较大改观。相反,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受国民重视大众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但在竞技体育方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的发展计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竞技体育实力自东京奥运会达到顶峰后逐渐下滑,到蒙特利尔奥运会,日本的竞技体育实力已消耗殆尽。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起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日本的竞技体育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下面根据日本奥委会对日本竞技体育所做的评估,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对日本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环境进行梳理分析。

1.国内环境:(1)老年人口动态分析与生活方式多样化。按2000年日本人口年龄的发展趋势推算,到2005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将发展成为一个老年化的社会,这意味着参加竞技体育的群体在逐渐缩小。据日本劳动省的调查统计显示,1998年日本的人均年劳动时间与1988年相比减少209小时,休闲时间相对增加。而年间健康医疗保险费用却超过30兆日元(100日元对8元人民币),这对于日本财政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因此,开发竞技体育促进国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2)学校运动队的衰落与学生远离竞技体育的现象。1998年加入全日本中学体育联盟的学校数与1992年相比减少了1%,1998年高中学校运动队的学生数与1992年相比减少了18%。对于学校运动队这种衰落现象,虽然民间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少年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足球、游泳、体操、网球等方面的空白,但这也意味着中学和高中学生远离竞技体育的现象在逐步深刻化。(3)企业俱乐部的退出。企业俱乐部为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其鼎盛时期日本奥运代表团近70%的选手出身于各企业俱乐部,但是自1998年以来知名企业相继退出。据资料统计显示,1998年有40家,1999年有53家,2000年有34家,加上过去3年间倒闭的共127家企业俱乐部。作为日本竞技体育传统基础的企业俱乐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虽然,企业俱乐部退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家企业一年要维持一个运动队的最低费用大约要在5亿日元以上,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企业如何聘用运动员、竞技体育的投资环境如何改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日本竞技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4)业余意识的崩溃与商业化意识的形成。80年代前期,《奥林匹克宪章》就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做出了重大修改,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并把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委托各单项协会审核确定,这意味着奥林匹克的业余意识将不复存在。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有18个竞技项目的职业选手参加了奥运会。同时,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运作成功以来,商业化意识已在竞技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随着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等电视转播费用不断增加,商业化意识已渗透到竞技体育的各个领域,加大了竞技项目之间商业化的差别。对于这种意识转换所产生的后果,日本体育界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表1 主要体育强国历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

时间 地点 美国 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 意大利 英国 中国 日本

1964 东京

3610 1

6

10 4

16

1968 墨西哥城

4514 7

53 5

11

1972 慕尼黑 3333 2

85 4

13

1976 蒙特利尔

3450 2

02 39

1984 洛杉矶 8317 5

4

14 5 1510

1988 汉城

3648 6

36 5 5 4

1992 巴塞罗那

3733 8

76 5 16 3

1996 亚特兰大

442015

9

13 1 16 3

2000悉尼 391413 16

1311 28 5

2.国外环境:如表1所示,从历届奥运会各国获得的金牌数来看,日本自东京奥运会达到顶峰后逐渐呈下降趋势。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更是一蹶不振。而主要发达国家除德国外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自1984年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除汉城奥运会以外,始终名列前茅。日本与中国已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现象引起了日本体育界的高度重视。

以悉尼奥运会为例,从各国所获金牌数与GDP相关来看,日本获得的金牌数与本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90年代以来,虽然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国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但从GDP来看日本的经济实力仍相当可观。主要体育发达国家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与本国的经济实力基本吻合,唯独日本例外。如按日本的经济实力推算,悉尼奥运会日本应获得58枚奖牌,而实际上连其三分之一都没达到。

另一方面,各国为备战奥运会均制定了奥运振兴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日本也曾经为奥运会制定过强化和提高运动员的计划,但在发展战略上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管理体制及经费筹集等方面也不完善,加上没有彻底贯彻现有计划,实际上收效甚微。纵观体育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均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体育振兴计划》等奥运振兴计划,并取得了成功。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奥运振兴计划,明确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强化管理体制,保证体育经费的来源,为奥运会服务已成为日本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日本与众多国家一样也“把体育的兴衰与国运的兴衰、民族的兴衰,国家地位的高低联系在一起。把振兴体育看成是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部分。”日本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是迫使日本对目前竞技体育的现状采取必要措施的直接原因。

(三)《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催生的产物

在日本,体育管理的最高政府机构是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其下设的体育局负责全国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宏观调控。

根据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及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本政府对竞技体育进行了大力改革。文部省于2000年9月13日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为了保证该计划地顺利实施,相应出台了《体育振兴彩票计划》,并规定体育彩票资金的三分之一用于体育振兴事业,在资金方面为《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的顺利施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体育彩票的投入也为奥运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条件。

日本奥委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在政策上服从于文部省体育局。主要负责执行和推广文部省制定的有关奥林匹克方面的方针政策,故日本奥委会根据《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等于2001年制定和施行了《JOC GOLD PLAN-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简称“奥运黄金计划”。这部计划不仅是一部围绕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倍增目标而制定的综合发展对策,同时也是日本政府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举措。(待续)

标签:;  ;  ;  ;  ;  ;  ;  

日本奥运金牌计划的由来与解读--2004年雅典奥运会日本举世瞩目的原因分析(待续)_2004年雅典奥运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