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现象分析_网络欺凌论文

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现象分析_网络欺凌论文

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日本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09-(2010)02-040-05

2009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报了一起由美国中学生制造的网络欺凌事件。美国华盛顿州几名十一、二岁的中学女生创作了名为“杀死皮佩尔六大方法”的漫画,讲述了用强迫自杀、射杀、毒杀、推下悬崖等杀死女同学皮佩尔的六大方法,并将其上传到著名视频网站You Tube上,给皮佩尔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诸如此类的网络欺凌事件不仅盛行于美国校园,而且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各国都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英国、日本等国家中都曾出现被欺凌者因不堪压力而自杀的不幸事件。如2008年6月,英国13岁少年山姆·里森因不堪忍受社交网站上对自己的取笑、侮辱等网络欺凌行为,上吊自杀;同年10月,日本麒埼玉某市立中学一名14岁初三女生因网络欺凌在家中上吊自杀;2009年7月,英国柴郡一名15岁女孩梅根·格兰因在社交网站上受到别人的恶意中伤,服用过量止痛药自杀……,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表明网络欺凌已经危及到被欺凌者的生命安全,其严重性已不容忽视。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一)概念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问题。所谓网络欺凌,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产品,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以文字、图像等形式散布个人隐私、对他人进行诽谤中伤的行为。网络欺凌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各国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存在一些差异。美国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设定的网络欺凌标准是“当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被用来发送或张贴短信或图片,意图伤害别人或使之尴尬时,即构成了网络欺凌行为”[1];加拿大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专家比尔·贝尔塞(Bill Belsey)将网络欺凌定义为“个人或群体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如电子邮件、手机、即时短信、个人网站和网上个人投票网站有意、重复地实施旨在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2];英国政府给网络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3];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行欺凌的行为”[4]。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网络欺凌概念相比,日本的网络欺凌对象被限定为儿童,即未成年人。也就是说,日本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生。

(二)网络欺凌的特征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行为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传统欺凌行为的影响范围有限,而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被上载到网络的个人信息、图像及诽谤中伤的谣言,会很快被全世界网民浏览,影响范围广,短时间内给受害者形成巨大压力。

2.隐蔽性强。传统恃强凌弱的欺凌行为,加害者往往要具备身强体壮的特点,才容易对弱小的人进行欺凌。而网络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强,使得弱者也可以匿名登录,以多重身份轻而易举地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而且,网络欺凌没有面对面的辱骂、勒索、暴力等行为,加害者体会不到被欺凌者的痛苦,这使得加害者对他人进行攻击时更有可能选择最无情、最恶毒的字眼。

3.监控难度大。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对网络欺凌的监控难度加大,很多中小学生就此认为网络欺凌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很容易沉迷于此不能自拔。上网、发送邮件都是私密性行为,家长、老师等儿童身边的成年人,也难以进行监管。

此外,传统欺凌行为较容易找到加害者,而网络欺凌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下匿名进行的,很难追究加害者的责任。且大部分被欺凌者都不会主动向父母、教师等成年人诉说受欺凌的事实,他们害怕由此被父母剥夺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权力,使得自己无法与朋友进行联系,陷入被孤立的处境。总之,与传统欺凌行为相比,网络欺凌行为处于毫无约束的真空状态,其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三)网络欺凌的类型

网络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单从其手段和内容来看,日本中小学校园中常见的网络欺凌主要有两种类型:

1.利用留言板、博客、个人网页进行网络欺凌。如在留言板、博客及个人网页上发布针对某个同学的诽谤中伤留言;擅自将某个同学的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及照片等个人信息上载到留言板、博客或个人网页上,导致受害者经常收到诽谤中伤自己性格、容貌的骚扰邮件,或被全班同学无视;冒充某个同学,开设博客,将该同学的电话号码、邮箱等个人信息发布在上面,并附有“有空时给我打电话”等留言,该同学因此经常收到莫名其妙的电话骚扰。

2.利用邮件进行网络欺凌。如反复给某个同学发送诽谤中伤邮件;将诽谤中伤某个同学的邮件,群发给多名同学,使得对该同学的欺凌迅速扩展至整个校园;冒充他人身份发送邮件,进行诽谤中伤。这种冒名邮件很容易操作,有的学生假冒全班多名同学之名,向某个同学发送数十封写有“去死”、“恶心”等内容的欺凌邮件。

此外,也有利用网络论坛或网络游戏上的聊天工具发布诽谤中伤的留言。而且,随着网络使用方法的变化、新系统及新服务的出现,网络欺凌也会随之出现新的类型。

二、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在日本中小学生中普及率的逐年增高,网络匿名留言板、博客、个人网页、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方式的普及,日本的校园欺凌已由校园延伸至互联网。近年来,日本中小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现象不断增多。2004年6月,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用裁纸刀将同班女同学刺死。经警方调查,网络欺凌是血案发生的主因。该案件的发生引起日本社会的震惊,各大媒体纷纷对此案件进行报道,网络欺凌问题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秋季,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很多受害学生不得不退学或转学。网络欺凌迅速成为日本各大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引起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

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网络欺凌的实况调查也始自2006年,其调查结果显示:2006-2008年,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校园中,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分别为4,883件、5,899件、4,527件,在全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9%、5.8%、5.3%。其中,小学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及在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66件(0.8%)、536件(1.1%)、457件(1.1%);初中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及在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91件(5.2%)、3,633件(8.4%)、2,765件(7.5%);高中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及在高中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699件(13.8%)、1,705件(20.3%)、1,271件(18.9%)。[5]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也出现随之增多的趋势,特别是高中生的网络欺凌问题尤为严重。

在日本,用手机将某个同学受欺凌的画面拍摄下来,制成动画上载到网上,成为中小学校园内非常流行的欺凌手段之一。这种欺凌方式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极大,轻者会退学或转学,重者则走上自杀之路。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宾·考瓦尔斯基所说:“一个受到欺侮的孩子即使不为他人所知就已经够惨的了,可这个经历要是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那将是致命的打击。”[6]2006年11月,日本北海道白陵高中一些学生将同学受欺凌动画上载到著名匿名留言板“2频道”上,使得受害男生的处境非常困难。2007年7月,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私立高中一名高三男生因不堪网络欺凌跳楼自杀。警方调查显示,加害同学不仅多次给该男生发送勒索金钱的邮件,还将在电车上强迫其唱歌的动画及裸体照片上载到网站。该男生对同学的欺凌无能为力,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利用手机邮件进行恐吓、要挟也是日本中小学校园中比较流行的网络欺凌方式。一些学生利用手机邮件的隐蔽性,发送一些恶毒匿名邮件给同学,进行恐吓、诽谤。2006年11月,奈良县·原市发生了初中一年级男生因多次收到包含“郁闷”、“令人生厌”、“最差劲”等诽谤中伤内容的邮件,而逐渐变得抑郁,最终退学。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很多日本中学生以给朋友发送恐吓邮件为乐,当看到朋友看邮件时的惶恐表情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感”。这种畸形的欺凌行为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中学生间友情的淡薄。

此外,利用网络上以学校为名称的网络留言板说同学坏话,或在个人网页上发布不堪的文字侮辱对方,也是较常见的欺凌方式。2006年10月,宫城县仙台市初中三年级一名男生因不堪网络欺凌而退学。他的两名同学从10月上旬到中旬,持续不断地向以学校为名称的留言板发布“去死”等诽谤中伤该男生的留言,并公布了该男生的真实姓名。一名刚刚转学到京都市伏见区的男生,为了结交新朋友,他将自己的个人网址告诉了部分同学。不久他的网页上就出现了“傻瓜”、“去死”等留言,此后的日子里,欺凌现象逐步升级,甚至向其勒索金钱。该男生由此患上抑郁症,不得不退学。

总之,这种在网络上曝光同学的隐私、上载同学受欺凌的动画、或者在网上造谣、附和取笑别人等极其恶劣的网络欺凌行为已成为日本中小学生比较热衷的校园欺凌方式。

三、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电子通讯产品在中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

在日本,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产品的普及率很高。据日本PTA(家长教师协会)全国协议会调查,近80%家庭有电脑,6%家庭有孩子专用电脑。其中69%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和80%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7]。日本中小学生的手机持有率也很高。2007年3月,日本内阁府进行的“信息社会与青少年意识调查”显示:31.3%的小学生、57.6%的初中生、96.0%的高中生都使用手机。2008年4月,日本总务省发表的“通信利用动向调查”显示:6岁以上国民手机持有率高达73.9%,其中6-12岁小学生手机持有率达到31.6%,13-19岁中学生手机持有率则高达85.4%[8]。由此可见,日本人接触手机的年龄越来越小,中小学生手机持有率非常高,特别是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儿童太早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尽管便于和家长联络,但手机同样是危险的源泉,手机也可以成为孩子们对付彼此的武器,成为网络欺凌的工具。

对大多数日本孩子而言,手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然而,日本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接听电话,上网、照相、录像、发送邮件、视频通话等附加功能更能吸引中小学生,发送邮件成为中小学生手机的主要用途。根据内阁府2007年3月的调查:利用手机发送邮件的小学生达84.0%,初中生达96.5%,高中生高达98.7%[8](P10?[9]。此外,中小学生中用手机看网页和博客的比率也很高,小学生为40%、初中生达到60%以上、高中生高达约80%[8](P15)。目前,在日本中小学校园内,正悄然流行着用手机发送恐吓邮件,以惊吓甚至羞辱对方为乐。2008年7月,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曾有受到不良邮件和网络侵扰经历的小学生达12%,初中生为23%,高中生为29%,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为21%[9]。可以说,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产品的过早普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网络欺凌的工具。

(二)校园网的泛滥

在日本,所谓校园网是指学生就学校内的话题进行交谈的网站,与学校的正式网站不同,是由学生们随便建立的非正式网站[7](P11)。2007年,最早对校园网问题进行关注的群马大学下田博次教授,在接受《日经时尚杂志》访谈时谈到:“校园网上既有关于学校例行活动或定期考试等信息的讨论和交流,也存在一些如‘三年级A班的某某讨厌’、‘某某去死吧’等非常恶劣的诽谤中伤留言或谣言”[7](P12)。校园网上的大部分留言板都免费使用,没有浏览权限,谁都可以阅读,也可以随意留言。因此,这种缺乏管理、创建简单的校园网很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校园网数量的增长,校园网上的有害信息层出不穷,很多指名道姓的诽谤中伤留言横行校园网。2008年1-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校园网数量高达38,260个。在群马县、静冈县、兵库县约2,000个中学校园网中,50%校园网中存在“郁闷”、“心烦”等32种诽谤中伤语言,37%校园网中使用过12种猥亵语言,27%校园网中有“去死”、“滚蛋”、“杀了你”等20种暴力语言[10]。在一项“曾在校园网上看过诽谤中伤内容吗”的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到”的比例高达68%,而“偶尔看到过”的比例也有24%,即超过90%的人曾看到过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欺凌的现象[7](P99)。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中学校园中已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校园网,且半数校园网中有诽谤中伤内容。今后,随着校园网数量的不断增多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校园网为平台的网络欺凌问题也会随之加重。

(三)学校教育的缺陷

日本学校应试教育、管理主义的盛行,使得网络欺凌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途径之一。日本是学历社会,个人社会地位由个人的学历高低甚至毕业于哪所学校决定。为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考试竞争。而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体制下,高度紧张的学历竞争,使很多孩子整天围着成绩、考试、辅导班转。当紧张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恰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宣泄情绪的空间。而且,日本学校盛行管理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体制中,许多强制性的制度、管理措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伏危害。日本中小学生的着装、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都被包罗万象的校规规范着,学生们没有自我,个性被压制,处处受约束。因此,他们就寻找网络这样的匿名方式进行发泄。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脆弱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甄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足,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欺凌不能自拔。可以说,网络欺凌迎合了中小学生发泄压力和对某人不满的心理,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

此外,日本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忽视,使得很多中小学生对网络欺凌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认为欺凌别人是平常事,对网络欺凌行为持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四、日本在防范和应对网络欺凌问题上的对策

(一)日本政府从政策和法规上规制网络欺凌行为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6年开始对网络欺凌实况进行调查,并专门设立了“建立保护孩子体制的有识者会议”(2006年11月-2008年6月期间,先后召开18次会议),研讨应对网络欺凌的相关对策。2008年1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了面向学校、教师的《应对网络欺凌指南和事例集》,在介绍学校发生的各类网络欺凌案例的基础上,汇总了应对网络欺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此外,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采取措施,对网络欺凌状况进行调查,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更多的手机及网络基本知识。

其次,在法律层面上,与互联网发展水平和速度相比,日本的相关网络立法相对滞后。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下降。因此,加快网络立法,用相应的网络法规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网络欺凌的产生与手机、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通信服务商的监管,进行责任立法是解决网络欺凌的有效手段之一。早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服务提供商责任限制法》,规定当网站、电子留言板等网络信息发生侵权和损害名誉时,受害人有权要求网站、电子留言板等通信服务提供商公开信息发布人的名称、住所等相关信息。2003年,日本的《社交网站规制法》出台,禁止利用社交网站引诱未成年人进行色情交易等损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社交网站经营者必须履行在网站上明确标注禁止儿童使用、确认利用者不是儿童及删除引诱儿童的留言等义务。2008年,日本又制定了《青少年互联网环境整备法》,规定手机公司、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当网络信息造成重大人权侵害时,日本法务省等相关机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删除这些有害信息。总之,为应对网络欺凌,保护青少年权益,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法规,在解决网络欺凌等网络侵权事件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家庭和学校要加强网络教育管理

家长、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对手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孩子使用手机及互联网的真实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和教师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如网络使用规则、上网礼仪、风险回避、个人隐私及人权侵害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回避网络风险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家长要监督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孩子。还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与孩子探讨手机、网络中存在的危险,尽量不要给孩子配备手机,限制孩子上网。目前,一些学校已经联手为学生在网络和手机上安装一种过滤软件。通过对发信人手机号码或IP地址的鉴别,一些不愿意接收的信息就可以被滤掉[11]。此外,还要制定一些如使用时间、话费限额等规则,并要切实执行。家长和教师还要监督孩子上网情况,注意留意孩子的情绪、行为的异常表现,及时掌握孩子可能受到网络欺凌的危险信号,对网络欺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一旦发现网络欺凌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受害者。

(三)手机、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当然,要解决网络欺凌问题,除了政府、家庭及学校的积极应对和加强合作外,各通信服务提供商,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中小学生使用的手机、互联网要加强监管,采取安装过滤设备等技术防范措施,防止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发现诽谤中伤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诉时,要及时对有害信息采取删除等处理措施。

此外,中小学生应懂得自我保护,切勿在网上公开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电话及地址。当遭受网上欺凌时应尽快向家长、教师汇报,寻求帮助。总之、对于网络欺凌问题,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协同合作,要努力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应对。

[收稿日期]2009-12-22

标签:;  ;  ;  

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现象分析_网络欺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