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从背景、内容、贯彻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该思想运用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管理;能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层出不穷,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篇文章就来简单说一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不是公司、企业等私营部门的专利,它也适用于政府即公共部门,同样,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公共部门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1)重视和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在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都把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与行政效率放到首位,提高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突出表现为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而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职能转变要求政府机构重新设置,要求政府人才在知识、专业、能力素质上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大政府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2)重视和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1世纪初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发展目标是:“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几大目标构成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发展目标体系。强国是富民的基础,富民是强国的目的,而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则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保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持续稳定发展。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
二、“以人为本”产生的背景
“以人为本”的根源其实就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阐述和宣扬,但是长期的传统思想主流重物轻人仍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大机器的广泛应用代替了手工作坊,一度人沦为的机器的附庸,成为了“物”的支配品。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经“启蒙运动” 等思想革命,人成为了世界万物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在我国,由于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 的产期压制,严重阻碍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人性的缺失,直至现代,人们仍不敢勇于表达自我意识、自我观点,不敢谈论自身利益,没有余地发挥自身长处。此种文化氛围严重影响了公共部门的发展,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了公共部门能否继续向前飞速发展的关键。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本内容
“以人人本”强调对人和人性的尊重。这种管理理念运用到企业等公共部门上,则可以理解为:人的发展是公共部门发展的前提。员工的聪明才智是部门重要的知识资源,它的开发程度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所以公共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他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带来部门整体的发展;个人目标与部门整体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整个部门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在实现部门在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等部门能进一步了解员工的需求,使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四、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重视人的需要,鼓励培养员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致力于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吻合。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员工福利制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耐心听取员工意见,及时肯定员工的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信任员工,当员工把企业信任当作动力和压力时,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认真出色地完成任务。领导越是信任员工,员工就会越加努力,如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还可以实行参与管理、民主管理,使全体员工既成为管理的客体,也成为管理的主体,得到了充分权利与信任,效果不言而喻。
要理解员工。理解别人的关键是要尽量从别人的角度感受问题。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如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管理者要关心人。员工能否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不全在于是否有诱人的高薪,领导者的关怀同样可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大磁石。这种关怀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员工都是有着不同层次需要的,所以管理者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去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
要充分给予员工机会。我认为这点至关重要!具体可以分为:做事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晋升的机会。1、做事的机会:是指员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做,而不是上司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员工在做事的时候允许犯错误,只要能从错误中学习,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继续给机会。这样就使每个人都可以在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学习长大。员工的经验也正是企业珍贵的财富。公共部门也真正成为了学习型的组织。2、学习的机会:一方面是指除了部门组织的正规培训外,还包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给员工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和氛围。另一方面是在布置工作的时候,出色的管理人员除了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外,还同时强调做这件事情员工能从中学到什么,能补充什么经验、什么知识、什么技能,这样就把完成工作任务也变成了员工成长的锻炼机会,从而启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这样员工不再想着是为别人做事,而是想着为自己做事。并把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每件事情都当做是锻炼的机会和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员工为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为了他们的未来而努力工作就变成非常自然简单的事。他们的成功也就是部门的成功,可为整体带来无穷的效益。3、赚钱的机会:任何一个人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能得到相对合理的报酬,使自己过上比较好的生活。4、晋升的机会:也就是给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如果组织能做到它的管理人员都是靠实力晋升的,而不是靠人际关系,那么每个人都会觉得只要自己有实力就有机会晋升,因此大家就会努力表现,一心一意做业绩,而不是费尽心思搞关系,找背景、走后门。因为他们明白只要组织整体发展壮大了,自己就有机会。因此在晋升方面,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当然,既然“以人为本”强调发扬个性,就要知道合理用人。那么,如何合理用人呢?1、用其所长:除了了解下属的基本技能以外,还应了解下属有何特长,以便使用时扬长避短。2、用其所思:随时搜集员工有价值的设想和建议,作为知识资源储存。3、用其所愿:指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考虑个人的意愿,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推动他们进入最佳心理状态。这比靠行政命令强迫他去从事某项工作,会获得更好的人才效益和整体效益。4、用当其时:是指捕捉人才的起用时机。人一生中才华最横溢、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也正是能够为组织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这时应大胆地、及时地把人才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使人才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5、用当其位:就是将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位置上,达到个人与组织整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成功运用典范
我国从建国起就实行计划经济,上级发布指标,下级就要按照指标完成;上级命令下属不得提出异议,只需按照指示完成。这种管理制度严重压制了人的本性,限制了人自由的发挥,使得我国企业发展缓慢。直至改革开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把企业改组成股份制,废除计划经济,给与员工充分权利与自由,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尊重员工意愿,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使得我国企业焕发了生机。
惠普的成功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成功运用。惠普建立起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惠普传统的五大核心价值观里,第一条就是:“我们相信与尊重员工”。而且把这种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发工资时,不是让职工过来取,而是由部门经理亲自走到员工那儿去送,以表示一种诚意,一种感谢。因为在惠普的理念里,员工的工资和奖金不是公司的施舍,而是员工应得的报酬。惠普各个分部的实验室里所有的备件库从来不上锁,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还可以把公司的元器件拿回家去供个人使用。这是因为惠普认为不管工程师用这些组件所做的事是否和他们手头上正在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不管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玩意儿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对公司的产品创新是有利的。类似的事例还包括文具用品的使用,各种文具用品都是员工自己用多少拿多少,没有人监督,文具柜也不上锁。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是一个被人视为高尚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员工才会与公司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愿意发自内心地为公司做贡献。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今正在广泛的被各个公共部门运用,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相信这一理念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领》 曾仕强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管理》 何国栋 著 文轩出版社.
作者简介:钱钰茹(1988.06-),女,江苏宜兴人,2010年本科毕业于淮阴工学院,现居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是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
论文作者:钱钰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员工论文; 部门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机会论文; 管理理念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惠普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