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训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慧

正念训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慧

王慧1 王全胜2 毛媚3 刘宁4 张文渊5 李静6 杨冬梅7 杨琳琼8 洪颖馨9 桑生华10(1.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2.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3.上海音乐学院;4.上海理工大学;5.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6.上海市新杨中学;7.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8.上海市三林中学;9.上海市彭浦高级中学;10.上海市风华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21-10 一、前言 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建水,刘兴华20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现问题、促进教学、健身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亦是开展各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宣传活动的有力开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甚至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沙盘治疗,心理剧和心理健康课程等手段,这些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学校仍困扰于专业心理教育师资不足、学校总体心理建设环境不够、有些心理辅导方法操作不够简便、学生不易理解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和生活、是否能有一种途径既能改善学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又能增加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正面临的课题,而来源于东方禅修、一种特殊的注意——正念(mindfulness)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正念与教育的有益结合,特别是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使得正念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作用,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通过教授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正念技术,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金建水,刘兴华2017)。 1.1正念概述 20世纪,行为主义治疗方法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盛行,主要聚焦于外显的行为改变,所用的技术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相关;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包括把认知干预作为行为改变的关键策略,着重强调挑战或质疑不合理的、功能失调的、消极的或者错误的想法,用更加合理的、有用的、积极的或者现实的想法替代,即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第三次“浪潮”包含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功能分析心理方法(functional analytic psychotherapy, FAP)等其他几种疗法,这些疗法都非常强调正念。 “正念”一词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神秘,觉得很抽象,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其实无处不在,它没有奇异的定义;最早引用正念的是Jon Kabat-Zinn,他是MBSR的创始人,被称作心理治疗正念整合运动之父。Kabat-Zinn(1994)将正念定义为“以特定方式有意注意,觉知当下,不做判断”(第4页)。该核心定义在MBSR,MBCT和ACT中使用。DBT模型中的正念采用其自己的定义“有意识地觉知当下,并有效地不加判断地观察,描述和参与现实的过程,” (Dimidijan and Linehan 2003; Kabat-Zinn 1994, p. 230)。 经过查找资料分析,笔者将正念定义为:正念是指一种状态,是指“不加评判,接触、感知并接纳当下”的一种状态。从机制上来说,由三个主要方面来定义正念:态度,注意和目的(Shapiro et al. 2006)。正念的态度被定义为非判断,接受,信任,好奇和耐心的态度(Bishop et al. 2004; Kabat-Zinn 1990; Shapiro et al. 2006);而注意是直接聚焦,持续关注,并能够在刺激之间切换注意;然后,正念的目的强调有意识的努力在态度和注意上达到正念。(Bishop et al. 2004; Burke 2010)。在心理治疗文献中,正念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更广泛的理论方面的一部分。 在二十世纪早期,由于对现有的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反应,行为主义通过观察和测量寻求科学的、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真理。学习和调节被视为一种手段,以转移功能失调模式的响应和有针对性的外部行为,消除个人的私人经验(如思维和情感)。多项元分析发现,行为治疗对青年人非常有效(Kazdin et al. 1990; Weisz et al. 1987, 1995, 2006)。然而,参与治疗的年轻人效果差距很大,这也表明,约有1∕4的年轻人对治疗没有反应(Weisz et al. 2006)。聚焦于外部行为提升效率和遭遇挫败的努力导致了20世纪中期认知行为的“第二浪潮”,焦点转移到内部经验,尤其是思维。CBT方法假定一系列功能失调和扭曲的思维方式的改变,问题,随之行为将减少或转变(Hayes 2004)。CBT增加了有效治疗的方法,尤其是对年轻人内化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和抑郁症,尽管有些担心年轻人的认知能力会限制干预的有效性(APA 2006; Seligman and Ollendick 2011)。 随着治疗效果由中度范围向大范围的影响,心理治疗对年轻人的有效性不再受争议,然而,即使有大范围的影响,也有相当多的青年没有接受治疗或者对治疗没有反应,此外,元分析表明,尽管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特异性,总体CBT不优于其他方法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Spielmans et al. 2007),并且认知改变元素作为激活变化成分的特异性仍然不确定(see, Hofmann and Asmundson 2008)。为了解决这些限制,出现了行为主义的正念疗法,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浪潮”。由东方哲学融入西方医学,正念疗法有时被视为CBT的演变,涉及持续关注内部经验,重点关注如何与其相关 - 接受与变化(Claessens 2010; Kabat-Zinn 2011)。自从1982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Kabat-Zinn博士发表第一篇关于正念减压疗程与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报告后,很多以正念减压疗程或正念修行为主题或直接相关的研究报告发表,新的研究报告仍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中(石林、李睿2011)。 1.2作为认知治疗“第三思潮”的正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正念训练来自于东方的冥想练习,被引入西方后很快就被广泛地应用,正念训练要求训练者对来自内外部的刺激不做任何评价,只是感受当下(Baer, 2003; Kabat-Zinn et al.1992)。通常使用身体聚焦的坐姿和身体运动实践的组合来教导正念,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呼吸或运动当中。当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情感,感觉或分散注意力时,他们被指示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在的时刻保持自己的心态稳定和维持当下的感觉。这些支持性练习可能包括正念呼吸,正念行走或听力。内部和外部的感觉(如情绪,身体感觉,想法)都不加阐述或判断。用意向,注意和态度这三个部分来描述正念(Shapiro,Carlson, Astin, & Freedman, 2006)。国际上正念疗法的应用目前呈以下几个方面: 1.2.1正念训练被证明是有效的 正念干预的应用在过去的几年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一些文献综述和元分析中,正念干预被证明是有效的,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与压力相关和临床问题以及各种精神障碍的干预中(Grossmanetal,2004; Fjorbacket al,2011; PietandHougaard,2011; Pietetal,2012)。针对改善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工程的正念训练有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卫生保健,营销和体育产业。成年人的正念训练证明是有效的,完善的。冥想科学和正念心理学领域正处于萌芽阶段,新兴的文献表明依靠促进正念的做法是可行的,可接受的,可以使各种人群受益,包括青年(Baer 2014)。正念项目已在成年人群中广泛传播和接受在临床和非临床环境(例如工作场所)。这些计划着重于使用的正念训练作为干预,以促进和改善精神和身体健康。每年关于正念主题的科学出版物稳步增加,2012年大约有397个关于正念的科学出版物(Black, 2013)。正念不仅应用于实践,也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表明,经过正念练习或者性格正念训练的成年人会有更高的积极态度(Baer, Smith,Hopkins, Krietmeyer, & Toney, 2006),也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Brown & Ryan, 2003)。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正念训练已经显示出带来的神经学、生理学、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好处(见 Hofmann, Sawyer, Witt, & Oh, 2010; Ivanovski, &Malhi, 2007)。 鉴于正念干预对成人的有效和有益记录,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正在努力开发适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临床和非临床试验中的初步研究表明,这些干预对儿童和青少年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Blacketal,2009;Burke,2009)。他们已经成功地对青少年多动症 (VanderOordetal,2012;Weijer-Bergsmaetal.,2012),以及具有各种外向性疾病的青少年(B?gels etal,2008)进行干预。正念干预减轻了少数儿童抑郁症状(Liehr和Diaz,2010)和焦虑症状,提升了学习障碍学生的社交技能(Beaucheminet al,2008)。1.2.2对心理问题的正念干预越早越好有学者指出,既然很多成人心理疾病与其儿童时期承受的压力和创伤有关,为何不从早年时期进行干预来减少其负面影响呢?(Erica,Sibing,Lindsey Webb, Sharon R. Ghazarian, Jonathan M. Ellen)通过科学的实施,评估了适应正念的减压(MBSR)计划,以减轻低收入,少数民族,中学公立学校学生的压力和创伤的负面影响。几位学者通过对巴尔的摩市公立学校的学生的接受适应的MBSR或健康教育(健康主题[HT])计划项目的随机实验。在基线和随后的程序收集自我报告调查数据。通过使用回归模型,在总体上分析未确认的数据,这项试验于2015年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高质量的校园MBSR对城市公立学校学生的教学是可行的,可接受的,并可以使心理症状,应对和创伤后压力症状得到改善。在这些领域的改进可能最终减少在童年和青少年经历的压力和创伤的负面影响,使其在想象生命历程的时候,状态得到显著的积极转变。 有学者(WeareandNind,2011)认为,学校似乎是一个很适合的地方,因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直接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而且成本较低。德国心理学家(Charlotte Zenner, SloveigHennleben-Kurz and Harhald Walach,2014)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根据以下标准进行了实施:正念干预,面向1至12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实施,结果采用心理方面的定量数据。实验将正念的理论和古典的正念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如正念呼吸或身体扫描作为核心元素。与其他组合方法,如按摩,虚构的旅途或游戏,只要其实施的目的是激发正念,都可以接受。结果表明,正念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儿童和青少年注意和学习的认知能力接近一个标准偏差,干预效果在实施正念训练和家庭练习的研究中更明显。对K-12学校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对他们的注意力和管理功能也提高了很多要求,但是很少教给学生如何提高注意力,而各类儿童情感障碍(约20%)可能会恶化班风(Broderick&Metz,2009)增加教师的压力(Roeser, Skinner, Beers, & Jennings,2012)。一份军事学院的报告(2005)建议学校采取正念方法因为该技术容易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变得更加敏感,平静,并且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时体验更少的压力和更少的分心。这份报告建议,正念的教室会创造更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更充分。 1.2.3正念训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干预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在用google进行英文文献检索的时候,分别输入了关键词“mindfulness for college use”和“mindfulness for middle-school use”,自198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4日的文献检索,分别找到了12533、1413篇文献,文章数量差距甚远,接近9倍。中文的文献仅有三篇。英文文献中面向东方人的研究成果也极少,目前仅查到2篇,一篇是香港教育学院的研究正念对幸福感,压力和抑郁的影响,另有一篇上海财经大学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在2016年共同研究的正念对大学生之间人身攻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园里对学生进行像“休闲技能”一样的正念减压训练会有效减少校园的暴力事件,从而有助于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在应用心理学文献中,正念训练计划对精神和身体健康的结果的效果是随着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检查变更过程的机制而持续的。研究者声称已经建立了几种正念的机制; 这些包括情绪调节,边缘化和集中注意力(Grabovac, Lau, &Willett, 2011; Holzel et al., 2011)。教给正念训练的参与者持续地把注意和意识转移到当下的经历,聚焦的思想或情绪任其飘过,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念训练中。两种常用的成人正念疗法(MBTs)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这方面的全面阐述可以在贝尔(Baer,2003)的论文中找到。 在有关成人正念训练的文献中,通过广泛地身心测量结果来看,正念干预的临床试验的元分析中通常表明效果是适中的(d=.50–.59)(De Vibe, Bjorndal,Tipton, Hammerstrom, & Kowalski, 2012; Khoury et al., 2013)。研究也表明,经过正念练习或者性格正念训练的成年人会有更高的积极态度(Baer, Smith,Hopkins, Krietmeyer, Toney, 2006),也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Brown & Ryan, 2003)。Tan和Martin(2012)探讨了健康青少年样本中的正念,研究表明正念与积极的情绪,幸福和心理灵活性呈高度相关,而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研究认为,正念可能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益。因此,实践正念技能也可以改善青少年之间增强自律能力的调整。对青少年的正念疗法和普及项目是一种新的方法,目前仅存在少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前的评论有包括一些类似的试验(Burke,2010; Zoogman,Goldberg,Hoyt,&Miller,2014); 然而,聚焦的研究重点是(1)2011年前的研究(2)健康的青少年,这些评论不包括最新进展和随机对照试验组。Lucy BG Tan(2015)将青少年正念项目的试验主体延伸至(1)包括健康(普及项目)和临床心理干预,(2)提供全面的描述该目标人群的紧急项目。 1.2.4 正念训练对儿童和青少年干预的研究需综合考虑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Joshua C. Felver&Cintly E. Celis-de Hoyos,KatherineTezanos和Nirbhay N. Singh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在201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正念对在校生干预的系统综述》 ,文中对学校实施正念干预的建议中指出:大多数研究都没有正规的实验设计,没有通过随机分配来验证正念干预的效果,所以作者呼吁通过随机分配来科学地验证干预效果;使用主动比较条件来更好地理解正念干预的哪些方面是最有效的,正如体育课上练习瑜伽带来的效用一样;对干预效果的统计要考虑对班级和学校的影响;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如不同的经济地位,学习能力欠佳的,不同族群的等等;找出在学校实施正念干预的最有效的部分;评估干预人员的准备,建议未来的研究人员考虑探索使用可衡量和可定义的标准有效实施MBI所需的培训和经验的数量,旨在科学确定需要做哪些准备,以确保MBI以诚信和忠实的方式实施;对现有文献进行元分析,元分析还将使研究人员能够探索干预效应的重要调节特征;对结果的测量更加多样化,已有的文献中多数都是根据学生的报告得出结论,作者建议以后的研究对结果的测量应该参考多方面的报告,这样会减少误差;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的变化要有数据的统计;干预效果数据的收集不仅包括实施干预后短期的效果,还包括后续长期跟踪的数据。 目前我国国内教育领域,将正念训练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团体训练的相对较少,但仍然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比如郑州大学焦元骞在其硕士论文《以正念为基础的课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的干预方式,得出结论“正念为基础的课程提升了初中生的正念水平,降低了考试焦虑,提升了对初中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抑郁和焦虑情绪也有改善。质性分析表明,课程受初中生的欢迎,并且带来了如压力降低、专注力提升的改变”(焦元骞,2016);张越采用正念冥想的方式对高三学生学习品质和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探索,发现“无论是冥想团体训练的前后测研究,还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行组实验研究,均发现,冥想训练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心理发展及心理恢复,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品质商数,间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张越,2018);还有首都师范大学郑春鱼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正念训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郑春鱼,2012);耿岩尝试在高中开展一种新的正念训练方式,基于正念的正念健心操并研究其可能的效果(耿岩,2013)等等,整体来说国内对正念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手段或作为一种心理健康课程的应用正处于探索阶段,探索适合中国全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正念课程和形式,相应的课程和方案并不成熟,应用和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 1.3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力求从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学生三个年龄段的学校中开展正念训练课程,为建立适合我国全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正念课程尽自己一份力量。课题组成员在陈福国教授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根据中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国的国情,运用通俗易懂的操作语,考虑到场地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精心编制了一套适合我们特色的正念疗法;采用为期八次的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设计方式,试图探求正念训练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情绪(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健康维度)及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且,为了帮助受试者更好地了解其深层意义,帮助他们将训练用于日常生活中,设计的每次训练都附有思考题和讨论,旨在通过操作性强,使用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的正念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有效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有效进行危机干预等,为更好的补充国内相关应用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正念疗法对学生情绪问题干预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与组成 2.1.1 小学生组被试的选择与组成 小学组被试为来自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共186人,其中实验组111人,对照组75人。 2.1.2 中学生组被试的选择与组成 中学组被试为来自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弘文学校的初一年级学生及高一年级学生共280人,其中实验组142人(彭浦初级39人、弘文学校39人、三林中学28人、晋元高级36人),对照组138人(彭浦初级39人、弘文学校41人、三林中学28人、晋元高级30人)。 2.1.3 大学生组被试的选择与组成 大学组被试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理工大学的大一年级学生共84人,其中实验组43人(上海音乐学院30人,上海理工大学13人);对照组41人(上海音乐学院30人,上海理工大学11人)。 2.2 试测材料 2.2.1 正念疗法的实施指导手册 编制《正念疗法实施指导手册》,共包含定心练习、正念呼吸练习、手部正念练习、身体扫描练习、正念吃葡萄干练习、正念喝水练习等6个部分。(见附件) 2.2.2 情绪量表的使用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三个组别被试的抑郁情绪水平;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三个组别被试的焦虑情绪水平。 使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评估小学组被试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估中学组被试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大学组被试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抑郁自评量表: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W.K.Zung编制的抑郁量表(1965)。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焦虑自评量表: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国外研究认为,SAS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而焦虑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所以近年来SAS是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是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教师协同研发出来的,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量表由8部分组成,共80个题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其中A学习障碍;B情绪障碍;C性格缺陷;D社会适应障碍;E品德缺陷;F不良习惯;G行为障碍;H特种障碍。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包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这8个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症状自评量表:本测验适用对象为成人(16岁以上)。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2.3 方法与步骤 2.3.1 挑选被试 :挑选小学组、中学组及大学组的实验组及对照组被试。 2.3.2进行前测: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三个大组所有被试的前测抑郁及焦虑水平,并分别使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及症状自评量表评估评估三大组被试的前测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收集小学组及中学组被试的前测学习成绩数据。 2.3.3 正念实验。根据《正念疗法实施指导手册》对三个大组的实验组被试开展总共8次的正念训练。 2.3.4进行后测。采用相关量表,评定三个大组所有被试的后测抑郁、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收集小学组及中学组被试的后测学习成绩数据。 三、正念疗法对学生情绪问题干预的相关结果分析 3.1 小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分析及与学习成绩的相关 表1:小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学习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因子实验组(n=111)对照组(n=75) 前测后测t前测后测t 抑郁39.2836.893.082**37.5936.890.887 焦虑36.9534.682.717**37.3736.131.630 MHT16.6414.871.39419.5319.230.336 学习障碍1.521.301.1322.361.972.370* 情绪障碍2.591.942.810**3.002.930.260 性格缺陷3.032.571.6033.683.93-1.166 社会适应障碍1.951.69.9682.112.050.327 品德缺陷0.940.97-.204.711.03-1.564 不良习惯2.352.11.9722.042.000.206 行为障碍2.922.92.0003.803.491.577 特种障碍1.331.38-.2281.841.810.109 学习成绩251.613256.279-2.628*248.240253.640-3.140** 语文78.0380.54-2.539*75.6078.36-2.887** 数学87.5788.36-.77285.9689.53-2.888** 英语86.7287.42-1.55886.6885.751.827 由表1可见,实验组抑郁及焦虑的后测成绩显著低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被试的抑郁及焦虑得分有显著降低。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中,实验组情绪障碍的后测成绩显著低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被试的情绪障碍得分有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学习障碍的后测成绩显著低于前测(p<0.05)。 在学习成绩表现中,实验组总体成绩和语文成绩的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前测(p<0.05),对照组总体成绩和语文成绩的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前测(p<0.01),即未参加正念实验的被试在整体成绩和语文成绩上有更大幅度的提升;而对照组的数学成绩的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前测(p<0.01)。 3.2 中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分析及与学习成绩的相关 表2:中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学习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因子实验组(n=142)对照组(n=138) 前测后测t前测后测t 抑郁45.8143.921.49843.3745.57-2.059* 焦虑42.9239.503.346**40.4942.07-1.399 MHT27.9725.253.017**28.0423.563.653 学习焦虑8.377.622.963**8.097.212.804** 对人焦虑4.093.563.141**3.923.621.308 孤独倾向1.751.89-0.7082.271.831.903 自责倾向5.074.562.660**4.994.013.443** 过敏倾向5.234.374.321**4.934.292.729** 身体症状4.544.360.8384.633.952.272* 恐怖倾向2.492.50-0.0852.381.663.130** 冲动倾向3.032.601.9163.112.542.339* 学习成绩231.933240.342-6.06**233.493238.931-3.363** 语文80.3376.437.043**79.6875.675.723** 数学74.5885.37-10.254**76.3583.56-6.476** 英语77.0278.546-2.606**77.4679.703-3.511** 由表2可见,实验组焦虑的后测成绩显著低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被试焦虑得分有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抑郁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p<0.05),即未参加正念实验的学生,抑郁得分有显著提升。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实验组的后测整体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被试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显著提升:其中实验组对人焦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对照组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对照组恐怖倾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 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 表2-1:初中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学习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因子实验组(n=78)对照组(n=74) 前测后测t前测后测t 抑郁43.2244.68-0.80341.1443.06-1.271 焦虑39.5339.130.36638.5141.6-2.091* MHT23.7219.723.902**23.1418.902.321* 学习焦虑7.967.263.264**7.886.852.131* 对人焦虑3.883.312.778**3.553.131.263 孤独倾向1.421.191.2471.851.540.949 自责倾向4.874.292.929**4.563.412.805** 过敏倾向4.683.604.503**4.813.633.583** 身体症状4.093.402.604*3.953.431.274 恐怖倾向2.182.150.1433.953.431.565 冲动倾向2.591.773.354**2.492.310.540 学习成绩250.122250.891-0.456247.519245.1311.235 语文82.2577.096.902**80.6875.135.557** 数学86.5589.38-3.330**85.5584.700.989 英语81.3284.417-4.157**81.2985.306-5.568** 由表2-1可见,对照组焦虑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p<0.05),即未参加正念实验的学生,焦虑得分有显著提升。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实验组的后测整体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对照组的后测整体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即经过正念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相比对照组被试有更为显著的提升:其中实验组学习焦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对照组学习焦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即经过正念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学习焦虑水平相比对照组被试有更为显著的降低;实验组身体症状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实验组冲动倾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 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实验组的后测数学成绩显著高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 表2-2:高中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学习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因子实验组(n=64)对照组(n=58) 前测后测t前测后测t 抑郁48.9743.003.807**46.4549.02-1.767 焦虑47.0639.954.076**43.2242.620.362 MHT33.1632.000.74734.8129.983.219** 学习焦虑8.868.061.6088.387.711.976 对人焦虑4.343.861.7144.434.290.454 孤独倾向2.162.73-1.6662.8422.21.960 自责倾向5.314.891.2065.574.841.995 过敏倾向5.915.301.8185.105.21-0.340 身体症状5.095.53-1.2605.574.672.068* 恐怖倾向2.862.92-0.2103.021.932.949** 冲动倾向3.563.61-0.1193.972.863.128** 学习成绩209.766227.484-10.623**214.147230.379-7.839** 语文77.9875.632.996*78.3176.422.158* 数学60.0080.47-15.699**63.6681.98-13.168** 英语71.7871.3910.44672.1871.9740.193 由表2-2可见,实验组抑郁及焦虑的后测成绩显著低于前测(p<0.01),即经过正念实验后,被试抑郁及焦虑得分有显著降低。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对照组的后测整体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即未参加正念实验的被试,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显著提升:其中对照组身体症状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5);对照组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p<0.01)。 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 3.3 大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分析 表3:大学生组情绪问题前后测结果的配对样本t检验 因子实验组(n=43)对照组(n=41) 前测后测t前测后测t 抑郁45.8146.02-0.19047.3245.930.649 焦虑40.2341.74-1.34944.3943.240.640 SCL-90137.19133.950.908140.12148.49-1.239 躯体化15.0914.790.64315.0716.44-1.537 强迫症状19.1917.742.00219.2418.900.397 人际关系敏感15.2315.30-0.11415.2016.41-1.270 抑郁20.1219.530.81320.5921.51-0.699 焦虑15.5614.811.40616.5116.95-0.350 敌对8.448.47-0.0758.449.85-2.695** 恐怖9.219.37-0.5408.8810.20-2.495* 偏执8.478.53-0.2099.009.90-1.655 精神病性13.8813.630.57414.7815.17-0.445 其他10.3010.300.00010.7111.12-0.701 由表3可见,在SCL-90量表中,对照组敌对因子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p<0.01),对照组偏执因子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p<0.05),即未参加正念实验的学生,在敌对及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提升。 四、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正念训练对于学生情绪状态与学业水平的影响,并期待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学校推广的正念训练模式。本研究对从小学到大学四个学段的实验组样本进行八次统一内容和设置的正念训练实验,通过比较正念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问题、学业成绩上的表现,并通过数据分析探索正念训练是否对学生情绪、学业有影响,以及进一步探索其中更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实验对学生情绪状态和学业水平有正性影响。 4.1 正念训练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正念训练对学生情绪状态有正性影响,但具体到各个学段的情况,略有不同,这与不同学段特点、不同学校在实施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不同有关。 正念训练实验后,小学实验组被试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降低,情绪障碍得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不存在这样的变化。可见正念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有显著的帮助。 初中实验组被试在正念训练实验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比对照组更为显著,并且在对照组焦虑水平显著提升的状况下,实验组焦虑水平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可见正念训练对于初中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克服不良情绪困扰有帮助。 高中实验组被试在正念训练实验后,抑郁和焦虑得分都显著降低,说明正念训练实验对于高中生情绪状态提升有显著作用。但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反而是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多个因子上得分都有显著降低。这一点与高中组被试的组成有一定关系。高中组被试分布在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的被试为正念项目招募成员,另一所学校的被试为心理社团成员(社团成员也是招募而来,有强烈参加心理学相关活动的意愿),可以这样说,两所学校的实验组成员都是直接或者间接自主选择成为实验被试的,他们对花额外的时间来参加正念训练有更强的动机,可见他们对心理学活动感兴趣、对自身成长有动力。因为这些特质,这些实验被试在实验参与中会更加投入、依从性更好、体验更深,他们在情绪状态上有显著的正性效果与此不无关系。但他们的这些特点也可能会让他们在对自我心理健康感受的自评上更为严苛,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中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对于这一点,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将自然班级设定为实验组的方式进行进一步验证讨论。 大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抑郁、情绪及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差异,但对照组在后测中敌对与恐怖因子有显著提高,相较而言,实验组在正念训练后情绪状态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在后续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一结论可能跟大学生组后测的时间点有关系,前测时间正是大学生刚刚开学状态比较好的阶段,而后测时间正面临期末考试,有些同学可能本身会有些压力和情绪波动使得实验结果差异不显著;也有可能和部分同学对正念活动参与时候不够投入、训练频次较低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组学生正念训练后的即时反馈和后续的访谈中,我们收集到学生对于正念训练的体验感受。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倾向于用“舒服”、“放松”、“脑子更清醒了”、“注意力更集中了”这样的语汇来表达自己正念训练的感受。学生的切身感受也可以非常好地印证正念训练在情绪调节上的功效。 4.2 正念训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正念训练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正性影响,但影响不如对情绪状态的影响明显、有效。 小学学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语数英三门总分和语文成绩都有显著提升,但对照组比实验组提升的水平更为显著,并且对照组的数学成绩也有显著提升。经分析,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实验组的学习成绩分值就高于对照组,经过三个月的正念训练,实验组的学习成绩虽有提升,但幅度不如对照组,这与低分的进步空间更大可能有关。二是小学学段的被试均为同一所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其中对照组为两个自然班级、实验组为三个自然班级,两个组的人数不均衡,实验组的人数比对照组多36人,对于成绩平均分的影响因素更多,可能也是导致实验组成绩进步幅度不如对照组的原因。其中实验组中有一个课堂纪律较差、班风较差的班级(该校实施实验的老师本意是希望通过正念训练的机会来尝试改善),可能也会影响实验组的成绩进步表现。 初中学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仅实验组在数学成绩上存在显著的进步。而高中学段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业成绩上的变化并不存在显著区别。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认为8次的正念训练不足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有关,我们期待正念训练能够通过改善学生的情绪、专注力进而在学业表现上也有正性影响,但是训练的次数仅八次、间隔较长(每周才一次),无法在学业上产生显著影响。 而在小学学段的实验组中,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在发现正念训练的确有助于提升专注力的效果后,便加大了正念训练的时间和频率,从每周一次加大到每周三次,如果碰到测验、考试,这位老师又会在考试前先做正念再考试。结果这个班级在原本年级排名第三的基础上第一次取得年级组第一的好成绩,还有在一次数学测验前做了正念训练后,全班有5个学生获得满分的好成绩,这是其他班级所没有的(最好的对照班,平时一直年级第一名的班级也只有一名学生满分),这些都可以说明正念训练的时间、次数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也将考虑进行频次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正念训练实验,来检验是否提高正念训练的浓度可以真正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性的影响。 4.3正念训练模式在学校中的适用性和推广的可能性 正念训练对于各学段的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正性影响,这一点已经足以说明正念训练在学校实施的适用性。同时,我们在学生训练后收集的反馈中,了解到正念训练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学生表示身心体验是舒服的、对于恢复精力和获得专注力是有帮助的、能够有效调整自己的心情。在小学组,有一位多动症患儿反馈说正念训练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心,体验到专注,做题时的错误率也会减少;而初中组有学生反馈正念训练让自己的想象力丰富了;大学组则有学生反馈自己会将正念训练用在人际冲突时,这样可以使寝室矛盾发生率减少。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正念训练模式适合在学校进行推广。 我们也在访谈中邀请被试学生对正念训练的八次内容的喜爱程度、体验深度等进行了反馈,我们发现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此的反馈存在较大的一致性。所有学段的学生都反映正念吃葡萄干印象最深,也最容易进入状态,感受最深,效果最好;除此,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学生反映手部正念也有很好的效果。而正念呼吸、正念行走(仅限大学生被试反馈)是被试学生最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调节的,他们反馈会将这两项练习用于平时自己的情绪不良时刻。我们认为,正念吃葡萄干和手部正念都存在外部正念对象,学生更加容易跟随指导语进入状态,进而产生与平时对葡萄干和手部的印象反差,故印象最深效果最好;而正念呼吸与正念行走和日常行为紧密贴合,学生最容易进行后续的延生使用。而想较之下,身体扫描、定心练习等更为抽象,学生需要更多次的练习才能更好地跟随、习惯和掌握,而由于我们的实验仅一周一次,持续八周,没能让被试有更多的练习和沉浸,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到生疏、较难进入状态。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的实验学校将正念训练安排在学生感觉疲劳的午间、考试前,学生普遍反馈自己因此感觉更加精神、注意力更加集中。 但比较遗憾的是,我们也了解到被试学生很少将正念训练带入自己的生活,反映能够在课后进行延伸练习的学生很少,但只要是有延伸练习的学生都反映效果很好。 综上,我们认为正念训练在学校推广时,可以考虑提高训练的频次,安排在中午时段,或者作为考前准备等。比如,学校将正念训练作为每日的常规活动(参考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对全校学生进行开展,我们相信如果能够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不同学段的正念训练内容安排上,可以有所侧重,低学段的学生更适合安排简单易行的内容。另外,在活动组织上倡导学生能够更多将正念训练用在生活时刻。 4.4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涉及四个学段七个学校,各个学校工作组织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被试的选择方案上没能达到完全一致,这一方面对于我们了解不同情况下正念训练的效果有帮助,但另一方面也使被试的随机性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没有得到严格的保障。另外,样本数较小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本研究中,我们已经初步证明正念训练在学校使用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增加正念训练的频率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是否存在确实显著的正性影响;正念训练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五、结论 1、正念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有显著的帮助:正念训练实验后,小学实验组被试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降低,情绪障碍得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不存在这样的变化。 2、正念训练对于中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克服不良情绪困扰有帮助:初中实验组被试在正念训练实验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比对照组更为显著。高中实验组被试在正念训练实验后,抑郁和焦虑得分都显著降低,说明正念训练对于高中生情绪状态提升有显著作用。 3、大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抑郁、情绪及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差异,但对照组在后测中敌对与恐怖因子有显著提高,相较而言,实验组在正念训练后情绪状态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 4、正念训练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正性影响,但影响不如对情绪状态的影响明显、有效;正念训练模式适合在学校进行增加频次、增加时长及更有效的推广。 六、参考文献 [1]David Kingdon,anthony Dimech.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therapies: the state of the art[J].psychiatry(2008)7:5217-220 [2]Sarah Zoogman, Simon B. Goldberg, William T. Hoyt,Lisa Miller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with Youth: A Meta-Analysis [J].Mindfulness (2015) 6:290–302.DOI 10.1007/s12671-013-0260-4 [3]Lucy BG Tan. A critical review of adolescen tmindfulness-based programmes[J].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6, Vol. 21(2): 193–207. [4]Betsy L. Wisne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for Alternative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Benefitsfor Improving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Functioning[J]. Mindfulness (2014) 5:626–638 [5]Marlotte Zenner, Solveig Herrnleben-Kurz, Harald Walach.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school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une 2014 Volume 5 Article 603 . [6]LEANNE HIDES ,SHARON SAMET ,& DAN I. LUBMAN.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occurring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use: Current evidenc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Drug and Alcohol Review (September2010),29,508–517 [7]Sarah Zoogman. Simon B. Goldberg. William T. Hoyt. Lisa Miller.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with Youth: A Meta-Analysis[J].Mindfulness (2015) 6:290–302DOI 10.1007/s12671-013-0260-4. [8]Erica ,Sibinga , Lindsey Webb, Sharon R. Ghazarian, Jonathan M. Ellen. School-Based Mindfulness Instruction: An RCT[J].PEDIATRICS Volume 1 37, number 1 , January 2016: e2 0152532 [9]Esther I. de Bruin & Bonne J. H. Zijlstra & Susan M. B?gels. The Meaning of Mindful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Mindfulness Measure (CAMM) in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from The Netherlands[J].Mindfulness (2014)5:422–430 [10]Charlotte Zenner, Solveig Herrnleben-Kurz, Harald Walach.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school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une 2014 | Volume 5 | Article 603. [11]Randye J. Semple, Vita Droutman. Mindfulness goes to school: things learned (so far) from research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54(1), 2017:29-52. [12]Yu Gao, Lu Shi, Kelly C. Smith, Jeffery B. Kingree and Martie Thompso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Mindful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http://www.mdpi.com/journal/ijerph [13]Maria Napoli Paul Rock Krech Lynn C. Holley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Attention Academy[J].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dx.doi.org/10.1300/J370v21n01_05 [14]Dr.Maria Napoli, Paul Rock Krech,Lynn C. Holley.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Vol. 21(1) 2005.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haworthpress.com/web/JAPPS。 [15]Yu Gao, Lu Shi, Kelly C. Smith, Jeffery B. Kingree,Martie Thompson。Physical Aggression and Mindful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6, 13, 480; doi:10.3390/ijerph13050480. [16]Catherine Johnson, Christine Burke , Sally Brinkman, Tracey Wade. Effectiveness of a school-based mindfulness program for transdiagnostic preven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81 (2016) 1-11 [17]Roghayeh Sohrabi, Akbar Mohammadi, Ali Delavar.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d fullness education on students exam anxiet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4 ( 2013 ) 1639 – 1641. [18]Ngar-sze Lau, Ming-tak Hue. Preliminary outcomes of a mindfulness-based programme for Hong Kong adolescents in schools: well-being,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Vol. 16, No. 4, November 2011, 315–330. [19]David P.Viafora, Sally G. Mathiesen. Sara J. Unsworth. Teaching Mindfulnes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Homeless Youth in School Classrooms[J]. J Child Fam Stud (2015) 24:1179–1191. [20]Joshua C. Felver, Cintly E. Celis-de Hoyos, Katherine Tezanos, Nirbhay N. Sing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youth in school Settings[J].Mindfulness (2016) 7:34–45 [21]Karen Ager, Nicole J. Albrecht, Prof. Marc Cohen. Mindfulness in Schools Research Project: Exploring Students’ Perspectives of Mindfulness[J]. Psychology, 2015, 6, 896-914. [22]Nirbhay N. Singh & Giulio E. Lancioni & Alan S. W. Winton & Bryan T. Karazsia & Rachel E. Myers & Larry L. Latham & Judy Singh Mindfulness-Based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MBPBS) for Mothers of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ffects on Adolescents’ Behavior and Parental Stress[J]. Mindfulness (2014) 5:646–657 [23]Bei Bei, Michelle L. Byrne, Clare Ivens,1 Joanna Waloszek, Michael J. Woods, Paul Dudgeon, Greg Murray, Christian L. Nicholas, John Trinder and Nicholas B. Allen. Pilot study of a mindfulness-based, multi-component, in-school group sleep intervention in adolescent girls[J].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 2013;7: 213–220 [24]Roghayeh Sohrabi, Akbar Mohammadi , Ali Delavar.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d fullness education on students exam anxiet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4 (2013)1639–1641 [25]Filip Raes & James W. Griffith & Katleen Van der Gucht &J. Mark G. Williams.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Mindfulness Group Program[J]. Mindfulness (2014) 5:477–486 [26]Marija Maric ,Reinout W. Wiers , Pier J. M. Prins. Ten Ways to Improve the Use of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Practic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Treatment Research[J].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12) 15:177–191. [27]Kimberly A. Schonert-Reichl & Molly Stewart Lawlor. The Effects of a Mindfulness-Based Education Program on Pre- and Early Adolescents’ Well-Being and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J]. Mindfulness (2010) 1:137–151 [28]J AMES R EVELEY. School-Based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the Economisation of Attention: A Stieglerian View[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15Vol.47,No.8,804–821, http://dx.doi.org/10.1080/00131857.2014.914880 [29]Ben Isbel , Doug Mahar.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A test of current models[J].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8 (2015) 50–59. [30]Diana Coholic, Mark Eys , Sean Lougheed.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Arts-Based and Mindfulness-Based Group Program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in Need[J]. J Child Fam Stud (2012) 21:833–844. [31]金建水、刘兴华,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正念教育——正念作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170-174 [32]石林、李睿,正念疗法:东西方心理健康实践的相遇和融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四期:566 [33]张越,聚焦与内生:正念冥想促进高三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9期 [34]郑春鱼,正念训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2 [35]焦元骞,以正念为基础的课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6]耿岩: 正念健心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7]温宗堃. 西方正念教育概观:向融入正念训练于我国教育迈进[J]. 生命教育研究, 2013,5(2):145-180. 七、附录:《正念练习》完整文字版 正念练习 都市生活忙忙碌碌,你是否能够停下忙碌的脚步观察下身边发生的一切?你是否能够停下手头的工作欣赏下身边的风景?你的大脑就像一台解决问题的机器,不停地运作,它总是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当你陷入问题解决中的同时,你也错过了享受或欣赏生活,也很难去欣赏现在所拥有的。那么,你想放下手头的任务,学着去欣赏现在所拥有的吗?请一起来和我们练习正念吧。 正念是指关注当下的一种状态,不加评判,没有对与错,接触、感知并接纳当下。这是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来源于我们东方古老的佛学文化,既可以用于心理治疗,也可以用于我们健康人的心态调整。我们常常讲“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我自己”和“活在当下”就是指这个状态。通过我们的练习,你将能够真正体验“活在当下”的状态。这个练习不需要我们把必要的事情推到一边并挤出额外的时间,我们只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然后充分享受它带来的一切好处。如改进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减轻压力,化繁为简,获得更多的平和与宁静;为自己创造有效、高效、有趣和有意义的现状;获得更多价值感、满足感和愉悦感等等。 我们的正念练习共分4个部分,我们每周集中带领大家做一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做1-2次,每次都有思考和课后作业,因为正念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其效果也是如此。需要持之以恒,我们才能体验到正念带来的诸多益处。现在就请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体验我们的正念吧。 练习1 定心练习 这个练习将会帮助你专注于当下.你也将由此开始学习和掌握正念注意技巧的过程。此练习需要花费你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在进行任何的练习和活动之前你都要记得,成功需要发展特殊的机能,投入到发展这些机能的练习中是成功的第一步。 请找一个你认为最舒适的坐姿坐下,注意你的双脚、双臂和双手的姿势,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停顿10秒钟),轻轻地吸气和呼气,并逐渐加深你的呼吸,连续进行数次后,注意你呼吸的声音和感受。(停顿10秒钟) 现在,关注你周围的环境。关注可能出现的任何声音。室内有哪些声音?室外有哪些声音?(10秒钟停顿)现在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你坐着时身体与椅子接触部位的感觉。留意这种接触中所产生的身体感觉。(10秒钟停顿)现在关注你身体其他部分可能产生的任何感觉,留意他们是符合随着时间而改变的。(10秒钟停顿)不用试图改变这种感觉,只是注意他们的发生。(10秒钟停顿)现在,让你的思维集中在“你为什么选择参加这个练习”上。(10秒钟停顿)你是否有任何的怀疑或其他的想法,只是注意到他们,让他们在你的头脑中如受检阅般列队走过。(10秒钟停顿)看看你是否能关注到他们并且承认他们的存在。(10秒钟停顿)不要试图驱散他们或改变他们。(10秒钟停顿)现在让你自己集中到你想要有的运动表现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想用正念训练所学的这些机能做什么?(10秒钟停顿) 保持舒适的姿势几秒钟,然后让你自己重新关注周围的声音和活动。(10秒钟停顿)再次关注你的呼吸。(10秒钟停顿)当你准备好后,睁开双眼,感觉自己是专心致志的。 回顾练习:你注意到什么?是否意识到肢体或脑海中的感受,还是二者皆有? 得到的结论:觉察到自己的“觉察力”以及充分注意到觉察和思考模式的差异,觉察只是“存在”而不是“做事”,简单地出于某种状态,体会当时当下的感受,而无需为此作任何事。 有帮助的问题(作业): 练习2 正念呼吸练习 这个简短的练习将会帮助你扩展你的正念机能,并进一步发展你的正念觉察和正念专注能力。整个练习大概需要10分钟的时间,我们建议你再练习时,把节奏尽量放慢一些。 请选择一个你认为舒适的姿势坐下,请注意你身体的姿势,尤其是你的双手、双腿和双脚的姿势,慢慢地闭上你的眼睛。(停顿10秒钟) 进行几次深呼吸,并注意和感觉空气在你体内自由进出。当你吸气时,注意吸入气体时的声音并感觉你自己的呼吸(停一会),同样,呼气时注意呼出气体时的声音,并感觉你的呼吸。把你注意力的焦点放在每次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上。(停顿10秒钟) 当你继续呼吸时,想象你手中有一支笔,吸气时向上画线,呼气时向下画线(停顿10秒钟)。想象这些线条构成的图案是什么样子。 当你继续慢慢地进行呼吸时,你会注意到各种情绪和想法可能会在你的意识中出现,你要做的仅仅是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是你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允许他们存在,然后再次将你的注意焦点放在呼吸和呼吸产生的各种感觉上。(停顿10秒钟)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仅仅是对人类意识的客观反映。没有必要去试图改变或控制这些内部体验,仅仅是简单地注意到这些意识的存在,并重新把注意焦点放在你的呼吸上就可以了。(停顿10秒钟) 继续慢慢地轻轻地吸气和呼气,注意你对每次呼吸时所产生的身体感觉的想法。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慢慢睁开你的眼睛,充分意识到你周围的环境,开始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回顾练习:感觉怎么样?你注意到了什么?难点在哪里?集中注意力是否令你烦恼、沮丧或觉得艰难?你是否费尽全力? 得到的结论:很难集中注意力,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忘记了所有的压力和匆忙,只有一片澄澈,觉察自己的呼吸的时候感觉到很放松,做完这个练习整个人都很放松 有帮助的练习(作业):当你感到压力极大,生活中感到忙碌不知所措的时候,注意自己的呼吸,1分钟就足够,用正念呼吸的方式练习。比如对其他同学感到恼火时,或者对考试感到紧张时等等,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你都可以先练习几分钟正念呼吸。练习的越多,你就会发现好处越多,会感觉到它对你的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练习3 手部正念 接下来,我想让你注意自己的手(任何一只手都可以)。我的意思是,真正地注意它。实际上,我打算让你们看它5分钟。但是在那之前,我想知道,你的大脑对接下来的5分钟有什么预期? 是的。我们做个猜测:你的大脑预想它将会是无聊、乏味、困难之类的吗? 好的,那么让我们试试,看看是否确实如此。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在预测事情上是正确的。能得到绝对正确的结论。但通常,它的预测也有一点偏离。所以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看它是否真的是缓慢的、乏味的和无聊的。 我请你们调整一个舒服的位置。然后把你的一个手掌朝上,和你的脸保持一个舒适的距离,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我想让你们观察你们的手,就如同你是一位好奇的科学家,从来都没有见过这只手。 从这个角度,首先注意到轮廓。在脑海中勾画你手的轮廓,从大拇指的底部开始,依次勾画出所有的手指(停顿3秒钟),注意手指和手指之间空间的形状(停顿3秒钟),注意你的手和你手腕衔接的地方。现在,注意你皮肤的颜色(停顿3秒钟),注意它不只是一种颜色(停顿3秒钟),有不同程度的色调,并且有斑驳的地方(停顿3秒钟),慢慢地伸开你的手指,让他们尽可能地向远处伸展,注意你皮肤的颜色有怎样的变化(停顿3秒钟),然后慢慢地缓解这种张力,并注意颜色如何变回来(停顿3秒钟),然后再做一次,更加缓慢,注意颜色的消失(停顿3秒钟)和恢复(停顿3秒钟)。 现在注意你手掌上的掌纹(停顿3秒钟),注意他们的形状,它们在哪里汇聚、分开或相交(停顿3秒钟),拉近看这些纹路中的其中一条,注意到有很多更小的纹路注入它并从它分支出来(停顿3秒钟),现在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你的一个指尖上(停顿3秒钟),注意到那里的螺旋图案(停顿3秒钟),你总能看到指纹的图案(停顿3秒钟),注意到这个模式并没有在指尖停止(停顿3秒钟),它顺着手指往下走(停顿3秒钟),沿着它往下,注意它是如何汇入你的手掌(停顿3秒钟)。 现在慢慢地把你的小拇指指向你的大拇指(停顿3秒钟),注意你手掌心的肉被挤压起来(停顿3秒钟),现在慢慢舒缓(停顿3秒钟),注意手掌心的肉恢复到它正常的轮廓(停顿3秒钟),现在让你的手摆出空手道掌劈的姿势(停顿3秒钟),注意手掌和手背皮肤的差异(停顿3秒钟),然后看着你的食指,注意有一条分界线,那里是两种皮肤交界之处(停顿3秒钟),然后慢慢地把你的手翻过来(停顿3秒钟),注意手背的皮肤(停顿3秒钟),注意你头脑中出现的任何批评或评价(停顿3秒钟),注意任何疤痕、晒斑、瑕疵(停顿3秒钟),注意到皮肤上的不同颜色(停顿3秒钟),注意血管所到之处(停顿3秒钟)血液流向你的指关节(停顿3秒钟)。 慢慢地、轻轻地把你的手握成一个温柔的拳头(停顿3秒钟),注意你皮肤的纹理变化(停顿3秒钟),注意你头脑中对它的任何评论(停顿3秒钟),专注于你的指关节(停顿3秒钟),轻轻旋转你的拳头,并注意轮廓和指关节之间的沟壑(停顿3秒钟),现在握紧你的拳头,然后注意指关节发生了什么(停顿3秒钟),他们的颜色和突出(停顿3秒钟),然后慢慢地张开手,伸直手指,注意你的指关节是如何消失的(停顿3秒钟),现在把你的注意力带到你其中一个手指甲上(停顿3秒钟),注意指甲的质地(停顿3秒钟)和颜色的不同色调(停顿3秒钟),并注意它如何消失在皮肤中(停顿3秒钟),角质层如何把它封住(停顿3秒钟)。现在,慢慢地、轻轻地上下摆动你的手指(停顿3秒钟),注意皮肤下肌肉的运动(停顿3秒钟),像活塞和活塞杆一样上下泵动(停顿3秒钟),这就刚刚过了5分钟 回顾练习:你发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那么这个练习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得到的结论: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有多么想当然而不去欣赏它们; 当我们真的去关注的时候,生活是如此有趣和充实。 有帮助的问题(作业) :如果你以刚才关注手的同样方式去关注你所爱的人,你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试试吗?下次在你觉得无聊、有压力、焦虑或被你的大脑困住的时候,你是否愿意真正地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就像刚才对你的手做的那样,去注意发生了什么吗? 练习4身体扫描练习 身体扫描练习时一种对当前身体体验的深层探察。它的目标集中于体内的感受,通过觉察和认同你体内的任何感受或感觉,把正念带入身体。在身体扫描中,你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从左脚开始并且终止于头顶。你可能会注意到各种身体感觉:痒、疼痛、耳鸣、轻松、沉重、热、冷等等,或许还有一些中性的感受。这些感觉可能会伴随着某些想法或者情绪而存在。仅仅是通过对身体感受的辨别,产生对身体感受的觉察。这和思考你的身体是截然不同的。这时,没有必要去分析或者操纵你的身体,只需要感受和确认目前所有的感觉。记录下自己第一次做这个练习时的想法、情绪或身体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请在一个轻松的、没有干扰的环境下做这个练习。我们建议你躺下来做身体扫描,但是如果你发现你自己有睡意时,或者更喜欢坐姿或站姿,那样做也是可以的。这个练习大概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 当你准备好时,慢慢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 现在开始注意呼吸,自然地呼吸,并且关注鼻尖和腹部。吸气,并且意识到你正在吸气;呼气,并且意识到你正在呼气。有时头脑可能会远离这种有意识的呼吸,当你认识到这些的时候,认同你头脑中所出现的想法,然后再回到对呼吸的关注,有意识地吸气和呼气。 现在,把你的意识从正念呼吸中逐渐撤出,准备进行身体扫描。当你扫描身体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紧张的区域。如果你能使他们放松,那就让他们放松;如果你不能,那就让这种感觉顺气自然,任其扩散到它们要去的地方。这既可以应用在身体感觉上,也可以应用在任何一种情绪上。当你扫描身体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以及可能由这些感觉而引发的任何想法或情绪上。 把意识转移到左脚的一个部位,这个部位是你能接触到地板的位置。它可以是后脚跟或者左脚的底部。感受一下你觉察到的,感受一下脚跟、大脚趾以及左脚的脚底。 感受一下你的脚趾和左脚的顶端,感受下面的跟腱和上面的脚踝。 现在把你的意识转移到左腿的下部,感受一下小腿肚和小腿部分,同时感受一下它们与左腿膝盖的连接部位。 把意识提升至大腿,感受一下大腿以及它和左边臀部的连接部位。现在把意识从左边臀部撤回到左脚,再把它转移到右脚,把意识带到你右脚接触地板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使后脚跟或者右脚的底部。感受一下你觉察到的。感受一下脚跟、大脚趾以及右脚的脚底。感受一下你的脚趾和右脚的顶端,感受下面的跟腱和上脚的脚踝。 现在把你的意识转移到右腿的下部,感受一下小腿肚和小腿部分,同时感受一下它们与右腿膝盖的连接部位。 把意识提升至大脑,感受一下大腿以及它和右边臀部的连接部位。 慢慢地把你的意识从你右边的臀部转移至骨盆区。将意识移入排泄系统、生殖系统。感觉进入生殖器和肛区。注意所有的感受、想法和情绪。 现在把意识转移入腹部,这是负责消化和吸收的部位,有意识地去感受内脏,并任其顺其自然。 现在把你的意识从腹部转移到尾椎骨,意识开始进入后背的下部、中部和上部。去感受你所觉察到的。让所有的紧张感放松,如果无法放松就顺其自然。 现在把意识转移到胸部,移到心和肺。感觉进入肋骨和胸骨,然后进入乳房。现在慢慢地把意识从胸部撤回,并且把意识转移至左手的指尖。感觉进入手指和手掌,然后是手背,并上升至左手腕。 意识继续进入到前臂、胳膊肘部、左上臂,感受一下你所觉察到的。 现在把意识移至右手的指尖。感觉进入手指和手掌,然后是手背,并上升到右手腕。 意识继续进入到前臂、胳膊肘部、右上臂,感受一下你所觉察到的。 让意识进入两个肩膀和腋窝,然后上升至颈部和喉咙。体验所有的感觉、想法和情绪。 现在把你的意识移入至下颌,然后慢慢地移至牙齿、舌头、嘴、唇。让各种感觉去它们需要去的任何地方,不要管他们。 感觉进入脸颊、深入头部的窦孔通道、眼睛、眼睛周围的肌肉。感觉进入前额和额叶。持续一会。 让意识进入头顶和后脑勺。感觉进入耳朵,然后进入头部,并进入大脑。持续一会。 现在从头部到脚趾,把意识扩大至整个身体。把头部、颈部、肩膀、手臂、手、胸部、背部、腹部、臀部、骨盆区、腿以及脚全部联结起来。 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体,感受一下,连同它的各种生理感觉、想法以及情绪。持续一会。 吸气,感受整个身体的提升;继续深吸气,然后呼气,同时感受身体的下降。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感受一下。持续一会后,结束本次身体扫描练习。 回顾练习: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某个部位有没有不适感甚至疼痛感?平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得到的结论:有助于放松和平静心态,也能够观察到过程中常常伴随各种不期然的“顿悟”的产生。更有能力监控和管理自己。 有帮助的练习(作业):回去再静心做一次全身扫描练习,试试看能否发现成长历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情结或创伤记忆与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有某种链接。 陈福国名师工作室课题2016-2018 导师:陈福国教授

论文作者:王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正念训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