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批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戏剧论文,批评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戏剧批评属于门类批评,它虽然是文艺批评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和较多结构含量,它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含空间。相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戏曲批评划出与之叠合与交叉的轨迹。前10年它未能充分获得文学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后10年它又没有像文学批评那样绝对失语。然而,相对的失语状态始终存在。
一、现状:面对失语的困惑
戏剧批评的现实失语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象化失语和环境化失语。所谓对象化失语,是因为批评依托于对象的目的、动机和任务而存在,为之阐明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趋势,当对象失去明确的方向性,批评也就失去附着物,成为散射线。举例说明。“文革”前“三并举”的要求显现为时代化趋势,80年代观念更新成为戏剧舞台的普遍化追求,这些都成为支撑时代性批评的有力支点。然而90年代以后戏剧舞台进入新型整合期,前景显现为多样化、无一致趋势、乏固定样态的图式,批评的前瞻目标失去,批评也就失去集约性。特别是,当对象显现为先锋、探索样态时,批评往往支点迷失。所谓环境化失语,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改观引起的批评弱化和贫乏化,其中包括有生力量流失的损害,面对变化了的对象、理论武库的老化与贫血,戏剧运作模式变化和宣传媒介主体膨胀的冲击等等。9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结构调整转型的剧烈冲击,戏剧批评队伍迅速分化瓦解,前此的活跃成分和有生力量已经消蚀得斑斑绰绰,重新集结为新的潮涌尚待时日。保留下来的成分相对老化,理论武库几十年一贯制,缺乏面对对象的急遽改观而进行自我调整与自我更新的机能,支点固化,以不变应万变,用钙化的模框衡量一切活跃不休的艺术实践,得出诸多方枘圆凿、似是而非的议论。戏剧运作模式的主流逐步被纳入以办节为主导、以评奖为中心的轨道,民间职业性和独立制作性演出为之辅助,前者对于批评的功利性需求扭曲了其独立轨迹。媒介根据其扩大受众面的市场需要,对于戏剧的报导时效性、宣传性、广告性压倒了批评性。两种失语态,共同导致时下戏剧批评的贫弱、缺乏理性烛照、自我迷失甚至庸俗化倾向。
二、对策:提倡批评主体人格
依据我个人的理解,戏剧批评应该有三大支柱作为支撑:学识、艺术感觉和学术独立性。亦即批评的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学识(包括对戏剧现象的发展变化脉络及舞台和文本整体规律的把握),保有鲜活的艺术感觉(当场感觉、看戏经验、理性把握和归纳以及准确捕捉、传达、表述的能力),拥有特立独行的学术见解(不为时俗所动、不受外力影响、保持学术良知)。与戏剧理论相比,戏剧批评是一项严肃的应用理论科学,它虽不同于基础理论的精深,但却以基础理论的浑厚深邃为起点;它又更为依赖于批评主体的直观体验,依赖于临场感觉的悟性和生动性、丰富性;由于更具实践性也就更具社会性,它更加凭借主体的学术良心来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戏剧批评的主体人格。
具体来说,戏剧批评的主体人格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高学养、高维度的批评起点。戏剧批评不是一件随意性的工作,不是普通观众就看戏后的感受信口聊天,虽然这也可以视作戏剧批评的泛化内容。戏剧批评首先应该是在完整的、体系性的理论架构支撑下所开展的专业性评析工作,它须具备跨时空透视戏剧现状的科学眼光,依据对于戏剧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立论。它重点青睐于能够代表某种倾向性或趋势的典型个案,同时也普遍观照丰富的舞台实践。由此,它始能够避免就事论事、浅层分析、只见树木、缺乏其森林中的明确定位,以防止议论的错位。这里有一个最成功的实例就是莱辛的《汉堡剧评》。这样,面对对象的变异(戏剧观的突破、舞台结构的倾斜与重新整合、先锋性实验运动等),就不致因对规律和趋势的茫无所知而失语,以固定的眼光和观念对应变化了的实践。2、保持立足于艺术感觉的独到个体发现。戏剧批评是欣赏过程之中和之后、由感性到理性的一整个文艺心理发现过程,其前提是有感而发、情动于中,其目标是真知灼见、洞察秋毫,其反动则是平庸老套、人云亦云。要坚持对对象意义学理的、本体的、审美的论证与阐发,张扬批评的个性和独特性,消除庸俗社会学的评析,避免用社会批判取代艺术批评,摒除缺乏艺术感觉、为批评而批评的无病呻吟。由此,戏剧批评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也才能获得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坚持批评的主体独立性。戏剧批评是一项艺术性的社会活动,它的本质属性是为戏剧创作把握方向,它的社会属性则使它同时也成为牵动创造团体、创作者、观众和媒体的社会性行动。由本质属性出发,戏剧批评的主体性十分鲜明,它必须是一种外在于任何功利目的的独立理性判断。而它的社会属性则使之必须面对某些功利需求和需要,后者不断干扰其思维的科学性。为保证批评的公正、公允和犀利性,必须建立起规范性操作,确保其独立姿态。这就要求批评自立于评介之外,自觉抵制与摆脱媒体的阉割和主宰,摒除廉价的吹捧,拒绝流俗。如此,戏剧批评始能获得独立的主体人格。
我以为,戏剧批评主体人格的建立,是防止或避免批评失语的最好途径,至少能够以强力来对抗环境化失语的压力,而相对缓解对象化失语的窘迫。然而,为正直的批评人格培植适宜生存的营养基,则是社会所应该担负的任务。社会所能够给批评以支撑的,就批评主体来说,是利用公众舆论对于主体人格的提倡与弘扬,对于丧失主体人格的抨击与鄙弃;就批评环境来说,则是尊重批评价值、尊重科学理性、尊重学理分析、根绝庸俗捧场和廉价炒作的生存土壤。这是需要健康的社会机能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该文为中国文联“当代文艺论坛”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