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_供求关系论文

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预警系统论文,粮食论文,稳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建立的现实背景及展望

在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之前,了解一下我国的粮食生产、需求、流通、消费状况,政府、农民行为,预测一下我国未来年份的粮食生产、需求、流通、消费、政府和农民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一)粮食供给形势严峻,供求矛盾突出 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不足,耕地面积有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粮食生产不会有较大好转,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有逐年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占有粮食最高的1984年仅为420公斤/人,尽管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仍快于粮食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50公斤左右,而且产区销区不平衡,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考虑到收入价格和城市化效应,据联合国及农业组织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均消费大米和小麦176.6公斤,粮食消费18370万吨,非食用粮2450万吨,总供给20030万吨,总消费20820万吨,亏空780万吨,而且从当前和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上看,种粮与种植其他作物的收入差距很难缩小。种粮与养殖业、种粮与工副业的收入悬殊,影响粮农的积极性。此外,经济开发区占用大片粮田,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粮农改粮田为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民工潮”的出现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大量粮田被抛荒和简耕粗作,土地生产率日益降低,因此,下个世纪初,我国粮食供给紧张的局面难于缓解。

(二)国家财力薄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难于拿出大量资金对农业实行保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粮食实行高保护政策,欧共体、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如此。而我国对粮食生产除1987、1988、1989三年低保护外,一直是负保护。考虑到农业产出的特点和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小,为了使粮农的收入接近其他行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收入,国家必须采取粮食保护价,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投入补贴、财政支农、出口退税或补贴对粮食生产实行高保护政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如此,农业工人的收入仍只有从事其他行业工人的70%-80%(加拿大除外),而且高保护政策造成了国家政策负担过重。欧共体的农业开支中,大量的资金用在过剩产品的储藏和出口补贴上,近年来,每年农业预算用于这两方面的开支高达230亿美元左右,占农业预算的2/3。农副产品大量过剩,最终造成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大幅波动。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没有好处,因而这种政策也并非完善。我国粮食未放开以前,粮食计划种植、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倒挂,每年用于粮食生产、流通等方面补贴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4,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说,这个负担已经够沉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想拿出大量的资金对农业实行高保护是不大现实的。

(三)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 粮食的区域种植和条块分割的粮食市场并存,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体系仍未完善,粮食仓储条件差,国营粮食商业为了本位利益不适时地抛售粮食,因而粮价难于真正反映粮食的供求情况,造成国家宏观调控失策。

我国粮食生产按照资源配置原则实行区域种植。这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但地方本位主义,南稻北麦、玉米,再加上运输紧张造成南方饲料用量严重不足,而北方大米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因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主体经营机制不完善、成交资金大等原因,造成市场体系难于完善。此外,粮食仓储能力差,粮食贮存时间短,有许多粮食商业企业在丰年时看到粮价下降,担心亏本,赶紧抛售大量陈粮,歉年时,多抢购粮食,以待涨价,加剧了粮食市场的波动,粮价很难准确反应粮食的供求情况。

二、建立灵敏的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的前提条件

建立一个灵敏的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必须有一定基本的粮食供应,灵敏而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可靠的粮食收购基金和仓储设备,灵活的粮食经销外贸政策和运行机制,健全的粮食经销外贸商业企业。

(一)一定数量的粮食供应 粮食生产供给弹性很低,周期长,产品关系国计民生,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供求仍有一定缺口,再加上种粮、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和其他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大,粮食生产者积极性低。我们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没有完全放开的条件,在粮食生产上还必须采取指导性计划甚至指令性计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或最低粮食供给限量,在粮食收购上仍需发挥国营商业企业主渠道作用,以保护价收购40%-60%城镇居民的口粮用粮以稳定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如果完全放开,即使粮食价猛涨,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低,粮食的供给不会因此而大量增加。因此,我们认为有计划的粮食市场是我国近二三十年努力的方向。

(二)灵敏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 灵敏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应该是全方位、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粮食市场;是一个粮食零售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灵敏、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还必须有一定仓储设备,在国家调节下的市场,这是由于粮食供求弹性小,生产周期长和我国粮食供求状况所决定。国营粮食商业企业在粮食经营中起主要调控作用。在丰年,要适当多贮一些,歉年,多抛一些,这些措施应纳入国营粮食商业企业管理条例中去,违者就给予一定处罚。

在这里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走前几年国营粮食商业企业统购统销,城镇居民口粮完全由其包办的做法。这样一来,粮食市场就无买方,市场便不成为市场,当然,粮价也就无法反应粮食的供求情况。因而,有计划的粮食市场应该放开一大片,让市场去调节。

(三)一定数量的粮食收购基金、补贴和仓贮设备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发挥国营粮食商业的主渠道的稳定和调控功能,就必须建立粮食基金。国营粮食基金主要用于40%-60%的居民用口粮的收购,储备粮占用资金的利息补贴,收购粮价与销售粮价差额补贴等方面。国家建立粮食基金可以分国家粮食基金和地方政府粮食基金,也可以分粮区,但这项制度必须条例化制度化,有据可依,违者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有粮食商业在丰年多贮一些粮,歉年多售一些粮,而不是丰年抛陈粮歉年抢新粮,从而起到稳定和调控粮食市场的作用。仓贮设备要求能满足一定数量的存粮要求,还要干燥,保质条件好,以保质保量。

(四)灵活的粮食经销外贸政策和运行机制健全的粮食经销外贸商业企业目前,除大豆以外,我国国内粮价普遍略低于国际粮价,如果采取灵活的粮食经销外贸政策,我国便可以在丰年多出口一些(采用出口退税政策出口补贴政策),歉年,利用优惠政策多进口一些,以稳定我国粮食的生产和流通。

三、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的建立

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必须有据可循,便以操作,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价这个晴雨表反映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情况。

(一)国家预定粮食收购价与该年粮食市价差距率 我国目前粮食收购价确定往往是根据当年粮食生产情况而定,比如当年粮食减产,便提高粮食收购价,实际上收购价格定时,粮食总产量已基本确定,这种确定粮食收购价的方式根本起不到调节粮食生产的作用。我们认为正确确定粮食收购价的方法是在上年收购任务完成时定好下年粮食收购价。定价的依据是看该年的粮食收购价与市价的差距。

如果警界差异率>30%,说明粮食收购价过低,下年粮食供给可能不足,会影响下年的粮食生产,因而要适当提高下年的粮食收购价。我们认为,按下列公式确定下年粮食收购价比较合适:

下年粮食收购价=上年粮食收购价+(粮食市场价-上年粮食收购价)×60%

如果警界差异<-30%,说明粮食供给超过人们的需求,因而要适当降低下年粮食收购价,下年粮食收购价用公式表示为:

下年粮食收购价=上年粮食收购价-(粮食收购价-粮食市价)×60%

其中(100%-60%)为农民的心理预期即如上年警界差异率>30%时,农民作出下降粮价上升种植面积增加的心理预期,警界差异率<-30%,农民预计粮价下降,少种的心理预期。但应注意的一点是避免丰年打白条的国营商业行为,而应不管丰年、歉年,都必须以上年预定下年的粮食收购价(保护价)收购40%-60%的城镇居民口粮用粮,价差由国家补贴或国营粮食商业企业以盈年补亏年,否则,粮食生产,流通难于稳定。

(二)比较利益差距率 即粮农与种植其他作物、工副业收入差距率。用公式表示:

种植业收入差距率=[(种植其他作物亩收入-种粮亩收入)/种粮亩收入]×100%

种粮养殖业收入差距率=[(养殖业人均收入-种粮人均收入)/种粮人均收入]×100%

种粮、工副业收入差距率=[(工副业人均收入-种粮人均收入)/种粮人均收入]×100%

三种收入差距率的警界线不同,主要根据各产业之间争资源的程度、各生产要素转移的难易程度、当地农民素质、生产技术水平及从事不同产业的风险大小。产业之间争资源程度高、生产要素转移易,当地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强,风险小,警界线要求低。如种粮与种植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突出,生产要素流动高,技术难度小,风险小,则警界线低,一般为50%。

而种植业与乡镇企业争资源程度低,生产要素流动较差,而且乡镇企业要求技术高,风险大,据推算警界线300%较为合适。种粮与养殖业不争地,养殖业技术要求较高,收入差的警界线为100%比较合适,这些数据还需进一步考证,方能在实践中使用。

三种收入差距率如果超过警界线,我们可以说明粮食生产极不稳定,如不及时调整粮价,提高粮农比较利益,粮食生产、流通就会出现问题,即使能维持,也完全是依靠指令性计划的硬性维持,严重时会导致粮农的不满,甚至政治上的不安定。

(三)国家、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量 在综上述两类指标,特别是国家预定粮食收购价与该年粮食市价差距率时,还要考虑国家、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量,粮食储备量大,还超过保险储备量和调控储备量时,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下年粮食预定收购价,反之,适当提高下年预定粮食收购价。

(四)灾害预测 根据历史经验和气象预报,预测各种作物未来年份的产量水平。

四、恰当利用粮食供求预警系统,采用综合措施,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

首先,要采取指导性计划,甚至指令性计划,确定我国粮食生产的种植面积下限和粮食产量下限,充分利用我国国有粮食商业主渠道的作用,以保护价或上年预定收购价收购40%-60%城镇居民的口粮用粮。充分发挥国营粮食商业企业的稳定和调控作用。

其次放开一大片粮食市场,建立完善的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粮食零售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稳定国家粮食的保险储备,建立粮食基金,做到丰年多储,歉年少储,进出口调节,以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

最后建立粮食收购基金,在粮食收购的问题上,采取国家补贴一部分,种粮农民贴一部分,消费者承担一部分,并要保证粮农的收入稳步提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在低销售价的方式销售粮食给城镇居民,粮食的收购价也难于提高,而且常常购销价格倒挂,每年国家要拿出1/4的财政收入用于粮价补贴,财政不堪重负,粮农积极性差。既压制了生产,又压制了流通,政府叫苦连天,粮农微利经营,粮食生产极不稳定。因此,我们主张采用预警系统确定下年40%-60%城镇居民口粮用粮的收购价,尽可能使预定收购价与市场接近,让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生产者的积极性发挥了,流通搞活了,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消费者又能承受,粮食生产和市场就比较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后劲,工农业协调发展了,农村广阔市场开辟了,国民经济才能发展。长期以来,工业剥夺农业发展工业的路子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总之,建立我国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对稳定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探索。

标签:;  ;  ;  ;  ;  

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_供求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