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_系统论论文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_系统论论文

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合力论文,观点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05-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教育职能,更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加之教育者本身具有的可塑性、可染性、可习性、可知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其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只取决于一个教育单元的努力,而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密切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合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中外历史考查

综观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收到如此效果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因素,反之单凭学校这一个教育单元,则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简述——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例

儒家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在了古代伦理道德基础上,这是其教育合力形成的根本原因。在被教育者和国家的关系上,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原则和政治与伦理融合的价值体系,通过“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身、家、国、天下联为一体,通过这种教育合力,激发了教育者内在的求知欲望。封妻荫子与报效国家两大动力,成为激励古代儒生穷经皓首而又矢志不渝的强大向心力。在被教育者和家庭的关系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原则,通过“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关系及由此衍生的关系(如师生、师徒等)确立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孟母择邻”与“岳母刺字”,懂得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合理教育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被教育者与国家、社会、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大的教育合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仍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简述——以美国教育思想为例

经历了中世纪漫长而艰辛的蛰伏,西方社会终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哲学史、思想史均在此时狂飙突进,并成为现代欧美教育合力思想的渊薮。以美国为例,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逐步形成了所谓的“政治社会化”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强调,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统治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进行公民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为了有效推进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理论特别注重对实际运作过程的研究,即一方面,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个体成员,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如何宏观传播政治文化,以形成两者辩证统一的教育合力体系。这一任务是通过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共同完成的,第一类政治社会化机构被称为“初级群体”,主要有家庭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由地位平等、关系密切的成员所组成,如同学、同事、兄弟姐妹等。第二类群体被称为“次级群体”,主要有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大众媒体等。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群体发出共同的教育信息,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公民。[1]

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观点论述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问题从马克思开始就得到了中外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们的广泛关注,各种论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1.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观点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时,阐述了许多关于合力的科学理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实现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同时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在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合力论。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在今日看来,恩格斯的理论还是振聋发聩的,事实上他已经揭示了教育合力的根本原理,这既为我们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形成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综合各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思路。

2.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论述

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合力的形成。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5]。江泽民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江泽民还特别强调,“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各级党委和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组织要做,各级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也都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责任”[6]。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当前学术界的主要看法

关于合力的定义,当前的理论界主要提出了下述看法。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合力是一种新的力量,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教育环境下,影响青年思想的各种因素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最佳配合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其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对青年进行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教育合力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称为最大教育合力,又称正合力,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目标一致、协调得当可以形成最大教育合力;第二种称为较好教育合力,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配合,但教育环境处于中立状况,好坏各半,虽然每项教育设计周密,实施较好,但由于环境缺失,因而教育合力小一些;第三种称为负合力,只有教育者主观积极,而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均起反作用,由此产生了相互抗力,出现了教育负合力。[7]

三、用系统论观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内涵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西方引入的“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为我们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应用系统论原理审视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问题,是当前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1.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各要素分析

系统(Syste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就包括“三体一要素”四方面要件。“三体”即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即指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

2.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各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体一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中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从地位上讲,体是本原性的,要素是非本原性的,体是要素演化和产生的根源,要素是体派生出来的;其次,从独立性上讲,体是独立的实体,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体的创造物;再次,从目的上讲,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我们这里所指的教育单元包括: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这里提出的“社会”,是一个狭义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家庭、学校、政府而言的,与上述三者是并列关系,而并非从属关系。这里的“社会”特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司法部门、社区及其他部门。

3.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系统构建

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各要件的分析,要想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调控、优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发挥育人的最佳效能。

首先,教育者要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发挥着正向作用。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决定性力量,要在掌握受教育者情况、制订教育规划,建设校园环境、控制教育影响,转变受教育者思想和了解变化和调控过程四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受教育者要发挥客体的能动作用。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在“三体一要素”中占主要地位。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具有矛盾性、复杂性和局限性等特性,使得其与教育者的要求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目标一致,教育效果就好;反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目标相左,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注意发挥教育者的能动作用,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其与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指向尽量一致,这才能使教育目标得到有效贯彻。

再次,教育环境要发挥载体的推进作用。教育环境即家庭、政府(及相关教育指导部门)、社会的总称,在“三体一要素”中占关键地位。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它持久、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效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结果最终也要通过社会来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在大学由社会的边缘逐渐进入到社会中心的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学校再不是远离社会的净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学校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模式。要正确应对各种环境因素,区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正确发挥环境激发力的积极作用,及时消除或抑制环境消沉力和环境破坏力的消极影响,进而形成最大教育合力。[8]

第四,教育要素要发挥连接协调的媒介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工具和中介,通过这些要素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串联和运转起来。如果说“三体”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这台“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教育要素”就是它的“软件”部分,计算机的效能发挥如何,不仅需要海量的硬盘和内存支撑,还需要高效、合理的程序来运行,以起到效果。尤其是面对着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明确教育目的、完善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充分运用教育实践乃是教育合力发挥的内在动因。

此外,居于一个系统中的“三体一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每个要件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总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研究既是传统的、更是崭新的;既是立足现实的,更是面向未来的;既需要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更需要实践上的脚踏实地;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关键点,更是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及采取措施的着眼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标签:;  ;  ;  ;  ;  

基于系统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_系统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