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科学视角与理解“主义”的关系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的科学视角与理解“主义”的关系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认识两个“主义”关系的科学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化与论文,主义论文,两个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概念的内涵和全球化的历史意义

经济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对于什么是全球化,首先应当从经济上来把握,同时,也必需联系到政治、文化来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话实际上已经指出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现象:“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世界性”的“联系”,这不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吗?《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论述,本意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的 甚至前封建的一切生产方式的区别,但是,它也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这就是:世 界经济活动超越民族界限,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互为条件,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全 球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状况和历史阶段。如今,这种状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单就 大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就令人震惊: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 球跨国公司共有6万余家,在全球的分支机构约有50万家,证券投资达3.5万亿美元,总 资产达13万亿美元,全球年销售额达11万亿美元,生产总额占世界的1/4,出口占世界 的1/3。[2]跨国公司的实力极为强大。1991年,通用汽车公司的预算(1320亿美元)就超 过了印度尼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福特汽车公司(1003亿美元)超过了土耳其的国民生产 总值;丰田公司多于葡萄牙;联合利华公司多于巴基斯坦;雀巢公司多于埃及,等等。 [3]

怎么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认为,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当然也是如此。资本主义是作为比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产生于世的,这里所说的更高级,不仅是指其所创造的生产力的物质指标,而且是指它打破了自然经济对人的束缚,使人在更大的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在更大的范围结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推进经济全球化,为共产主义创造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正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又不仅只是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现象。随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包括其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出现,经济全球化还将继续扩大范围、提升内涵,使全球经济真正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这一趋势而言,资本主义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过是全人类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

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的所有进步都有两面性一样,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是以一部分人、一部分民族、一部分国家的利益甚至人身的牺牲为代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把“双刃剑”一方面砍去了还滞留着的许多前资本主义因素, 因而有利于现代化;另一方面,它又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等手段 ,迫使发展中国家把本国经济纳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轨道,压制了发展中国家自主的经济 发展和走向现代化的进步。所以,在肯定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进步的同时,还应当看到 ,经济全球化这条由资产阶级开启闸门而形成的历史长河,至今尚未流出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十年,但在总体经济实力上,还远远不 及资本主义。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仍然是由垄断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因此,它 必然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把资本主义的各种锢疾遗留在它所流经的岸边,仍然以一 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获取全人类的进步。

经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经济全球化是与各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大互为条件的。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在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通过其经济力量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为的是保证他们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按照他们的经济利益要求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从欧洲相对不发达的几个国家开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了的资本主义 民主制度进一步向世界各国浸漫,出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新一轮的扩展。按照美国学者塞 缪尔·亨廷顿的说法,这个所谓的民主化浪潮的“第三波”席卷了欧洲、拉丁美洲、东 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以资本主义民主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的蔓延。资本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一“波”在全球的新发展与经 济全球化一样,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将在后面展开分析,但其存 在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所谓“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占有优势而社会主义又与之共存的历史阶段,只是各国在经济上进一步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同时,各国间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已经达到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世隔绝的程度。这种意义上的“全球化”,既不局限于各国经济上的联系,也不是经济上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同化,其间所包含的矛盾复杂而深刻。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全球化在当前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阶段,是一种以人类的一部分牺牲(有时甚至是相当大的牺牲)为代价的进步。研究现阶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应当从这个视角来展开。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全球化可以使人们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资本主义。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主导经济全球化,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至今仍然没有发生明显的衰变。这就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维持了生命力。美国国会曾经作过分析,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平均时间,20世纪初为3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8年,二次大战后为9年。科学理论的提出、技术上的突破、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成为统一的过程。不论在企业间还是国家间,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等次几乎是同一的,实力强大的企业也就是科技力量强盛的企业,世界经济强国也就是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认为,19世纪知识在50年内增加一倍,20世纪40—50年代是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5年增加一倍,80年代则是3年增加一倍。[4]在这样的科技进步推动下,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也有明显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即使是极端的回归自然主义者,也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一切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成果都抱以肯定的态度,当然也要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作用。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民主在当代也有较大发展。在发达国家,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斗争下,20世纪后半期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已经很少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工人阶级,更多的是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运用民主与法制手段维护统治,资本主义民主的法律制度和协调机制因此而更加完善。一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在行使统治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允许乃至引导公众参与政治,以缓和冲突,把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保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民主权利都或多 或少得到了提高,到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这已经成了比较普遍的、有法制保障的状况 。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为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个人的、集体的、政党的活动,对国 家权力意向的形成和有效行使产生影响。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公民参与 政治的行为,莫过于欧洲许多国家在是否加入欧洲共同体和后来的欧洲联盟时,都采取 了全民公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制约的制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美国在90年代对克林顿绯闻一案的审理,是70年代对尼克松弹劾之后的又一重大而典型 的范例。独立检察官对案件的调查、国会对调查进行听证,就是美国国会和司法机关对 政府首脑权力实行的监督与制约。90年代,德国也出现了对前总理科尔政治生涯中不道 德行为的调查,并促使其辞去了政党领袖。这种制约,当然在根本上是因为唯有如此才 利于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从民主形式的发展来看,无疑也是进步。总起来 看,当代资本主义民主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历史性的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封建专制中人的依附关系对人的束缚进一步被否定,资本主义离封建制度越来越远;另 一方面,民主自身的程序和机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几乎已经可以现成的拿来 运用了。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民主,正是资本主义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的最大功绩 。

资本主义文化曾经在中世纪末期就对人类的进步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从千年封建禁锢中豁然而出,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思想前导。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对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仍然有新的贡献。在以全新科技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对全球形成新的冲击波后,这方面的新进步及深刻的历史意义可以看的更加清楚:首先是科学思想的飞跃,其中最具有革命性的飞跃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中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物理学没有也不可能彻底破除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千年不变的封建意识,而以宇观和微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论终于使发展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是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仍然不断地在普及教育,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步扩展到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后来的发展中国家。仅从1990年到1998年,全世界成年人识字的人数就从27亿增加到3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5%。[5]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都有了较大增长。[6]再次是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有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突破性变化。前者在20世纪主要是创造了电影、电视这两种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能大大超越了自奴隶社会就已成形的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等形式的局限性,因而大大增强了对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后者则主要是电子信息网络的建立,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通过因特网传遍世界。人们不仅从交通工具而且从网络上切身体会到世界真的变小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也越来越多了。最后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出现了新的进步因素,这一方面表现在其统治思想中更加突出了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另一方面表现于比较广泛的不满于现状的探索。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以至于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都是这种思想探索的反映。当然,在资本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第三条道路”,甚至今后可能出现的“第四条道路”、“第五条道路”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这种探索本身就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仍然在争取更大的自由,而且已经达到了比过去更高程度的自由。

但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进步,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所需要牺牲的人的利益代价太高,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在太大。这种牺牲和负面效 应,最根本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不平等,使生产力的首要现实要素——劳 动者丧失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这一点,如同对当代资 本主义的进步作用一样,应当从全球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来认识。

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在全球范围泛化,它的阶级矛盾也更加深刻。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虽然存在着一大批工人贵族,但大多数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在继续加剧。以美国为例:1973—1995年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但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90年代,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6.5%,每10个美国人中有1个靠慈善机构领取食品生活,1996年1月,全美约有952万“无家可归者”。[7]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大体差不多。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20世纪的最后10来年,由于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削减福利开支和有利于资本的税率改革,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加重了对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穷国的穷人更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特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1960年,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新世纪之初已达到74∶1。世界银行2000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一倍。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12亿人每天的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8]

其次,垄断资本对全球资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加剧。整个20世纪,垄断资产阶级都在为争夺自然资源而争斗。80年代以后,国际垄断资本集团掠夺性地开采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自然环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求是》杂志有文对此作过描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0%,消耗物质材料和能源却占全世界的80%,人均消耗能源和物质材料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和50倍。美国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每年却消耗全世界开发资源的34%,人均消耗能源及产生的废物分别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500倍和1500倍。对于资源掠夺开发,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近20年来,森林面积以年均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锐减,目前世界上已有1200种动物灭绝。滥砍滥伐、过度垦牧、盲目开采等等,导致水土流失、江河淤塞、土地沙化,不可重复的人类文明成果的破坏。过度挥霍这些原料和资源,导致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氟氯化炭分别占世界排放量的75%和90%。其中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每年高达13亿吨,此外每年还排放垃圾450亿吨、危险废弃物3亿吨。江河纳垢、空气藏污、臭氧层被破坏,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可爱形象正在渐渐远去。”[9]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了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多数,它们的生产力,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劳动对象,受到这样严重的破坏,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能有真正高速的发展吗?

可见,资本主义为实现生产力高速发展而付出的代价已经到了极不合理的地步。这里所说的不合理,并非道德概念,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范畴,即指它的矛盾的质变程度更深,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继续加大。社会主义与之共存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就是明证。

三、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对待资本主义

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需要作新的思考。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后继者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千万不能忘记。就一般规律而言,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 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在精神活动方面使人达到了过去历史时代根本不可比拟的高度 。只有具备了经过资本主义时代实践锻炼,已经可以不仅大规模深入改造客观世界,而 且开始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对于资本主 义的任何进步,包括全球化所造成的人类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更加普遍的联系 ,社会主义者都应当在基本原则上给予充分的肯定。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在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层次上的包含肯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就是全 盘否定。主张这样的否定,就是主张倒退,就会成为《共产党宣言》所批判的那种封建 的“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只有首先作为继承者,才能成为资本主义的超越者和代替 者。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汲取资本主义各方面成果。但是,具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哪些成果可以汲取,怎样汲取,在汲取的同时怎样保持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在全球化条件下,这些方面的具体分析也应当与时俱进。

在经济全球化仍然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今天,所谓市场体制的国际对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各有所图的。对垄断资产阶级来说,任何人与之交往,都没有“免费的午餐”,何况社会主义是与之对立的力量。而且,社会主义所要付出的代价决不仅限于引进技术、资金式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最典型的如遵循WTO规则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是“同球异求”。社会主义是想从中获取壮大自身的交往条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力图通过规则来制约并最终控制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此外,还有跨国公司在一旁虎视眈眈。可以说,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存中求自身发展实在是“与狼共舞”。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怎样在与资本主义的当前关系和长远关系中寻求结合点。近年来,人们往往喜欢用“双赢”来形容这种共存关系,其实这是肤浅而短视的,是忽视最后结果的思维方法的反映,让人想起“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典故。当前无疑要共存,长远必然要代替,如果不分当前、长远都“双赢”,又有什么代替?

在政治关系方面,则要注意相反的倾向,尤其是要特别注意正确评价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民主也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政治思潮在涌入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把民主之风吹向被封建观念甚至奴隶意识所禁锢的后发之地;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不仅一般地通过炫耀西方“优越”的民主和民主的“优越”,以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诱导发展中国家都走西方式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且在少数国家以扶持代理人和军事威胁的手段强迫别人按他们的意志走西方要求的道路。90年代以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警惕和抵制西 方的图谋,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然而,警惕和抵制决不是全盘否定,资本主 义民主的许多方面值得拿来为我所用。“第三波”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冲击 许多国家,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民主就是比封建专制进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 两千年封建历史又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传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学 习、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已经不能再停留于一般的原则口号上,而 是要从根本上把自己作为继承者和超越者,从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提出 的原则的高度,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形式、程序乃至平等、公民权利的观念等,充实社会 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造,运用于实际政治生活中。

怎样对待资本主义文化,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是人们十分困惑的问题,尽管列宁早就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其实,从广义“文化”的角度而言,是包括了经济、文化在内的。在经济关系、政治活动中,处处渗透着文化内涵。既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都处于继承者、超越者的地位,在文化方面,不也是如此吗?就是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政治的反映,也是如此。文化作为人这个主体的行为方式,其继承性是显而易见、不容否认的。问题只在于能不能做到科学的、辩证的继承,即扬弃。连生物的进化都包含着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社会主义为什么就不可能做到呢?反过来说,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发展的因特网普及于全球的今天,在文化上更不可能闭关锁国。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发展是事物自身的发展,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努力必需符合客观规律,扬弃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条件是掌握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如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一样,在资本主义文化内部,就包含着否定资本主义文化的因素。在全球化条件下,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接受的文化形式、产品、现象,一般而言,其本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那种狭隘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局限性,都直接、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我们应当到这样的文化形式、产品和现象中,去寻找可以容纳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外壳,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的科学视角与理解“主义”的关系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