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企业融资门槛可取可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门槛论文,放低论文,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北京地铁电视中看到的最烦心的节目,大概就是融资秀了:几个嘴角随时流露出不屑的阔佬,上下打量申请资金的小创业者们。一旦签订投资协议,这些兜里钱都不知道属于谁的阔佬们脸上,立即浮现出满足和傲慢的表情,宛若给刚刚买的宠物狗扔了一块骨头。
金融资本对企业家的傲慢,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譬如在微博世界里,就可以看见各种来历不明的“XC”们,时不时写几句“凡什么什么就不投”之类的段子。殊不知任何社会中,企业家都是最稀缺宝贵的资源,而在中国,由于政府管制的无处不在,企业家精神显得格外稀缺和宝贵。也正因如此,金融资本对企业家的傲慢和盘剥并不足为怪。
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中国银行信贷资金过多倾斜到大型国有企业,民企的发展资金主要依赖民间地下钱庄的高息借贷,一旦货币当局收紧银根,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民企。去年下半年至今,江浙一带老板跑路潮、跳楼风,正是民营资本受限于现有金融体制的突出表现。效率最高的经济体,所吸纳的金融资源最少;效率最差的国企,却占据社会最多的信贷资金。当有官员说出“跳楼是企业家负责的表现”这句话的时候,有谁想过那些民营企业家们的融资之痛?
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势发生变化的迹象。“IPO不审行不行?”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看似随意的一句话,搅动了整个资本市场。而笔者相信,他这句话引起的不仅仅是学术和媒体界的一阵骚动,其背后更蕴含着整个融资市场环境的深度变局。
让证券市场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
取消IPO审批,不仅意味着证监会回归监管职能,将市场的还回市场,也意味着中国股市正本清源。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股市特有的诸多怪相,譬如打新不败、垃圾股涨翻天而蓝筹股遭人弃,以及市盈率长期畸高不下等现象,将逐步消失,更意味着满大街的PE基金巨大套利渠道的消失。而在此之前,各类神头鬼脸的PE们,凭借IPO审批制度,不仅在二级市场攫取暴利,而且在一级市场上,也对企业家们进行敲骨吸髓般的股权盘剥。正因为IPO审批制度改革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太多太大,市场人士皆认为,这不是某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但作为证监会主席,可以去推动。
新任证监会主席也确实在推动,早在去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证监会就专门把国内七八家主流券商负责人秘密召进北京开会,听取券商新股发行制度评价和市场感受,讨论新股发行定价改革一事。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并非证监会新任领导心血来潮,背后还有其他诸多动作。
2012年1月,证监会召开高收益债券座谈会,如果不出意外,高收益债相关办法有望上半年出台。郭树清在2011年12月两次公开讲话,都表示要鼓励发展高收益债,作为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创新之一。而高收益债相关办法出台在望,可以视作地方债、机构债、市政债,乃至国债期货、资产证券化等衍生产品这一系列创新的投石问路之举。高收益债券也就是俗称的“垃圾债”。在今天欧美国家金融市场,垃圾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和品种。
取消IPO审批制,发展“垃圾债”市场,包括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把这一系列动作结合起来观察,可以发现,这应该是证监会新任领导的一个大棋局:让证券市场真正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改变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加快中国经济金融脱媒步伐。
债券融资不足症结:企业债管制过严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按中国官方的说法,就是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减少银行间接融资比例。
央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4.27万亿元,其中银行新增贷款7.95万亿,占比由2002年的92%下降至56%,同期直接融资占比大幅上升,企业债、股票分别提升6.8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而到2011年9月底,据粗略统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约为1∶2,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已经达到30%,尽管直接融资规模增速较快,但总体来看,银行贷款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依然是社会融资的主体。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与融资体系完善的目标,在201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至今为止,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银行信贷依然是中国融资体系中不可撼动的主要方式。而美国金融业的直接融资占比都在80%-90%的水平,而且投行所参与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在中国,债券市场融资规模,无论是对比银行贷款,还是资本市场,一直都是小不点。2011年前三季度企业债规模不过1576亿元,短期融资券规模6083亿元,中期票据规模4651亿元,而同期企业国内资本市场融资5580亿,企业债总体规模小到几乎忽略不计。这与欧美企业债市场规模而言,更是天上地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企业债市场管制过于严厉。
金融脱媒速度将超过预期
以郭树清为首的证监会,现在开始大刀阔斧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并准备开发垃圾债市场,预示着未来金融脱媒步伐之快,将超乎人们预期。
尽管人们一直憧憬,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微小企业的金融阳光卫士,更有市场人士一直呼吁地下钱庄合法化,但实际上出于维稳考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决策者都不大可能放宽金融准入门槛。而在现有证券市场框架内,放低企业股权和债券融资门槛,却是可取也可行的办法。
以香港金融市场为例,如今任何企业想在市场公开募集资金,任何时候任何方式都可以。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只要信息公开透明不造假,在交易所注册备案即可,只要有人买就行,就怕没人认账。金融资本面对创业者和企业家,很难想象出现内地电视“融资秀”节目中那样的情景。
金融脱媒步伐一旦加快,中国企业家们就要注意聆听,冬天要能熬住,春天自然就可以鲜花怒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