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宏观调控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突然衰退使世界经济险象环生,中国经济在2001年几乎一枝独秀,以强劲内需增长基本抵御了外需下降的压力。恐怖突袭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报复战争使今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2002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更为严峻,必须审慎选择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使我国从容应对国际经济寒流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一、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下的经济走势预测
虽然国际经济环境可能是近10年来“最寒冷的季节”,但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使我们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数年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维持较旺盛的消费者信心,世界多数跨国公司也纷纷增加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2002年的我国经济发展走势,我们保持谨慎乐观的预测:
1.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在以内需驱动为主、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深化和外商增加对中国投资良好态势不变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可望实际增长7%以上。
2.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设国债保持1500亿元规模不变、投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适当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条件、吸引外资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望实际增长10%以上。
3.消费品零售总额: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信心保持乐观,城乡消费环境有所改善,2001年农民收入增幅略有上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以上。
4.外贸:中国与世界其它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差较大,入世后兑现削减进口壁垒的承诺和偏紧的的国际环境不利于出口增加而有利于进口增加,预计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增长3%左右,进口商品总额增长10%左右,可能出现小额贸易逆差。
5.工业生产: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拉动,虽然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放慢,但工业增加值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速。
6.物价水平:受国际经济衰退影响,油价很难保持稳定,其它外国低价原材料进口可能增加,工业品出厂价格将保持略降之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服务类价格略升、工农业产品价格稳中略降的影响下与2001年持平。
二、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九大对策
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外需明显减弱的新形势下,2002年我国应保持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扩大内需的政策内容,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当调整政策重心,进一步激活民间自主性经济增长因素。提出以下九大对策建议应对国际经济衰退趋势:
1.适时降低利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刺激需求。1996年5月到1999年9月,我国央行曾经7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息政策对于扩大消费、特别是刺激消费信贷的扩张,促进经济回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多次降息,国际市场多数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到近30-40年来的最低点,我国物价走势趋降,通货紧缩压力挥之不去,经济增幅再次回落,有必要再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消费信贷规模已经占当前贷款总规模4成以上的情况下,降息对扩大消费信贷和减少银行存差都将有明显作用。
2.年初将1500亿建设国债列入预算,年中根据实际形势变化再决定是否扩大国债增发规模。我们认为,目前面临的国际经济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时的情况不同:第一,亚洲金融危机是短期冲击,当前的世界经济放缓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用增发国债或降低利率的短期政策手段来应对当前的长期性国际经济问题效果有限。第二,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时我国当时实行适度从紧的财金政策,政策调整较急,而这次由于我们对世界经济放缓早有思想准备,在2000年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后仍坚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对此“利空”有一定程度的提前消化,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待2002年年中视国际环境变化再作决定可预留下调余地。第三,国债投资手段如何连续使用,由于“理性预期”作用,本身存在政策效果递减现象,我国已经出现建设国债带动配套投资的比率下降,适合政府投资的、不产生“挤出效应”、有经济效益因而银行愿意配套贷款的好项目、在项目越来越少等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慎用加大中央国债发行规模的政策。建议2002年年中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时,可考虑给财政状况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债额度,发行地方公债,或对有可靠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项目债券。
3.积极财政政策由过去几年的以增支为主转向增支与减负并重,注重激活企业活力。建议推出以大规模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增强企业和农民自主投资能力、启动民间投资的各级政府减费计划。近几年我国连续出现税收高增长,2001年税收同比增长超过20%。我国各级政府不合理收费问题非常严重,企业和农民在正当税收以外承受着严重的税外收费负担。根据我国各级政府税费征收现状,虽然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减税的条件,但通过清理整顿各级政府部门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的政策余地很大。建议在依法征税、不收过头税、保证税收正常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有力措施减轻企业和农民税外收费负担,特别是给农民休养生息的机会。要抓紧研究增值税转型方案,创造条件适时出台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方案。
4.创造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外国产品冲击不可避免,但更主要的入世冲击是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冲击。要继续清理、修订、废止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不必要的次国民待遇限制,尽快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要通过完善管理法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来创造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的宏观环境,要抓紧出台内外资企业一致的企业所得税率征收方案。为了保持吸引外资的良好态势,构造我国境内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框架,我国必须增加政府收费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制止各地政府一方面争相出台对外资的越级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出台对国内企业乱收费政策的混乱局面。
5.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制度创新破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城乡“栅栏”。2002年国际经济衰退和国内景气下降将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入世对农业等产业的就业影响逐步显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税费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鼓励政策。同时,劳动就业工作要改变重城镇轻农村的偏向,劳动部门不能只管城市不管农村,要从政府部门职能安排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城乡就业的协调,改革就业管理体制的趋势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在市场基础上相互开放,及时废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地方政策。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加以部署,要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
6.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实行私人购房、购车所得税抵扣政策。税收政策对消费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少数商品如烟酒、化妆品、小汽车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对私人买卖房屋也征收契税等,基本上是对定性为奢侈品的商品或劳务征收消费环节税;二是对个人收入超过基本生活费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税收政策大多数是在80年代中期出台,一直沿用至今。在过去的15-16年中,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的商品严重短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持续高通货膨胀等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经由当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实行财政货币政策两个适度从紧转变为当前努力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过去出台的以抑制消费需求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税收政策不应该再继续沿用下去,而必须根据扩大内需的经济工作方针作出必要的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985年为673.2元,当时规定的工资、薪金收入减除费用即免征额为每月800元,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上升到4998元,工资、薪金收入减除费用即免征额至少应当提高到每月2000元。同时,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2002-2004年3年内对私人购房购车实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7.继续提高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为什么我国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时,要采取增加居民收入而不是冻结或减少收入的非常举措?原因之一是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而我国虽然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7%以上的较快增长,经济较快增长为我国增加居民收入提供了根本保障。原因之二是我国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1993-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3%,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9.9%,分别相差4.3个和4.6个百分点。收入增幅长期过分低于经济增长率,使我国在实行扩大内需方针时,消费需求的扩张明显受到较低收入水平的制约。为了扩大内需,我国有必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另一方面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以增加现实购买力。政府直接可操作的是提高财政供养的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当前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还有利于增强入世后公务员队伍对人才的吸引力。
8.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将启动投资需求的重心转向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不应成为增加国债投资的理由,恰恰需要研究连续实行4年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政策,为什么民间投资启而不动。应当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对民间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的行政审批,放松垄断领域的投资管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减负以增强企业和农民的积累能力,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2002年启动投资需求的重心应当转向启动民间投资,部分行业的投资试行备案制,对民间资本愿意投资的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适当形式交给民间资本投资经营。
9.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政府对农村教育、交通等公共物品的投入。应当由财政资金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不应将负担推给农民,建议在全国贫困地区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支付和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国债资金使用上建议适当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倾斜,多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可选择的投资重点有:(1)农村水利建设,特别是小水利和病险水库的整治。(2)加强中西部农村县以下的公路建设。(3)农村学校危旧房改造。(4)农村乡镇医院建设。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变目前对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义务不够的状况,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背景下,教育是政府给予每一个公民“起点平等”的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举措。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日本、韩国在战后经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实行中小学生免费午餐供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比当时的日本和韩国要强得多,一方面农产品过剩,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不佳,应当考虑在中西部农村(尤其是贫困县)试行中小学生免费午餐供应制度,经费通过增加中央财政教育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来解决。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民间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