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给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讨论:
赵忠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以下简称赵)
卢勤:(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以下简称卢)
王先生:(高三学生家长,以下简称王)
■刘亦婷是不能“复制”的
王:像刘亦婷那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各方面都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去要求。千篇一律不现实。
赵:刘亦婷上了国外名牌大学读书对家庭来说是好事,她的家长培养子女、教育子女的做法也值得参考,但是并不值得模仿。任何经验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经验不是规律。现在家长很容易犯照抄照搬的毛病。如果说可取之处,那就是她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他们的一些做法我并不太赞成。一个人的成长、成长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刘亦婷家长的做法多数家长做不到,因为没有那种素质和能力。就是不工作了专门来做,也不可能像刘亦婷父亲那样,他比老师还老师呢,我觉得没有推广意义。刘亦婷的家长用这种方法教育她,刘亦婷听了,如果换了另外一个孩子,她可能就不听,因为不适合。
神童不是培养出来的,神童是发现的,是存在的,神童是不能复制的。同样,刘亦婷也是不能复制的。
卢:我是始终这样看,每个孩子和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不能够按一个模式来培养孩子,这样永远培养不好。只要有个标杆,你的孩子就培养不好。你永远盯着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这就不好了。
我觉得,作为一个家长,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应当看重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有些什么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有些什么长处是别人没有的。家长应该有一种欣赏自己孩子的心态,哈佛也好,剑桥也好,都是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有人家孩子的特点,他跟你的孩子是不同的。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地方。
对现在比较热门的这些东西,希望家长千万别弄糊涂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哈佛,也不是所有哈佛的孩子都是最聪明的。现在家长应该关注两件事,一个是关注孩子的特点、长处,与人不同的地方;第二,应该自己关注孩子的成长。每个时期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
■上大学并不代表素质高
赵:我觉得那些陪读的家长们特可怜。学艺术是为了提高素质,但现在的家长很盲目。
上了大学并不代表素质高。我给素质下的定义中包括两个方面,即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一是生存能力,二是自我发展能力。这中间排除了学历。上大学就是人才吗?不,我绝不这么看待这个问题。台湾艺人凌峰曾到瑞士访问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丁肇中讲到,据他所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绝大多数不是出自名牌大学。
不是上哈佛上牛津就一定怎么怎么样,这都是炒作。上大学不见得就是成功,成功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取得。家长的功夫要下在培养孩子的素质上,素质是一个人一生中永远起作用的因素。
■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
王:能来陪读的那些家长,肯定是有钱,没钱也不会在这儿了。不过,我觉得不能给孩子压力太多,如果孩子学得好也没什么,如果学不好,那孩子心理上肯定会受不了。
卢:对于家长陪读,我是比较反对的。我觉得父母过度的关爱反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于是他就特别缺少自信,离开父母他什么都不行。
这种家长过高的期望,其实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这种虚荣心就是放弃自己,而一切为了孩子。说是为了孩子,实际上是为了他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为了自己的面子和荣耀,在别人面前能够拿得出手,就是这感觉。孩子不一定爱学,但就逼着孩子学,这孩子即使取得了成绩,一生也不会快乐,也不会幸福的。我觉得现在很多学艺术的孩子一点也不幸福。
什么叫成功呢?我觉得是干上自己最爱干的事情,这样他会有一种成功的冲动和感觉。所以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是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我觉得从人来说,应该追求幸福。所谓幸福就是做自己最爱干的事。因为爱干,所以就能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去干,这就成功了。不是为了成功而去成功,那太辛苦了。家长总认为孩子只有登上了这种殿堂,好像他就能拥有了快乐,其实根本不是。他没有品味到他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的快乐和幸福,是为了家长,是为了老师去做一些事,很辛苦。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所谓孩子的成才,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他爱干的事情他就能成才,他就会去钻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感兴趣,不断地去追求,然后他就成才了,成才后他就做出贡献,他就成功了,这是一条线。
■正视家教误区
赵:误区之一是盲目的超前教育。这对孩子的智力是一种掠夺式的开发,大有“杀鸡取卵”的趋势,这是很错误的。孩子们应该有他们快乐的童年,现在却过早地让孩子背上生活的十字架,幼儿园的孩子都开始对前途有忧虑。
现在社会上搞了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方案,我认为是错误的。学龄前第一是保健,第二是让孩子学习生活常识,即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掌握感性知识是掌握理性知识的基础,感性知识掌握得越丰富,他对理性知识理解得越好、越深刻。
超前教育的危害在于打乱了孩子身心成长的秩序。进行超前教育,眼前可能看到一些效果,但从长远看是有害的。最近社会上有句话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说给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是不正确的。我想告诉大家,人才的成长是长跑不是短跑,不是一蹴而就的。苏联有位教育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第二个误区是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人才的成长是各种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长足发展。片面性表现在多方面:第一,重智轻德。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智力,不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只要不犯法就行;第二,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第三,重视孩子的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常识;第四,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第五,注意发展特长,忽视全面发展;第六,重视营养保健,忽视身体锻炼;第七,注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误区之三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点抛弃了自己本来的职能,成为学校的一个承包机构,学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在家关心孩子就是学校给孩子布置了什么任务,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什么任务,却将自己的天职忘了。像劳动教育、孝敬老人、有礼貌、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家庭应该做的,但是家长不做了。家长就是管作业、管课堂,就是将学校的任务都转移到家里来了。
卢:有关家庭教育的误区,我总结了四个:
第一,把自己的平常心变成了补偿心。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补偿心就是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失去的东西。我没有弹上钢琴,我就让孩子去弹钢琴;我们当时没有上大学,我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这就是补偿心理。平常心是让孩子高兴地做他自己,然后去找到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位置,发挥他的才能。
第二,把我们的正常心变成了超常心。所谓正常心,就是用正常的眼光看孩子,不拿孩子跟别人比,实事求是地看自己的孩子。
第三,把自己的责任心变成了虚荣心。父母对孩子有一种责任感,要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这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变成虚荣了。爸爸妈妈把孩子的成绩、名次作为炫耀的资本,总是将孩子作为自己成功的一种标志,其实真的错了。我觉得只要他能养活自己,能自食其力,孩子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会做人,也会做事情,就行了。他的路怎么走,他想做什么,让他自己选择。
第四,把我们的保护心变成了惧怕心。所有的家长都用老母鸡一样的心来保护孩子,可现在保护心变成了惧怕心。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都很担心。天天担心,依然出事,因为他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我现在跟很多家长在讲这个观点,我们做父母的要弱一点,别那么强大。你那么强大,孩子就弱化了。
■家长要端正心态
赵: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达到一种“饥不择食,荒不择路”的地步。只要有谁说这个办法能有利于孩子成才,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能够让孩子长个高,让孩子长胖,他就要试一试,很盲目。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教育孩子要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要按照孩子发展的趋势给予诱导、给以指导。欲速则不达,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
家长要教育孩子,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其次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呼唤知心家庭
卢:现在孩子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家长都特别想把孩子教育好,要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最重要的是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给他们一种现代的家教观念。
我们现在正在推行一种知心教育:爸爸妈妈和孩子是知心朋友,相互地沟通,相互地尊重,相互地交流,相互地学习。我们不仅是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还要告诉爸爸妈妈怎样和孩子沟通。这是知心家庭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