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制约因素_经济论文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与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制约因素论文,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问题,不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经济发展模式。普京在2008年2月8日发表的《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为《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很多经济社会问题都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如实行经济创新型发展、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强调要从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过渡到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等等,都是为了尽快改变目前俄罗斯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不能改变,不排除俄罗斯经济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性下降的可能性。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只有结构改革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减轻对能源领域的依赖。”这些都说明,研究俄罗斯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

一 苏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政策简述

人所共知,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严重的畸形经济结构。赫鲁晓夫在执政初期出于政治需要,曾一度反对马林科夫1953年8月8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提出的以加强消费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广泛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并批评说:“认为轻工业可以而且应该居于一切工业部门之上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这不过是对我党的诽谤。这是右倾渣滓的呕吐。”②但后来,赫鲁晓夫出于国内急需缓解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的压力,不得不改变经济发展方针。他说:“显然,我们不会执行一种尽量发展黑色冶金工业的政策。显然,我们将把一部分资金转到农业方面和轻工业方面。仅仅生产机器和黑色、有色金属是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的。人必须能够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有其他物质和文化条件。”③赫鲁晓夫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政策是全力以赴地加强农业。他一上台首先抓农业,当时苏联不少人已经认识到,如再不抓农业,再过二三年,就可能发生灾难性的粮食生产危机与全国性的饥荒。1957年5月22日,赫鲁晓夫在一次讲话中表示:“我们不想用炸弹来炸毁资本主义世界。假如我们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肉类、黄油和牛奶的生产水平赶上美国,那么我们就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发射了一枚最强有力的鱼雷。”④同年5月,赫鲁晓夫具体提出要在三四年内,在肉、奶与黄油等的人均产量方面赶上与超过美国。1959年赫鲁晓夫又强调,“要在短短的历史时期内赢得这场竞赛”,并且,赶超美国已不再限于农产品,还包括工业产品。苏共二十一大通过的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这一文件中说,实现7年计划的基本经济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使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方面,迈出决定性的一步。”⑤但他在执政期间并没有解决农业问题,按计划,1959~1963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而实际上,前4年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工业中的“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更加失调,1963年前者增长速度为10%,后者为5%,前者比后者高出1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首先也是抓农业,力图推行以加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此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他一再强调,制定五年计划要有“充分科学依据”,要选择“最优比例”,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与平衡发展。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八五”计划)中,工业投资中乙类工业的投资占14.8%,而“六五”与“七五”计划分别为9.2%与13.2%。这使得“八五”计划期间乙类工业发展速度与甲类工业逐步接近。

从上表可以看到,“八五”计划期间甲、乙两类工业发展速度接近,后来勃列日涅夫一再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使得1971~1980年(“九五”与“十五”计划)期间,甲乙两类工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又拉大了⑥。“十一五”计划期间,国内十分尖锐的消费压力迫使苏联再次规定加速乙类工业发展的方针。这一期间乙类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3.9%,超过了甲类工业的3.6%。从甲、乙两类工业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来看,勃列日涅夫时期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1965年甲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4.1%,乙类工业占25.9%,1970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73.4%与26.6%,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的那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75.1%与24.9%⑦。

勃列日涅夫时期阻碍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甚多,一个直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坚持扩充争霸实力,争夺军事优势的战略方针。当时苏联一再强调:“国防问题处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为保障军队具有现代化技术和武器,需要有高度发展的工业水平,首先是重工业的先进部门,即冶金工业、机器和机床制造业、造船工业、原子能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航空火箭工业、化学工业和专门的军事工业”⑧。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在实行打破美国军事优势并夺取全面军事优势的方针条件下,要调整经济结构是不可能的。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他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问题。在1985年3月到1987年经济改革准备阶段,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他在加速科技进步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其中一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他提出,苏联要在六七年内使重要的机器、设备和仪表的参数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实行“加速战略”的消极后果有:一是加速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并不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紧张的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从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加速战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加速的重点仍放在重工业方面,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加失调,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三是加速战略的实施使消费品市场更加紧张,基本消费品在苏联市场上出现了全面短缺,引起抢购风潮。这种经济状况使广大群众感觉不到经济改革带来的实惠,从而对改革持消极态度,逐步失去信心,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困难。苏联一些学者在总结戈尔巴乔夫头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普遍认为,没有把调整经济结构与经济改革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实行“加速战略”是一大失误,并认为,在结构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输掉了第一个回合。

以上可以看到,在斯大林之后的各个时期,虽然力图调整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但都没取得实质性进展。苏联产业结构的落后突出表现在:战后,产业结构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资源与设备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到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没有加速高科技产业、农业中的生物工程技术与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二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

俄罗斯独立后,在推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力图改善经济结构。转轨初期,这一调整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因实行某种特定的调整政策使有关部门增速与降速途径来实现的,而是在经济转轨危机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下降程度的不同而自发地、被动地进行的。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头8年,工业产值累计下降46%,但各部门下降幅度不同。从军工部门来看,由于国家订货与出口急剧减少,军工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从1991年的8.7%下降到1992年的1.6%,而军工部门转产民用产品的比重在1994年已达到78.3%。从原材料部门看,俄罗斯经济转轨头几年,其经济困难不只表现在生产大幅度下滑,并且还表现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量消费品短缺,而解决的办法是靠大量进口消费品,这就需要大量外汇,而俄罗斯只能主要依赖大量出口原材料产品换取外汇。俄罗斯原材料部门在转轨头几年虽然也出现下降的情况,但与整个工业相比要低,如石油产量1995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33.5%,天然气下降了7.5%,煤为25.8%。从整个能源部门来看,1995~1998年期间下降的幅度不大,1999年开始回升,增长2.5%,之后增长率不断提高,到2003年增长率为9.3%。这样,俄罗斯工业中能源部门比重提高。1992年燃料工业占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1995年上升到16.9%。而轻工业产值1995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82.4%,轻工业基本上被冲垮,到1995年它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为2.3%,同期食品工业下降51.2%。农业在1992~1999年累计下降40%。

由于苏联时期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流通,把服务部门视为非生产领域,从而忽视第三产业,结果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不合理的三产结构。苏联解体的1991年,服务性产值占GDP的24%,而商品产值占76%。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服务性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992年为32.6%,1994年为50%。根据俄官方公布的材料,1995年GDP的生产结构为:商品产值为40.7%,服务性产值为51.5%,净税收为7.8%。如果从三产关系看,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15.3%下降到1994年的6.5%;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相应年份从44%下降到36%;第三产业(服务业)相应年份从32.5%提高到48.9%。第三产业上升主要是市场型服务扩大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轨的深化,特别是为了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客观上要求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从资源型向发展型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普京执政后,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与此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制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政策等文件都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与具体措施。2003年12月18日,普京指出:“俄罗斯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需要进行结构改革的阶段。”2006年5月10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已经着手采取具体措施来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就像人们过去大谈特谈的那样,要让我国经济具备新的素质”;“我们目前需要一个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创新环境。”⑨俄罗斯在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主要设想与措施是:首先要控制石油、天然气等采掘部门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非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其次,加速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即发展新经济,把发展新经济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策加以实行。第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这是俄罗斯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第四,加快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五,改革与加强国防工业。加快国防工业的技术向民用工业部门转移,并继续扩大军工产品的出口。俄罗斯军工产品的出口由1994年的17、1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1亿美元,2007年约为75亿美元。另外,国防工业生产的民用产品份额2005年为45%,到2015年预计可达到60%。这说明俄罗斯军转民取得了进展⑩。在新形势下,俄罗斯把巩固与发展国防工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民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上的政策措施,既为了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也将成为俄罗斯经济新增长点。

为了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俄罗斯政府还在投资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即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的投资。这里税收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税负从加工部门向采掘部门转移。为此,开征石油税,2000年每开采一吨石油需缴纳46.5美元,2003~2005年则分别上升至69、106.4与188.5美元;2000年石油纯收入税率为57%,2003~2005年分别上升到80%、81%和91%。对石油开采加重税收,为国家财政扩大对新技术部门发展的投资创造了条件。

另外,俄罗斯政府还在加快科技发展与创新活动方面实行一些积极的政策,如组织实施一些与世界科技发展潜力相适应的高水平科技与工艺研制大项目;完善拨款机制;在防止科技人才流失等方面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如提高工资、改善住房条件、增加科研津贴等)。近几年来俄罗斯十分重视对教育与科研的投入,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教育与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要达到5.4%与2%~3%。

从普京执政8年来看,尽管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谈得很多,制定的纲领与政策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两条:一是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二是要尽快改变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沦为原料附庸国的地位。这是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问题,核心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在《发展战略》中体现得很清楚,从政策层面来看,突出以下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1.经济实行创新型发展。普京强调,这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创新发展的速度必须从根本上超过我们今天所有的速度”(11)。

2.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普京说:“要过渡到创新发展道路上去,首先就要大规模地对人的资本进行投资”;“俄罗斯的未来,我们的成就都取决于人的教育和身体素质,取决于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取决于人发挥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因此,发展国家教育体系就成了进行全球竞争的一个要素,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价值之一”(12)。为此,俄罗斯计划用于教育与医疗卫生的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4.6%、3%增加到2020年的5.5%~6%、6.5%~7%。同时,普京强调科研的重要性,要为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要着力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因为这是“知识经济”的领航员。普京认为,俄罗斯今后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主要是:航空航天领域,造船业和能源动力领域,还有发展信息、医疗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

4.调整经济结构。普京说,尽管最近几年俄罗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并未摆脱惯性地依赖于能源原料的发展版本。俄罗斯也只是局部地在抓住经济的现代化。这种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俄罗斯不断依赖于商品和技术的进口,导致俄罗斯担当世界经济原料附庸国的角色,从而在将来使俄罗斯落后于世界主导经济体,把俄罗斯从世界领头人的行列中挤出去(13)。

应该说,这几年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第一,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三产比例关系有了大的变化。2004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60%(据阿甘别基杨院士的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75%~80%),第一产业已由1990年的16.5%下降到2004年的5.5%,而第二产业为40%左右。俄罗斯三产的比例关系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06年为49.7%。第二,工业内部结构亦有改善。这突出表现在:一是近几年来加工工业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它的增速要超过采掘业等原材料部门,如近5年加工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9.2%,而采掘业为4.3%;二是俄罗斯工业在向高新技术转化方面亦取得一定进展,加工制造业部门表现得尤为明显。

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变化也在朝着有利于经济结构完善的方向发展。从1992~2004年以来,整个工业的投资在全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致为35%~40%,而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呈上升趋势,如对交通、通讯部门的投资由1995年的14.6%提高到2004年的26.7%。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也逐步增加,从1995年的0.4%提高到2004年的0.8%。与此同时,对采掘工业的投资从所占比重来看,基本上保持稳定,但绝对额是大幅度增加的。

1995年对石油开采业的投资占14.2%,2000年为18.1%,2001年为19.0%,2002年16.9%,2003年为15.9%,2004年为15.4%。2005年为13.9%,2006年为15.3%。从投资的绝对额来说,如果2000年为2114亿卢布的话,那么2006年为7003亿卢布。

另外,2006年俄罗斯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以便使经济具备崭新的素质。这方面的思路与主要政策措施有:

1.国家增加为改变经济结构的投资,并正确选择国家投资的项目,即重点用于对调整国家经济结构有重要作用的项目上。

2.从主导思想来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要摆脱过多依赖能源的局面,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并提高其质量与竞争能力。

3.制定《2006~2008年轻工业发展措施计划草案》。草案强调了以下问题:提高轻工业投资吸引力,防止非法商品在俄国内市场流通,更新轻工业企业技术设备,创造条件为行业原材料的供应提供保障,利用部门专项纲要实现行业发展措施。据工业与能源部副部长估计,轻工业行业有能力在今后5~7年使产量至少翻番。2006年俄罗斯轻工业品市场总价值为1.25万亿卢布,但俄罗斯国内生产的比重仅占17.7%。草案还规定,要在先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制定2008~2010年轻工业发展的部门目标规划,以促进俄罗斯轻工业快速发展。

4.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经济素质的提高与摆脱过分依赖能源产品的局面,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出口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

根据2005年的计算结果,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大约比菲律宾少67%,比泰国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马来西亚和中国少92%、比韩国少94%。针对上述情况,俄罗斯通过实施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争取在今后的十年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世界的份额由目前的0.13%提高到10%。

不久前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公布了2020年前俄罗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增订草案,按新的构想(以下简称《新构想》),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三种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方式、偏重能源与原材料发展方式和惯性发展方式。按第一种发展方式,到2020年对知识与高新技术的经济投资额将占投资总额的16.5%,这一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将达到17.2%。

三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尽管俄罗斯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改善的趋势,特别是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了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大提高,但是,俄罗斯这几年来一直着力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即通过经济实行创新型发展,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以促使俄罗斯从目前的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发展仍是主要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业出口来支撑。2007年这些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85%,机械设备出口只占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逐年下降,它在世界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几乎可以不计。

制约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甚多,主要有:

1.历史因素。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畸形经济结构,苏联80%的工业与军工有关。普里马科夫指出,苏联解体前军工领域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14)。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俄罗斯要调整其经济结构有多么难,多么复杂。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困难甚多。普京执政后一再强调要使经济发展朝着创新型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思路,亦是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当前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问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机械设备严重陈旧。到2003~2004年俄罗斯就有60%~80%的生产设备老化,需要更新。二是大量更新陈旧的生产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尽管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也有很大增长,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006年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只是达到1990年47%的水平。还应看到,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用于采掘工业部门,像对机器设备制造等决定经济技术水平部门的投资所占比重很低,1995年占整个经济领域投资的比重为0.7%,2000年与2001年均为0.8%,2002年与2003年均为0.7%,2004年为1.0%,2005年为0.9%,2006年为1.0%。这比我们前面提到的采掘工业的投资要低很多。2007年在俄罗斯机器制造的外资仅占外资总额的1%~2%。2007年1~3月,外资直接投资共98亿美元,其中投入石油部门为77亿美元,而投入机器制造业为7亿美元。三是科技适应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苏联虽是科技大国,但这主要体现在军工领域,而民用工业大大落后于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科技总体水平而言,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要差15~20年。根据苏联电子工业部部长科列斯尼科夫的说法,苏联一直重点发展的计算技术,当时要落后西方8~12年。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对科技投入的大大减少(15),导致科技严重衰退,科技人员大量流失。1992~2001年十年间,俄罗斯科技人员流失近80万,其中20多万顶尖的科学家移居西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在其《发展战略》讲话中,强调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前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条件下,俄罗斯更感到解决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经济粗放型发展与竞争力差等问题的迫切性。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自2000年以来,虽然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经济仍是“粗糙化”即初级的经济,工艺技术发展缓慢。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索罗金指出:“俄罗斯主要工业设施严重老化,到目前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机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2%~3%。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技术差距。原料出口国对原料产业先进设备供应国的依赖令人担忧。”另外,还应看到,目前俄罗斯工业企业中生产设备不足的占18%,很多企业需要投资更新设备。至于消费品工业的设备老化更为严重,如轻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更新率仅为0.5%,设备更新非常缓慢,从而导致俄罗斯消费品产品质量与档次都处于低位,在国内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俄罗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减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里以中俄贸易为例也可说明这一点。俄罗斯与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双边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001年的24.9%下降到目前的2%左右。这充分说明俄机电产品缺乏竞争力。俄罗斯竭力想增加对华机电产品的出口,为此,于2007年11月正式成立中俄机电商会,目的是积极研究中俄机电领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组织活动、交流信息、提供政策建议手段,促进中俄机电领域企业的直接沟通和交流,深化中俄机电领域的全面务实合作。当然,商会的成立,对推动中俄机电产品会有积极作用,但应指出,这一领域合作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俄罗斯机电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俄罗斯学者对此亦坦率地指出:“无法强行实施政府的增加机械产品出口的决定,因为中国是市场经济,竞争力决定一切”。

3.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改变原材料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地位。俄罗斯十分清楚,它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再说,俄罗斯也很清楚地看到,能源部门的增长速度在放慢。《新构想》按发展速度最快的创新发展方式计算,石油产量将低速增长,今后12年石油开采量将增长9%。石油出口占开采总量的比重从2007年的52.7%降至2020年的51%。尽管俄罗斯反复强调要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等部门的局面,但从经济转轨十多年的情况看,上述局面不仅未能改变,而且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三化”更加明显:一是经济原材料化,即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二是出口原材料化,2007年俄罗斯出口产品按所占比重的排序,燃料能源产品占首位,超过60%;三是投资原材料化,即俄罗斯投资相当部分用于采掘工业。缘何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1)从客观上讲,在严重畸形与落后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它不得不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依赖自然资源,俄罗斯还能依赖高科技产业,出口大量新技术产品吗?当然不可能。(2)能源等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保持高价位的情况对俄罗斯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实际生活中,俄罗斯不可能去控制能源等原材料部门的发展,而是通过这一部门产品的出口赚取大量外汇,用来进口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为改变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创造条件。(3)用赚取的大量外汇,进口大量消费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稳定国内政局。(4)能源产品大量出口,为增加财政收入、建立稳定基金与增加外汇储备提供了可能。(5)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在当今世界,石油等能源的作用正被重新定位,它不只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并且其政治意义越来越明显,在国际上成为重要的外交资本。近几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追求成为国际上能源出口大国。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不可能放松能源部门的发展。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要看到,俄罗斯虽至今不是世贸组织的成员,但它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很深,目前它的市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达到50%~70%。全球经济的下滑,不可避免地使国际市场上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挫。这已成影响俄罗斯经济的一个最为直接的重要因素。在上述条件下,不论从资金条件还是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可能性来讲,都将直接与间接地对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的分析说明,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并非易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注释:

①〔法〕《费加罗报》,2002年7月2日。

②〔苏〕《真理报》,1955年2月3日。

③〔苏〕《真理报》,1961年1月25日。

④《赫鲁晓夫言论》第六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337页。

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四卷,第519页。

⑥1971~1980年这个10年苏联甲、乙两类工业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28∶1,而1961~1970年这个10年的比例为1.18∶1。

⑦参见陆南泉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第124页。

⑧转引自苏联经济研究会编《苏联经济体制问题》,时事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⑨《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286页。

⑩参见〔俄〕T.A.谢里晓夫为2007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召开的《地缘经济视角下的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11)前引书:《普京文集》,第677页。

(12)同上书,第667~678页。

(13)参见俄罗斯政治评论网2月11日刊登的政治艺术中心分析部主任塔季扬娜·斯坦诺瓦娅题为《集体普京的集体计划》一文。

(14)〔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著,高增川等译:《临危受命》,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15)例如,2001年,以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总计为123亿美元,而英国为271亿美元,法国为314亿美元,德国为551亿美元,日本为982亿美元,美国为2653亿美元。

标签:;  ;  ;  ;  ;  ;  ;  ;  ;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制约因素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