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式发展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城市论文,商业论文,聚群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商业发展史中,商业聚群化发展是十分典型的发展形式。聚集经济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且与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性”(externality)有密切的关系。马歇尔认为“我们可把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一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一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1]这里的外部经济事实上是指产业部门的位置、辅助部门的发展水平、通讯运输手段的条件情况、熟练劳动力供给状况等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但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这一术语的是阿弗里德·韦伯(Alfred Weber,1929),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了“聚集因素”,即同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越集中在某一区域,所有的生产要素就越向这一区域集中,从而也就越有利于区域中企业获得“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新古典经济学所探讨的规模经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企业的内部,而产业经济学家们却在观察现实中发现了产业聚群现象[2]。本文将就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式发展的三个层面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较,缺乏明显的商业辐射能力或集散能力,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在商业上与大城市进行有效竞争,必须重新思考商业发展思路和模式,重新进行定位,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中小城市的商业发展,应考虑“聚群式”发展,才可能有竞争空间,这也是中小城市商业集约化发展的出路。中小城市商业发展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实现聚群:
(1)城市“定位”层面的商业聚群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基于两种方式:其一是政治中心带动式,即“城中为城,城周为市”,也就是说,由于政治或军事的需要先建立城市,有了人口聚居之后,就需要消费,周围就形成了市场,供城内外进行商品交换;其二是交通要道处自然成市,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商品集散便利,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市,如古扬州城就是盐商业的集散地。
大城市在多种商品、多种服务、多样化中心方面已经形成了极强的优势,如果中小城市也要与其进行全面化竞争,很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中小城市就必须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这就是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的聚群发展。如浙江的城市发展快,商业经济发展好,与其正确的城市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义乌市的小商品批发中心的建立就是极好的例子。
(2)城市“商业极”层面的商业聚群 传统的商业观点,是按不同的市民居住区域,根据人口的分布数量,进行商业布局。而聚群理论认为,这种布局适合于生活必需品的商业布点,适合于现代连锁超市的连锁店布点,但不适合于现代大商业的布局。现代城市商业极层面的商业聚群的一个重要极点是中心商务带,它在全市的中心,区位条件最为优越,集中了全市主要的大型商场、专业商店、高级宾馆、风味餐厅和文化娱乐场所。这一区域不仅对市区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对郊区及周围城镇的居民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商业辐射力,是这一城市的象征场所。旅行者到一个城市去,一般都要去看一看这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在这一区域内,他基本上可以购买到想要购买的商品,而不需要改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到其它地方寻找。这一区域属于综合性商业区域,大型百货商场、大大小小的专卖店比较集中,人员流动量很大,商业机会也很多,是商家必争的地盘。这是商业历史发展阶段——百货公司时代形成的典型形式,将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商业极层面的商业聚群的另一个重要极点就是大型商品批发中心。一般来说,这种市场的形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有市后有场”的自然生成式的批发市场;另一种是“先有场后有市”的人为构建式的批发市场。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形成市,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商业增长极,甚至有的大型批发市场还可以发展成为“城市定位层面的商业聚群区”。当然,最近十年里,不少中小城市的各种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过度,分散了商户、商品和客源,导致聚集效应难以形成。
(3)城市“街道”层面的商业聚群 城市商业聚群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街道或社区的聚群。市民生活在城市社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能总去商业中心购买,久之就形成了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商业区。这是商业聚群发展的一种典型形式。这些商业区有分布较密的便利商店、连锁小超市或非连锁小超市,主要销售低档而且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我们在生活中习惯称它为“小街”。
城市街道层面的商业聚群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专业化一条街。我们经常看到小吃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油漆一条街、图书一条街、食品一条街、电子产品一条街等等,就是专业化商业聚群现象的典型表现。
二、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式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聚群现象在经济学上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从经济的外部性进行解释 经济人的行为会对他人或环境产生外溢影响,它是商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发展所导致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差异的显现,因此又称为“外溢效应”(spill over effect),是商业活动的个别企业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应与其他商业企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利益关系。传统理论认为商业企业聚集在一起会分散客源,造成竞争的加剧,但这种观念忽视了聚群商业企业之间的支持性好处。现代经济学认为,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这种行为对整个社会有利,反之则对整个社会不利。商业聚群还是分离,主要取决于对聚集在一起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比较。前者大,商业企业就相互聚集;后者大,就彼此分离。商业聚群的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引顾客的共享性。如一家商业企业做广告,吸引来了顾客,顾客不仅逛了该家企业,也顺便逛了与其相邻的另一家商业企业。从个体来看,另一家企业搭了便车,而从整个社会来看,有限的广告投入,多家企业受益,这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第二,彼此竞争的激励性。各个商家积聚在比较集中的场所,哪个企业服务优异,顾客就上哪家商场购物;哪家商场明亮、整洁、商品丰富,就对顾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商家为了争取顾客,必然互相学习、彼此竞争。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商场购物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店员服务质量,最终有助于提高整个商业企业的经营水平。
第三,专业人才的易获得性。从城市定位层面的商业聚群来看,同类商品集聚在一个城市,必然吸引同类专业人才的聚群。行业的发展也营造了专业人员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氛围,也更容易把专业人才吸引到一起来。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人才市场,使同类商品的商业人才能够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同时企业也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减少了搜索成本。另外,商业聚群为雇员工资水平提供了一个区域水准,既避免了因工资过低而造成人才流失,又不会因工资过高使雇主承担不必要的成本。
第四,市场的聚集与辐射性。良好的聚群区可以提供一个纵深的、专业化的供应商基地,使得商品供应更加集中。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搜索成本,而且使存货需求达到最小。同时,这很容易吸引外来商家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供应商集中于此,有利于商家采购商品,而且供应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商品市场成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服务领域的效率。在产品的销售上,由于聚群区企业本身的关联性和商品的集中性,因此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五,配套设施的共用性。商业聚群特别是城市层面的同类商品的聚集,使仓储、物流、信息、政府服务和技术设施等都可以共享,从而实现成本分摊化后所带来的节约,有利于商业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2)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商业聚群现象由于享受到外部性,从而降低了商业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中小企业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买方或消费者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对购买者来说,商业企业的聚群发展,可以减少购买者的采购成本,主要包括多处寻找的交通费、比价时间成本、信息搜索成本等。对商家来说,商业聚群使相关的行业信息更加集中。地缘上的接近使信息传播更加直接和迅速,保证了信息的质量。商业企业可以更加迅速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及时整合资源,同时可以降低企业对信息的搜索成本,便于企业对市场趋势进行更加准确的把握。
(3)从产业关联性角度进行解释 产业关联性是任何产业发展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产业发展的向上关联,需要获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向下关联,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旁侧关联,需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产业服务机构等。因此,商业聚群向上关联可以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向下关联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饭店旅游业、邮电通讯业等的发展;旁侧关联可以促进政府服务、行业管理、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
产业聚群的本质就是关联性强的各个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由于聚群的企业大多是相关产业或支持性产业交错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企业间会因为生产、销售或服务关系而形成网络。这种网络相当于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并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企业间的经济、技术等交流活动就顺着这样一种网络来进行。这样一种全方位的体系使得聚群区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使企业可以赢得更及时、更集中、更方便、更低廉的商品供给,减少获得专业信息的成本,加速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完善商业聚群区的配套服务体系。
三、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城市商业聚群现象的表现形式和类别,而且也基本弄清楚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道理。那么,作为中小城市的政府或商业行会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对商业聚群式发展有所促进,中小城市商业聚群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呢?
(1)给中小型城市的商业聚群准确定位 一个城市商业要想发展得有特色、有优势、有竞争力,与周边城市拉开差距,差异化定位是一条发展的捷径。从城市经营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商业形象需要塑造,需要打造城市商业品牌,形成城市的商业个性,而不是“大而全小而全”。对城市商业进行差异化定位,首先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真研究社会经济环境给该城市带来的机会和不利因素,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把握发展机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投资主体实现聚群化发展。一般而言,城市商业聚群发展要看该城市的经济条件,即究竟是交通便利型的城市,还是工业基础型的城市。前者一般不受工业基础限制,只要能够成为某一类商品的集散地,在全国或大经济区域具有影响力,那它在商业上的地位就能够奠定,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集散地。后者则需要首先实现工业的聚群发展,如常熟的羊毛制品工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就形成了羊毛制品的商业聚群。
(2)加强对城市商业极点的培植和专业化商业街的引导和建设 中小城市商业极点的构建不宜过多,中等城市一般在两至三个为宜,小型城市一个就足够了,否则就难以形成聚群式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要科学地进行商业布局,特别是大中型批发市场的建筑用地批租,要有集中性。专业化商业街的引导和建设,对于城市的商业发展也很重要。而目前的状况是自发式的形成比较多,形成以后,政府又没有进行规范化建设,造成道路拥挤、仓储能力不够、产品进出难度大,以致经营混乱、鱼目混珠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这种现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应该伸出来对其加以规范,通过硬件建设和改造、软件的规范和服务,来优化商业街的发展,使专业化和聚集程度加大,促进其聚群发展。
(3)为商业聚群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商业聚群地区应该有一个竞争、公平、诚信、宽容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各个商业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公平交易、诚信经营。不要把公司看成是一个“造钱机器”,而要使商业企业成为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的团队;要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经营能力,给每一个企业提供一个可以挖掘经营潜力的空间。各个企业的公平交易、诚信经营必将带动商业聚群区新的商业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既可以满足商业企业追求利润的要求,又可以为城市塑造优异的形象。客户和商户也会被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所吸引,最终促进一个城市的商业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
(4)有健全的服务体系支持商业聚群 商业聚群区是源于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关联性和外部性影响,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合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服务机构,如在商业企业发展中需要市场分析、信息支持、资金快速周转、广告服务、营销咨询以及物流配送、通信服务等等。其中牵涉众多环节、众多专业,经常需要跨企业的合作[3]。这就要求聚群区在商业技术开发、信息咨询、培训、金融、法律、财会、行业管理、公证机构等方面要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来为商业聚群区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真正发挥规划、协调、指导、监督、服务等功能,从而促进城市商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