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贸易政策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业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的因 素决定的。因此要从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出发考察中国的纺织业贸易,其贸易数量、结构和 流向取决于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此必须进行国际间同行业竞争力比较。由于 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纺织业 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纺织工业整体状况的分析 ,我们可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和ATC达成的新情况下,灵活机 动地调整贸易政策,更好地达到保护并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目的,这也就是本文研究之宗旨 。
二、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相对优势指数
我们在这里采用相对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相对优势指数指一个国 家某项商品出口占全世界该项商品出口之和的比率与该国商品的总出口占全世界商品总的出 口比率的百分比,其数学模型为:RAIij=[(商品出口/全球商品出口)]/[(一国商品总出口/ 全 球商品总出口)]×100,其经济涵义为当一国某商品出口在全世界某商品出口的占有率大于 该国商品总出口在全世界商品总出口的占有率时,该国则在此商品上有显著的相对优势,相 反则缺乏优势,一般来说:(1)RAIij在250以上者,为强烈相对优势产品;(2)RAIij在125-2 50之间者为较强相对优势产品;(3)RAIij在80-125之间者为中等相对优势产品;(4)RAIij在 80以下者为弱相对优势产品。这里我们选择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纺织品贸易国(地区)美、日、 意、法、香港、台湾、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与我国进行RAIij比较(见表1,由于 统计方法的原因,数据截止时间为1994年,但这并不影响结论),
以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纺织 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
从表1可知,RAIij在80以下(法国1985年为87.4除外)的国家有美、日,其出口纺织品属弱 优势产品,已失去上述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无显著相对优势可言,在国内已居衰退行业,竞 争力较小,而意大利、台湾的RAIij在250左右摇摆,其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居较强的相对优 势行列,尤其是意大利,其时装业极其发达,在高档服装领域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占有力强 ,因此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巴基斯坦、土耳其、香港、印度、韩国与中国的RAIij均在250 以上,属于强烈相对优势产品,这些国家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其中香港、 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纺织业RAIij均超过500,明显高于我国,而我国的RAIij浮动较大,最 高值在1988年达到478.0,最低值在1993年为368.2,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纺织业相对优势较 强,竞争力也排在世界前列[1]。
从以上指数可知,我国纺织工业在总体上出口的相对优势较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纺织品 自然资源丰富,如棉花产量一直位于世界首位,占世界棉产量的1/4左右,苎麻纤维品占我 国纤维总量的1%,而在世界上则占到99%。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蚕茧和厂丝产量 则占世界的70.5%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纺织业具有劳动力多、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优 势,而在如纺织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劳动力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
(二)我国纺织业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看,中国纺织品出口仍未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发展模式,与发达的 纺织品出口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纺织品出口创汇水平偏低,与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 家相比则相差数倍至十多倍。出口商品结构尚不合理,纺织出口商品以中低档普通产品为主 ,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少,技术水平低,质量不稳定,基本上以出口衣着 产品为主,装饰用纺织品出口比重很低,产业用纺织品出口几乎是空白。同时,我国纺织业 还受技术水平、资金、外贸体制等影响制约,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增长。特别是随着贸易自 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纺织工业竞争加剧,加之各种新兴贸易壁垒的 兴起,我国纺织业必将面临诸多的压力,如何消除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国际问题是进一 步扩大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关键。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下:
1.纺织业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业目前仍是以服装为龙头的传统中低档普通产品为主 , 其比较优势也仅属传统纺织品范围,如棉纺织品、丝绢仿制品、麻纺织品、服装等,而深加 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化纤、纺机及新兴纺织业领域(如纺织品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 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应用)、装饰用纺织品等则明显处于劣势,有些甚至还是空白。尤其是产 业用纺织品在我国更是不足,1995年总产量仅为90吨,而发达国家则在这些方面占有绝对优 势,其贸易增长速度也高于衣着类纺织品。可见,我国纺织业各行业结构不合理,各类纺织 品竞争能力强弱不一,发展极不平衡,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和我国纺织 业的进一步发展[2]。
2.纺织业劳工成本呈上扬趋势,而劳动生产率却在低水平上徘徊 传统纺织业是典型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成本较低廉的产业大军一直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动力 和优势,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的变动却使我国劳动 力成本明显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4%,而同期的印度劳工成本从1980年的0.60美元/小时下 降为1996年的0.56美元/小时,印尼、巴基斯坦相对于我国来说年均增长率也仅为4.2%和7.6 %,这意味着我国纺织劳工成本相对于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来说正逐渐增加,比较优 势逐渐丧失。
3.纺织业技术水平落后 资金短缺,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困难,行业亏损、产品积存现象 严重,核心竞争力缺乏,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落后,产品竞争优势不足。如我国化纤工业, 1991年我国618家化纤工厂生产能力为226万吨,平均生产规模仅为36570吨,与世界平均规 模 相差10倍左右,平均制造成本比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出25%以上[3]。
4.随着MFA逐步取消和ATC协定的实施,国际竞争压力日趋增大 我国纺织业商品结构由于 和其它纺织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输出纺织业商品结构相同,竞争将日趋激烈 。 与此同时,国内竞争市场也将可能会被大量涌入的高档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发达国家纺织 商品占据半壁江山,我国一些竞争力弱的产品有可能被排挤甚至放弃市场,如化纤品市场有 可能被台湾、韩国抢占,棉纱市场有可能被巴基斯坦挤占[4]。
以上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纺织业总体状 况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在传统行业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纺 织业整体竞争优势并不突出,还面临着诸如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 应积极调整我国原有的纺织业贸易政策。
三、我国纺织业贸易政策调整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我国纺织业传统行业竞争力较强,新兴领域竞争还处于劣势有些 甚至空白,即使在传统领域,也存在着强弱并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开那些 传统领域和那些已具备较强竞争力商品的保护,如棉花、棉纱、棉坯布、厂丝、坯绸、麻纱 及其织物、中低档印染织物等,并取消高关税等保护措施,且将其纳入自由化轨道。同时也 应对纺织业内部的幼稚行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防止来自先进工业国家进口产品对本国新 兴幼小产业成长的抑制[5]。
针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我们应将化纤原料、化纤、高档服装及装饰用品、新兴产业用 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等处于竞争劣势但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列入保护范围,在保护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顺应加入WTO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降低关税,减弱关税对我国纺织业的贸易保护 但这 并不是全部取消关税或进一步达到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在10年内逐步将关 税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协调的关税水平上,即纱线类5%,织物类10%,服装类17.5%的水平,让 保护产业在保护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竞争压力,从而有利于成长。
2.注意非关税壁垒的运用 一方面由于关税保护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关税 壁垒具有隐蔽性、限制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因此,非关税壁垒理应成为保护我 国纺织业的主要保护手段。如可以争取将新兴纺织用品、高档服装等列入“幼稚工业”产品 范围,暂时保留配额许可证管理;我们还可通过建立预警技术和相关法则,注意国内外纺织 业市场,发现不利于本国情况即可动用反补贴、反倾销、紧急保障措施制度;另外,我们要 加大海关的作用,制订更为严密的技术、卫生等标准,加强商品检验等工作从而保护我国的 纺织业中的幼小行业[6]。
3.管理、引导外资投向,限制其进入我国传统产品领域以避免其在国内外市场上与我国的 产 品发生正面冲突 将其引向我国纺织领域中的薄弱行业和空白项目,如化纤原料项目、化纤 高新产品、新兴纺织领域等,从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这些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4.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 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 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提倡公开招标,以提高我国纺织 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出口管理,奖惩并存,对某些出口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如优先出 口退税。
我国的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摈弃原有不合理的纺织 业贸易政策,转变贸易保护方向,把保护重点放在某些竞争力尚处于劣势甚至空白但发展前 景良好的纺织行业上。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强非关税壁垒在纺织业贸易保护中的作用,从 而提高我国纺织业总体竞争力,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