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如何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工作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谈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家如果感兴趣,我们交流交流,第一,我想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如何改革的问题;第二,谈谈怎样搞热点问题报道:第三,就光明日报是如何向报业集团的方向发展,介绍点情况,也谈点看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工作如何改革?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很敏感,去年11月,我在全国记协在济南召开的理论年会上,曾讲过8点意见,去年6月,丁关根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我又谈了10点意见,我也是试探试探,一个是在《新闻路线》上抛出8点,看看反映,再一个是在南京会议上又谈了10点,想看看丁关根同志有什么看法。在济南会议上,对8点意见反映还可以,也提出一些问题,希望我能整理成文发表;在南京会议上我提心吊担提了10个转变。会议结束后,丁关根同志说、徐光春讲的这10点意见还是很好的,对当前新闻工作如何改革还是有意义。丁关根同志讲了这个话,我才吃了“定心丸”,所以,就把这个东西整理一下,拿出来在《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在8点和10点的基础上,我又请光明日报的一位同志进一步给改造了改造,现在,我就把这个东西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我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如何改革这个大问题,可以概括为20个方面,哪20个方面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面临四项基本任务。
第一,宣传一个理论,宣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已经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框架性的确立,总的来说还是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和最后形成的。所以,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新闻工作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基本理论。
第二,坚持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形成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所以,要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三,推进基本体制。这个基本体制就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既然是我们党的战略目标,那么,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就要通过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四、贯彻基本方针。这个基本方针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基本治国方针是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文选出版发行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中提出来的。既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一个基本治国方针,新闻宣传工作当然应当把它作为我们的一个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闻工作面临着四大任务。要很好坚持,这是一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还要坚持“六个不变”,“十个转变”。
第一,坚持新闻工作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个根本性质不变。
第二、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这个根本原则不变。
第三、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不变。
第四,坚持团结、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根本的宣传方针不变。
第五、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个根本的工作方法不变。
第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这个根本思想路线不变。不管情况怎样变化,不管出现了多少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项基本任务”再加上“六个不变”,我已经讲了10条了。
新时期的新闻工作怎么改?我感到这里关键的是要在不变中求变,也就是说,要在“六个不变”中进行10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要变简单思维为复杂思维。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新闻工作的思维简单化了。简单化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唯上”,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干。第二方面是“唯心”,唯心主义不是实事求是,第三方面是“唯书”,书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干。在这么个简单也是简单化了的,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特别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严重地暴露了这个问题,不是歌功颂德就是大批判,造成严重后果,所谓复杂思维就是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开展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反复思考、科学论证,不能简单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你很难说这个问题是个对还是错,很难简单判断。在1979年、1980年有些农村自发搞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有些报纸起来批判,认为这是搞资本主义,这就是简单思维的结果。如果说,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真调查,反复思考、科学论证,我想就不会简单地得出这么个结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很多新问题、新矛盾涌现出来,而这些新矛盾、新问题靠简单思维是解决不了的,也不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有些东西要实践中看一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要大胆地试,要大胆地干,在试和干的过程中来看到底是应该坚持还是应该纠正。对了就坚持,错了就纠正,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第二转变,就是在采访的方法上要变喂食方式为觅式采访。
在计划的经济条件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月,我们大量的新闻报道基本上是指令性的,很少有新闻记者到下面寻找新闻素材、发现新闻信息,显然这是不符合新闻的规律的。要转变这种情况就要提倡“觅食”,也就是说,记者要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去寻找值得宣传报道的新闻。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事情靠报表、靠统计是难以掌握的。我曾在1991的3月给中央写了一个建议,提出改革新闻工作提倡“五必”。江泽民总书记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其中我就提到关于数字的问题。我们报纸数字太多,而且有些是“天文数字”,天晓得是假的还是真的。怎么办?我觉得我们记者不能依赖这些数字,自己要到实践中,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最近山东省胶州地区撤销了两个县有关领导的职务。这两个县报的数字完全不实在,悬殊很大。这是记者下去发现的问题,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肯定了这种做法。所以,记者一定要下去自己“觅食”去。
第三,变终于式报道为进行式报道。
我们在计划经济那个特定条件下,很多新闻、很多事物往往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准报道,也就是说,要等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肯定了以后,你才能报道。现在就不一样,比如你们正在建设的太旧高速高路,按常规先不报道,等搞好了再说。再比如,包括一些改革报道了你们吕梁地区的“拍卖四荒”(这完全是个试点),发了以后还引起中央的重视。邹家华同志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对山西省采取这个措施很感兴趣。据说,其他省里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中央有关部门下半年可能召开省区有关部门会议。如果像这样的事情等省里、中央肯定了以后再报道,这就难说了。我们可以先告诉大家,有这么回事,至于这个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们先不做结论,至少可以说:山西吕梁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土地的使用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这样搞了,能大大扩张我们的新闻源,能够大大丰富报纸的版面,能够使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一些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而且回过头来对实际工作是个失去。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第四,变判定式报道为开放式报道。
过去,我们有很多新闻往往在没有明显地分清是与非、对与错之前是不好报道,我觉得这个也要改一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量新生事物新情况的出现,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那个人也没有这个本事来肯定是对的或是错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要用实践来证明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搞开放式的报道,即使情况不明朗也可以报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这样做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干,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
第五,变计划经济式的报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式的报道,或叫变产品经济报道为市场经济式的报道。
老一代同志都知道,我们过去的工业报道、农业报道、文教报道都是计划经济式的。农业报道就是唱“四季歌”,春耕、夏管、秋收、冬修、工业报道搞什么“开门红”、“大干红五月”,然后就是年终取得了成就。这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式基本还适应的要求,应该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展开我们的报道,要围绕市场、围绕商品,围绕效益来展开我们的报道。
第六,要改训导式的报道为引导式的报道。
多少年来,报纸都是居高临下,教育人。这种训导式的报道,容易读者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当然,我们也不能全面否定,它因为群众需要通过我们的报纸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发挥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就是要通过几个典型、通过具体事实去引导人家。用江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的宣传,应当更多地提供情况,让读者自己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起到潜移默化,不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训导人家,要好好引导。《山西日报》的5组大型系列评论就挺好,通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老干部的话来启发、引导与他们处于同样位置的这些普通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干部。而不是过去那样,我们站在上面来教育你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这个做法就很好。最近,我们新闻宣传有很大改进,搞启发、引导的报道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前年,北京电视台搞了几个系列报道,比如关于白菜的话题、关于医院的问题(叫“沉重的红十字架”)等。这样,可给把问题摆出来,把一些情况告诉大家,大家感到政府的确是为我们着想。北京以前到了元旦、春节,要给大家搞点食品补贴,光是带鱼一项,补贴钱就可以修一座立交桥。把这些给大家一讲,使大家感到政府事情确实也有很多难处,这样,可以起到沟通。所以,我觉得多增加一些引导式的报道,宣传效果会更好。
第七,变单功能式报道为多功能式报道。
我们的报纸历来强调宣传教育功能,这点现在依然要坚持。但是要变新闻宣传的单功能为多功能,包括认识的功能、经济的功能,茶余饭后,中午休息往往不是看头版头条,而是看其它版面上的一些小东西。哪怕是80多岁的老太太出一颗新牙来的事。因为这里有知识性、消遣性。所以报纸也要多功能。当然,这里有个主功能和次功能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党报,他的主功能还应该是宣传教育功能为主,以认识功能为主,让大家认识形势、认识社会,认识方方面面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报的主要功能不是舆论、消遣的功能,有的报纸可能是主要承担这方面的任务。我想,这样我们的报纸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第八,变工作式的报道为信息式的报道。
报纸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我们的报道方法要做很大的改变。哪怕是省里的党代会、人代会,哪怕是中央的一些会议,除发表它的主要文件以外,作为会议上的一些新闻则要侧重信息方面的报道。比如,我们现在很多报道是工作式的程序性报道,张三怎么讲,李四怎么讲,哪怕张三和李四的话是重复的,报纸上还是那么发。我觉得我们的会议太多。据艾知生同志统计,中央电视台一天的新闻节目,有17条新闻,其中13条是会议。这不得了,影响很不好。人家看我们的领导、看我们的政府、看我们的党委,一天到晚都在开会,而且有些会没有多大新闻价值。我们的报纸也是如此,有时一个头版全都是会议。
从新闻宣传效果来看,是很不好,也不利于中央和地方党委方针政策的贯彻。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方法,反正你怎么讲我怎么给你发,不是主动想办法怎样让群众能接受。我们新闻学有一条,光有动机不讲效果是不行的。报 上发的,电视上播的,首先是让人家愿意看,才能谈得上宣传效果,读者不看,你主观意图再好都是要落空的。宣传的主动权是在我们手里的,阅读的主动权却在读者手里。怎样让读者看我们的报纸,看我们的电视,听我们的广播,要认真地研究,我觉得改变工作式新闻报道,为信息式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第九,变版块分割式的报道为交叉渗透式的报道。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报道是版块式的,而且版块分割得很鲜明,工业部、农业部、文化部、文艺部等,都是按形式设置版块分割形式设置的,实际工作已经打破这种版块分割。工业中有农业、农业中有教育,科技中有文化。现在有些报社已经改过来了,搞了第一采访部、第二采访部、第三采访部……我们原来想改为一个新闻部、一个副刊部、一个理论部,但这向中央编制委报编制,所以还是19个部门,我为什么不能破呢?因为整个报纸19个局级单位,如果一下子改为一个新闻部、一个理论部、一个副刊部,那就丢了那么多局级单位,新闻改革受到了新闻体制、机制的制约。据说人民日报社也准备这么改,也是不好稿。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给他们“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或者更高的职称嘛。我到外国考察几家大报社,人家不像我们这样搞。我们是工业部以经委、计委、财贸部对财政厅,教育部对教委,都是这样直来直去的。现在我们碰到好多问题了,科技就提出,现在写稿只能跑国家科委,其它都就不能去了,铁道部能不能去?既是搞科研有铁道科学院的呀。他说的也是道理。所以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变板块分割式的报道为交叉渗透式的报道。
第十条,变内向式的报道为内外结合式报道。
内向式报道有几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发行主要在国内;第二个是报纸内容主要以国内新闻为主。我觉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化问题。社会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人们对外界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大,就对我们宣传工作来说,对外宣传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样情况下,应该把我们的报纸由内向式转向内外结合的。但要以国内为基础,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我个人认为,包括省报也要这样,这对促进本地的改革开放作用很大,可以让世界了解我们本地的社会情况、经济条件。
以上可以概括为20条,叫四项任务,六个不变,十项转变,供大家参考。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谈关于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的报道。
我个人觉得,首先有一条,热门话题的报道是新闻报道题中应有之意,属非报道不可的。报道总是要追求热点问题的,没有一个真正的、热心的新闻工作者是可以绕开热点问题的。新闻是关于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热点问题。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追求寻热报道,一度时期,由于热点报道、热门话题报道的问题,便不准搞热点报道、热门话题报道。我觉得这样不符合新闻规律。这不是报道不报道热点问题、热门话题的问题,而是如何报道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我能够多很好宣传,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在党的工作、在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离开热门话题的报道,新闻报道死气沉沉。大家可能觉得这个问题,作为总编辑把握上很难。光明日报从去年开始,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抓热门话题上,提出以“两重”开路,全面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两重”一个是以热门话题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报道;一个是以社论、言论、理论、文艺为主的一些重点文章的宣传。这样就进一步突出了《光明日报》的特色。这里我们也走了许多艰辛的道路,宽慰的是这两年抓了一些热门话题的报道,但没有捅漏子,上面没有批评我们。
这里面有一个怎样处理好热门话题报道的问题。今年5月份,中宣部在杭州召开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我就讲了这一点。我说我们老总搞热门话题报道就像“走钢丝”要走得好,不掉下来,难度相当大。所谓不掉下来,就是两头都满意,中央满意,老百姓满意。有一头不满意就要掉下来。怎样做到“两满意”呢?关键是要选准热门话题。这些热门话题怎样才能选准?我们的体会是,要在中央、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上,来选择报道就比较容易成功。如果是这头关心,那头不关心,那也很难打响。比如,市场搞起来以后,拖欠债务的问题很严重,出现绑架之风,就是“绑票”。今年3,我们就把湖南一个人质问题,冒了很大风险上了头版头条。湖北省一个镇的一帮子农民,把湖南一个公司经理11岁的孩子骗出来抓到湖北,关在洪湖的一个岛上,关了100多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记者回来后请示要不要报道。我们问他,事实准确不准确?他说没问题。我们就安排上了头版头条。结果马上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反响。第一个反响是来自中央的,李鹏总理看了报纸,马上给国务院办公厅打招呼,而且亲自给湖北和湖南省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打电话,指示他们立即解决这个问题。丁关根同志也把我叫去,问我下一步怎么办?我说,我今天还要发3篇文章,一个是国务院少年儿童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就这个事情发表的意见;第二个是团中央少年部要发表意见;第三个是北大法律系的教授要发表意见。得到方方面面的关心,那个小孩36小时后被放出来。结果中央满意,老百姓满意。再比如,我们最后还抓了一个职称改革问题,叫《职称评定从困惑走向希望》。为什么要抓这个?这个问题搞了几年了,现在越搞问题越多,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原来是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际上评以前大家还有积极性,积极写文章,写好文章,千方百计争职称,可是一旦争上职称就睡大觉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国家人事部觉得这要进行改革。群众有这个意见,有关部门有这个部署,这个问题就值得讨论。就是要抓这样的问题,抓上下关心的问题,做到两方面都落好,两方面都不会得罪人。
再一个,抓热门话题,不一定都是暴露性的,热门话题同样有正面的东西,而且主要是正面性的东西。建设太旧公路就是正面话题、热门话题,这是全省人民都关心的。所以不能说凡是热门话题都是提露的、暴露的,热门话题同样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弄清抓热门话题的目的意义,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
另一点是报道热点话题要周密地组织,怎么发、什么时候发、发在什么版面上、题怎么做、要不要配评,事先要有所考虑,不能随心所欲。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最近搞了一个反腐败的热门话题,搞了3篇,侧重点在党里反腐败。在搞这3篇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可能出现的反响,又组织了一些正面报道,这当中就选择了你们的省委书记胡富国,稿子快写好了,又派记者到你们山西来采访胡富国,采访群众对胡富国有什么反映,这也是个系列报道。在发的时候,我们首先把《反腐败启示录之一》推出来了,这一篇是惊心动魄的,反映党内有腐改是严重的。这一篇发了以后,我们又发了《反腐败启示之二》;接着,我们又发了山西人民对胡富国的反映。这样就使人觉得,我们党内有些腐败现象是严重的,但党里的好干部也是有的,很不少的。这样搞了以后,大家对我们这个报道很满意。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纪委都说《光明日报》抓得好。按道理,光明日报主要面向知识分子,反腐败嘛,应该由其它报纸来承担,但光明日报主动来抓这个问题,因为知识分子队伍里对这个问题反映更大,我们就抓了一下。因此,搞热门话题报道,要考虑怎样能够做到平衡,包括中央和老百姓平衡,怎样对事情有个本的认识,不至于产生负作用,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再比如,我们搞了一个《救救教师》。四川有个地方7个月没有发给教师工资了,我们拿到这个稿子在头版头条发表,接着,又发了国家教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大家就平衡了,觉得报纸并不是给政府出难题。此外,抓热门话题报道,在发表的时机、形式、版面上的位置等方面,也都要讲究。
我们有些记者比较热心暴露性热门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给我们总编辑造成一些麻烦。我觉得,搞这些热门话题,还是要更多的从大局着眼,在大局下权衡,在大局下把握。我们当记者的,往往从大局方面考虑的不太多,认为某个问题老百姓意见很大,很气愤,不捅一下对不起大家。但是你要从宏观、从大局来考虑问题,搞热门报道一定要把握大局,一定要在大局下选题。离开了大局,从某一个局部看问题,往往会捅漏子。报纸在这些问题上捅了漏子,你是很难翻过身来的,给整个报纸带来很多被动。报纸也有个自我保护的问题,我既要根据具体情况揭露这些问题,同时又要注意自己保持一个很平稳的状态,或不至于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批评。或者不至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不良 反映。因此,有些稿子上来,许多棱角要抹一抹,许多偏激的话要弄掉,或者我们头里还加个帽子。比如说“近年来,某某方面以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这样上上下下都能接受,中央和老百姓能接受。
我们有些记者往往缺乏从大局看问题,因为他的地位、角度不一样,如果是把问题弄得不是原告便是被告的位置上,这样问题越弄越复杂。记者打官司难有几个打赢的,因为记者、公安、司法部门了解问题不一样,他是从道理上来了解、来把握,从大的枝干方面来把握,而且容易感情用事。许多事情经法院考察,我们又在许多方面不符合法律政策,事实又不准确。反映事实基本符合事实。从新闻方面能站住脚,不追究责任;但从法律方面看是不行的。不是绝对符合事实不行,那还是诬告。所以,新闻不要卷到具体案子里去,那是公检法的事情或政府的事情。新闻卷到具体案子恐怕没有好结果,如果官司打赢了,还好交待,如果输了,使报纸形象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热门话题报道还是得从大局着眼,千万不可感情用事。(这是徐光春在山西日报编辑部的一次讲话,根据录音整理,并作部分删改,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