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教育是解决特殊儿童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一种安置措施和策略,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而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困惑,严重制约着融合教育乃至特殊教育质量,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融合教育 专业诉求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46-03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内涵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涵盖终身学习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目标在于构建全民教育和全纳社会,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的转变,使教育变得更具弹性、合作性与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据统计,到2017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07所,其中盲校29所、聋校415所、培智学校488所,还有其他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1175所。残疾学生的受教育人数已接近58万人,其中超过30万的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近21万的孩子在特教学校,还有超过6.5万的孩子在接受送教上门服务。
特殊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三种主要安置形式。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赖于这三种方式的整体提升。特教学校是三类安置中的质量高地,发挥骨干作用;送教上门提高了包括重度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入学率,发挥着补充作用;作为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阵地随班就读则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当下,普校随班就读中的“随班就座” “随班混读”现象成为特殊教育推动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最大困惑。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其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至关融合教育质量。
一、融合教育的专业诉求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既不同于单纯的特教教师,也不同于普教教师,而是兼具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的双重功能,是对教师专业化的重新定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保障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双方的最大受教育权,即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降低普通学生的教育质量,又必须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在同一教育环境中真正兼顾普、特学生的双方受教育权益,融合教育教师就必须同时具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及其他能力素养等方面能够适应融合教育的需要以及未来融合教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融合教育教师具体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源中心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室教师、辅读班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支持团队等。其专业能力要具备以下要求:
(一)专业素养
1、责任和义务
(1)普通中小学应把特殊儿童纳入教育整体计划,从保障教育权利的角度为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适应融合教育的专业需求。
(2)教师在兼顾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全面地对障碍学生进行教育诊断,教育计划合乎学生现状及最能发掘学生潜力,科学制定适合班级特殊儿童学习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广泛依托学校、家长及其他社会因素的支持,最大可能地为特殊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让特殊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合适的教育环境。
2、悦纳与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教师就是要让这些幼小的身上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全面地认知和了解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悦纳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并主动去反思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专业上去思考,去发现,去改进,去完善,在自我追求中获得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要对融合教育充满信心,排除干扰,不断地在欣赏迟开的花朵过程中获取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1)尊重悦纳学生
作为教师,尊重与接纳每一位儿童是开展融合教育的前提。排斥和歧视是基于对教育的无知和对学生的不了解。从我国的教师师资队伍现状来看,由于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及职后的培训状况,导致了部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的认识偏差,排斥特殊儿童,甚至嘲讽残障儿童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树立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全面教育观,尊重特殊孩子的人格,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主动接纳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根本前提。
(2)更新教育观念
融合教育是一种为所有学生提供教育公平的全新教育观念。融合教育继承了回归主流教育思想,需要最大限度地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下平等接受教育,主张特殊儿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教育问题,兼顾所有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支持,树立平等接纳、承认差异、合作互助的教育观,已成为顺应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专业能力
1、基本教学能力。即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基本能力。
(1)课程调整能力
在融合教育教学中,面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于一体的班级,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使用什么的教材等,一些棘手的问题摆在学科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面前。融合教育学校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需要对教材及教学计划要进行适时调整、改进和研发,满足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学习需求。因此,融合教育对教师的工作强度、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2)资源整合能力
融合教育教师要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缓解教育资源的不足,以产生教育的新功能和新效益,并能够突破学校资源的有限性,把丰富的基础教育与有限的特殊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教育资源效益最优化,让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所有儿童服务。
(3)特殊教育能力
特殊教育能力是指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孩子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通过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及个别化教学等方式,积极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需要和服务,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让迟开的花朵也能吐蕊含放。
(三)其他能力
1、沟通合作能力
融合教育联系着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教师在开展工作时,需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与他校教师、他学科教师携手联动,齐抓共管。同时,校外及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需要基本的沟通合作能力。
2、班级建设能力
融合教育的主阵地在普校,融合教育班级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生、共存、共享、共赏、共助、共进的和谐班级,教师应为特殊学生创设无障碍生活、学习、活动的环境。融合教育环境需要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物理环境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调整,如座位的调整、板书的调整、教具的呈现、个别化教学内容的调整等;社会环境包括班级气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
3、自我调整能力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或工作认同低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融合教育教师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重,专业化要求高,要自觉增强抗压能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正确认识职业,积极乐观地从职业中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
二、融合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融合教育的状态反映出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融合教育面临的实际困境也是特殊教育的突出矛盾,教师专业化问题是目前制约着融合教育质量的最大瓶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建设能力保障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人数少、工作量大、信息源窄、士气低沉;资源中心缺编制、缺支持、缺配合;资源教室数量较少、功能不全、设备摆设、作用乏力;巡回指导教师专业知识薄弱、教研机构兼职甚至没有;辅读班教师特教技能低、存在歧视、心理压力大、成就感缺失;随班就读教师态度、知识、技能普遍较差,动力不足;支持团队基本无专业的康复理疗、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医生等问题。加之,近些年来尽管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与力度较高,但受制于传统文化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过分强调竞争、考试、升学率,在如此大环境下,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被忽视,进而限制了随班就读教师对融合教育支持的主动获取。
在环境支持保障方面:由于学校对教师需求缺乏理解和关怀,存在功利性的教师发展观;对教师的合作互助不能提供相关的文化氛围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领导乏力;为教师发展提供的资源性支持不到位,如时间、智力、经费等资源;对教师成长平台的搭建力度不够,且缺乏计划性指导;对教师研修的授权不够,行政化干预过多, 成长途径单一,挫伤教师成长的士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内驱力。
三、融合教育专业培养途径
(一)让学校为教师成长奠基
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学校行政要凝聚共识,引领思想,让融合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入脑入心,为教师主动参与融合教育奠定思想基础。通过不断总结、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制度,从教师管理与考核、学生管理、教学考核考评、招生、学籍、评估等涉及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形成学校制度体系。通过开展国培、市培、县培、校培四级教师专业培训,组织融合教育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中都能从多方面关注和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从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思、思中创,不断修炼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二)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成长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校本研修是最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基于学校又立足于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夯实常规教研活动
校本研修要以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为抓手,以“听、备、说、上、评、思、赛”为重点,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其中,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备课凝聚智慧,说课展示个性,上课磨练提升,评课查漏补缺,反思总结经验,赛课各显神通。同时,要避免教研活动的单一化,通过教研献课、随堂听课并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共存,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互比,一课同上、同课异构相酌,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相长等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杆和榜样。充分发挥骨干带领、影子教师、种子教师、名师工作室等作用,为骨干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教学思想,辐射和引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3、建立学术沙龙共同体
通过年级组、教研组、教师结对等开展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在融合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得到拓展和提升。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能有效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也为教师获得专业进步、共促发展提供了学习机会。
(三)让科研成为教师成长阶梯
科研课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凸显学校教育成果的一面旗帜,科研带头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教育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反思、提炼、总结,找到规律性和成果性的研究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和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不断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现代教育观的融合教育呼唤特殊教育教师要向集康复、教学、指导、研究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转型发展,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开展融合教育专题讲座
开展融合教育的专家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辅导,引导教师学习融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融合教育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实现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对提高教师的科研主动性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促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把课堂作为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养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时时捕捉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查找问题与不足,找到教学改进的切入口。通过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融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课题牵动落实教育科研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育科研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快速发展,必须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选择个人优势的课题,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潜心务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学习中了解前沿信息,在实践中探索科研方法,在反思中寻找教学规律,在总结中形成教育成果。
4、撰写教学经验论文
融合教育研究是个全新的探索领域,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是属于创造性活动。为了使教师在融合教育实践不断反思和卓有建树,为开展融合教育提供经验和参考,要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经验论文,在经验总结中不断获取新知,锤炼提升。
(四)让专家团队为教师成长引航
专家团队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器。学校针对性地邀请融合教育方向的专家、学者或业内人士开展融合教育多形式指导,为教师解决在开展融合教育中的康复、评估、个案制定、行为矫正、心理辅导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专家工作室、教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五)让普特融合成为教师成长土壤
开展普特融合是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肥沃土壤。普通教育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普校优质的教育教学方式,而特殊教育则为普通教育注入了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方法,让普通教育带动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助推普通教育的前行,从而实现以普带特,以特促普的双赢目标。通过普特学校在活动、教学等方面的融合教育开展,让教师从教育理念、管理方法、专业素养、课程安排、环境文化、教学策略等多方面专业能力获得全面进步。
融合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残疾人家庭福祉,事关残疾人美好生活奠基,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融合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7-49.
[3]王雁,肖非,等.中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9.
[4]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
[5]朱楠,王雁.“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6): 39—44.
[6]王和平,肖洪莉.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培训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7,(6):33,36.
[7]张伟坤,张嘉妮.近十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概况及改革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111-115.
[8]王振洲.我国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绥化学院学报,2013, 33(7):20-23, 34.
[9]池国珠.教师评价与教育质量们].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10]郑俏华.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D].中国特殊教育,2005 [11]中国教育报《力求专业规范,建设优质队伍》2017、 3、22
论文作者:肖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教师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 专业论文; 学校论文; 儿童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