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字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法论文,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灯不点不亮,事不比不明。”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换字比较法,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不妨一试。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有这样一句:“小扣柴扉久不开。”有的版本却写作“十扣柴扉九不开”。究竟哪一种好?还是让我们通过比较来鉴别吧!《小学语文》教材是选前一种,我想很有道理:“扣”通“叩”,“小扣”的“小”字,表示来访者彬彬有礼,他体验主人避嚣的心情,所以才轻轻扣门;“久不开”的“久”字,说明主人高蹈避世,不慕容华,嫌弃交往,门虽设而常关,“小”和“久”字,微妙地显示了诗人的意境。如果用“十扣”则说明来访者性情颇急躁,从频频敲门这不大文明的行为来看,简直不像园主人的朋友,“九不开”则说明主人经常不在家,老在外边跑,这不是大煞风景了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最后一句是“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的“疑”字用得好。请看,诗人为什么不说“真”而说“疑”呢?这不仅是因为“推想之辞”,其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一个“疑”字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在真真假假的感觉中,留下的是鲜明的形象。至于诗人不说“像”,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所以苏东坡赞道:“天谴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嫡仙诗。”看来,用“真”字太实了,用“像”字又太露了。太露太实就成了画蛇添足。只有“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令人寻味……
苏东坡不仅评论他人的诗,他自己写《赤壁怀古》的时侯,也用换字比较法,其中“浪淘沙”的“淘”字颇见工夫,开始用“冲”,以后又用“洗”“刷”“荡”等字,都觉不妥,最后换上个“淘”字,才感满意,因为它最能表现“在岁月的流失中逐渐消逝”的意境。
王安石的《梅花》诗中最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个“暗”字用得很好,如换作“清”香或“浓”香,都太浮、太俗。只有“暗”香,才传神地写出了梅花的韵美。
陆游的爱国诗有“遗民泪尽胡尘里”一句,其中“尽”字用得妙绝,它形象地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眼巴巴地盼望“王师”到来,却连影子都没有,见到的是胡人铁骑践踏起来的尘土飞扬,六十多年来想哭也没有眼泪了。此情此景如果换上“滴”字或“流”字能行吗?不,只有“尽”字才精练形象地表现出沦陷区人民创伤是那么深,失望又是那么重——这才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时真正的“感”——一个不眠之夜与沦陷区人民心心相印的“泪尽”与热盼。
用换字比较法,还可以借诗情进行古为今用的教育。如选编在小学课文中的《己亥杂诗》第125首,最后一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时的情况是:龚自珍处在“万马齐喑”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里,渴望改革……在一天赛神会上,他看到了风神雨神的塑像,就借此祈求老天爷降下各种人材,以挽救没落的社会,所以用一个“降”字。而今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讲究科学文明,需要我们学校培养大批时代新人,所以就得把“降”字,换成一个“育”字,诗歌为现实服务的意义就表现出来了;或换上一个“选”字,把我们党重视在青年中选拔和培养各种优秀人材的战略方针阐明了。
比较,是读诗的好方法,也是教诗的好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好地领会诗的内蕴,体味诗人选词用字的苦心。特别是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的古诗句中的用词,教者可在教学的举隅中,通过比较法,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学习诗人运用语言的本领,在朦胧中把“心灵之灯”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