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生区域学术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为例_学业水平测试论文

构建区域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市论文,为例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学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州市199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3年秋季,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2004年秋季,广州市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随着基础教育普及率的全面提升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如何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状况,成为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区域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

1.第一阶段:构建学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2000-2003年)

广州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乃至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拉大了,而且自2000年开始,广州市取消了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学生仅在初三毕业时才参加一次全市统一的学业考试,平时学业质量把关完全放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实际上无从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学业差距状况,也无法对不同年度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加上高中毕业考试命题和实施权下放到省一级学校,也使得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掌握全市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以上问题,广州市教育局着手考虑构建全市统一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图1 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经过三年的酝酿,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基本成形(见图1),市教育局2003年6月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通知》(穗教基教[2003]13号),2004年1月颁布《广州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穗教基教[2004]1号),从2003学年开始对全市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试行全面的管理。

上述三类评价各有其主要功能和适用范围,不是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取代其他的评价,而是将三种具有不同功能的评价科学地有机整合,构成完整的、有效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2.第二阶段: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2004-2008年)

(1)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为新课程实验保驾护航

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从开始试行之初,就承担了为新课程实验保驾护航的重任。为及时发现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我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遵循“水平测试、抽样参加、学生免费、成绩不排队”几个操作原则,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学业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2004年和2005年,全市分别在10个年级12个学科(包括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领域的科目)组织了共68场水平性的质量抽测(其中纸笔测试51场,表现性的非纸笔测试17场)。每次各科抽查全市约15%的学生。测试后一个月内形成质量报告,在全市进行质量分析。这是完全以调研为目的的测试,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利用测试,对新课程教学进行导向和反拨。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我们还将模块学分认定纳入学业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市教研室发文《关于目前我市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若干意见》,对模块学分认定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连续两年,采用抽样检查的形式(每学年抽检约10%的学校),对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管理。从2005学年开始试行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广州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2)系统总结质量管理试行经验,完善操作

2007年,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已试运行三年,对新课程实验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同时也发现,由于这种管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因此,既容易出现测试结果区分功能与选拔功能的误用与滥用,也容易对学校、教师与学生造成过大压力,[1]使管理工作产生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偏差,例如命题偏离课标要求、难度偏高,过程性评价比较薄弱,尤其是出现管理滥化的倾向,个别区域把抽测扩展为统测。这些偏向扭曲了加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的初衷,客观上助长了教学中的应试倾向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为此,2007年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的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系统总结学业质量管理试行三年的成败得失。2008年,在原来我市“四个三”(三种评价功能,三级质量管理,三种考查方式,三种抽测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完善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操作框架设想,如图2。

图2 广州市中小学生质量管理体系的操作框架

按照图2的操作框架设想,全市的质量管理包括工作监查和学业抽测两部分。学校内部模块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定等评价制度改革,采用抽样调研检查的方式进行管理,由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承担,监查报告以质性分析为主。学生的学业抽测,由市统筹,频率大幅降低,学生只能抽样参加。在操作上还规定了“测前要有评价标准,抽测要有归因调查问卷,测后要有质量分析,成绩不得排队”的“三有一不”操作原则。新的操作框架还具体提出了构建广州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常模、编辑出版《质量年鉴》、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项目研究等构想。

3.第三阶段:管理体系的拓展与深化(2008年-至今)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从2008年上半年起,我们按照新的操作模式,进行了试点运行。

(1)按完善后的操作模式试点运行质量抽测

2008年,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小学五年级英语为试点进行了学业质量测试。这次测试完全按照新模式的要求操作:1月,编制和公布《广州市小学英语质量评价标准》;6月,在全市五年级学生中抽样70%(共计86289人)进行纸笔测试(含听力),在其中抽样3646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9月,编纂了近10万字的《质量分析报告》,反馈到全市1000多所小学的全体英语教师。这次学业质量测试反映出全市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尤其是结合测试同步进行的调查问卷,从课程、学生、教师、家庭四个角度设计了25个问题,从15个侧面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学业成就进行了归因分析,得出了许多对教学很有价值的启示。[2]2009年,我们继续以小学英语为试点,抽样一个区(番禺区)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业质量测试。这次测试在华南师大人才测评与考试所协助下,采用了“考试成绩等值转换”技术,进行了质量常模构建的尝试。小学英语的学业质量管理试验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示范参考和经验教训,也为大范围地开展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出版中考年报,强化学业质量管理对教学的反拨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等大型社会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反拨功能,同时,也作为规划编纂的《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自2006学年开始,编写《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3],免费发放给全市初中学校和教师,为学校、教师、学生改进教与学提供指导。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年报特别隐去或淡化了可能引起区和学校进行成绩排队的成绩数据,并且增加了“后半样平均分”、“后1/3学生成绩”等数据,引导初中教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关注全体学生学业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3)细化课程标准,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为了让学业质量管理有科学、明确的标准,并以此引导教学,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初中地理、思想品德和小学英语、语文等学科开展了国家课程标准细化和建立评价标准的研究与试验。在此基础上,市教研室主持并组织全市12个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约400人共同参与,历经一年的研制,于2009年10月正式出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一批12个学科)。[4]

《评价标准》力求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的终结性目标,转化为学科不同年级和单元的过程性目标;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和评价中的可操作目标。包括了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或评价要点、水平达标要求等)、评价方式、评价示例等内容。核心部分是评价标准,它按照学习过程逐个学习内容编写,并且尽可能采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述。评价示例则是以实例的方式,对标准的要求作更具体的说明或限定。《评价标准》既是学业质量测试命题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2009年11月市教研室颁发《试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工作意见》(穗研字[2009]14号),将《评价标准》免费发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人手一册,正式启动《评价标准》的试行工作,并于2010年6月按照《评价标准》对区域和学校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学业评价方式及内容进行了一次抽检和评价。

二、对区域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展望

1.实施区域学业质量管理是促进教育质量可持续提高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与全国一样,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广州市的基础教育发展仍不平衡,无论是为了保证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还是为了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学业质量常模,解决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减轻学业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需要对中小学进行有效的区域教学质量管理。

2.区域学业质量管理的功能不能异化

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学业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水平性考试的性质。区域学业质量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2)保障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3)提升区域教研部门与学校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指导管理能力;(4)促进教师改善教学和学生学业进步。

然而,学业质量管理的数据反馈使用是一把双刃剑,误用和滥用管理结果的甄别功能,会给学校、教师与学生造成过大压力。目前,利用学业质量管理数据进行学生排名、与教师工作绩效挂钩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学业质量管理的负面作用,防止学业质量管理功能被异化,成为开展学业质量管理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

3.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必须基于课程标准

从实践中可以发现,在我市和国内不少地区开展的学生学业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偏向。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业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标准没有建立起来,因而导致教师不明确应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于是普遍采用加大难度、实行大包围复习、要求学生反复进行题海训练等方式应对学业质量管理,因而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并且令学业质量管理的功能被扭曲。

据此,在国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尚未建立之前,各地应该积极研制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学业质量标准,以此作为规范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降低地区学业质量管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学业质量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4.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性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是一项高度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管理学、计算机软件编制等方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当前,广州市教研队伍尚不足以独立承担起学业质量管理的所有专业工作。借助高等院校的专业科研力量,提高学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此,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所合作,成立研发项目组,共同研发“广州市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管理系统”,以科学地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管理,目前这项工作也正在积极探索推进中。[5]

标签:;  ;  ;  

构建中小学生区域学术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为例_学业水平测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