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致50例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论文_张甜甜

德州市市立医院药剂科 山东德州 253012

摘要:目的:分析丙戊酸致50例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使用丙戊酸钠和预防降低ADR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7月期间于我院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后出现50例ADR,记录其一般资料、用药资料、ADR用药情况、ADR出现时间、患者血药浓度情况、ADR转归情况等,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50例患者中年龄≦10岁共38例,占比76(38/50);≧10岁共12例,占比24(12/50)。ADR多发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体质量、毛发等ADR类型则偏少。ADR发生于服药1周~6个月出现的ADR共34例,占比68.00(34/50)。发生于服药1周内和6个月后出现的ADR共16例,占比32.00(16/50)。50例ADR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占比74.00(37/50);另有13例患者的血药浓度不在有效范围内,占比26.00(13/50)。50例 ADR中,除1例出现头发变白合并脱发不良反应患者的症状未得到显著缓解,1例出现脱发不良反应患者的症状仅部分缓解。其余4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10岁以下患儿是丙戊酸致ADR的主要危险人群,且ADR多发生于服药1周~6个月内。建议加强对丙戊酸的合理用药管制。

关键词:丙戊酸;不良反应;癫痫

丙戊酸钠是临床治疗原发性大发作和失神小发作的一线药物,主要成分为丙戊酸钠[1]。随着丙戊酸钠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虽然丙戊酸钠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2]。本文研究了50例丙戊酸致不良反应(ADR)情况,分析探讨ADR的临川特点、危险因素等,为临床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6年7月期间于我院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后出现50例ADR,记录其一般资料、用药资料、ADR用药情况、ADR出现时间、患者血药浓度情况、ADR转归情况等,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纳入标准:①未合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②无既往重大疾病史;③有明确的,规律的丙戊酸钠服用史;④明确为癫痫患者;⑤未合并肝功能减退等严重脏器损伤;

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差,丙戊酸钠服用不规律;②资料不完整;③合并并发症过多。

1.2分析方法

查询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资料、ADR用药情况、ADR出现时间、患者血药浓度情况以及ADR转归情况等;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仪检测;ADR诊断标准、ADR关联性、ADR严重程度分级均评价参考中国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判断标准[3]。

2 结果

2.1药品的一般资料

丙戊酸钠(生产厂家: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474;规格:200mg/片)。卡马西平(生产厂家: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574;规格:200mg/片)。拉莫三嗪(生产厂家: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6;规格:25mg/片)。托吡酯(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7;规格:100mg/片)。

2.2患者的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31例为男性,占比62.00(31/50)。19例为女性,占比38.00(19/50);患者年龄1~64岁,平均年龄(34.36±12.89)岁;5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10岁以下患儿,占比54.00(27/50)。有12例患者为年龄10~43岁,占比24.00(12/50)。有11例患者为年龄43~64岁,占比22.00(11/50)。显示0~10岁患儿为丙戊酸致ADR的主要危险人群。

2.3 ADR的用药情况

50例患者中单用丙戊酸41例,占比82.00(41/50)。联合用药9例,占比18(9/50)。其中3例联合卡马西平,5例联合拉莫三嗪,1例联合托吡酯。但由于联合治疗效果不佳,其中8例患者逐渐减少联合用药剂量,加大丙戊酸用药剂量。并在叠加用药过程中出现明显ADR。给药剂量情况见表1。此外,50例患者中年龄≦10岁共38例,占比76(38/50);≧10岁共12例,占比24(12/50)。

3讨论

3.1 ADR类型及其分生机制本研究显示,ADR多发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体质量、毛发等ADR类型则偏少。分析其原因与该ADR类型发生机制有关。消化系统ADR的发生机制为丙戊酸钠引起5-羟色胺(5-HT)激增,5-HT刺激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导致消化道症状[4]。且丙戊酸钠最先与机体消化道接触,其刺激相较于其他系统更为强烈[5]。神经系统ADR的发生机制为丙戊酸钠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生物活性,从而抑制皮质层、锥体外系及小脑的环磷酸腺苷合成。其次,丙戊酸钠影响肉碱的循环,导致神经系统能量代谢不足。最后引起共济失调、表情淡漠[6]。

本研究中,50例 ADR患者,除1例出现头发变白合并脱发不良反应患者的症状未得到显著缓解,1例出现脱发不良反应患者的症状仅部分缓解。其余4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显示绝大多数ADR接受对应治疗后即可恢复。

参考文献:

[1]康慧聪,胡琦,刘晓艳,等.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7):1174-1178.

[2]章晓富,陈瑛,高慧丽,等.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50-52.

[3]安娜.拉莫三嗪联合小剂量丙戊酸治疗新诊断癫痫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2123-2125.

[4]张子彦,王志英,王国平,等.丙戊酸、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3):7854-7856.

论文作者:张甜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3

标签:;  ;  ;  ;  ;  ;  ;  ;  

丙戊酸致50例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论文_张甜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