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诚信伦理思想解读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启示论文,诚信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一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兼顾道德进步,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他很早就关注诚信伦理问题,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从道德修养、企业伦理、政府信用和制度文明等四个层面深刻阐述其诚信伦理思想。学习邓小平关于诚信伦理的重要论述,对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邓小平的诚信伦理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诚信伦理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国古代思想家经常把“诚”与“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之:“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诚”即真实无伪,实而不虚。“诚”是作为人的基本品格,也是一个很高的道德境界,离开了“诚”,其他品格则无所依附。“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其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
邓小平继承了上述理论的精华,强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说到:“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不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
邓小平还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诚信伦理理想。诚信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道德品质的伪劣,也关系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者相互制约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二、企业要守信用
邓小平多次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以人的发展,社会的整体进步为最高价值目标,对现实的经济秩序,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价值论证;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权利义务、行为伦理等也作了深刻论述,他认为守信用、重信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注重社会效益是作为诚信的重要内涵。
诚信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时一定要恪守诚信。邓小平重视信誉,“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信誉好坏,是它的公众舆论及公众关系状况的折射和反映,又反过来作用和影响企业和单位的社会舆论和公众关系。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能够大大节省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和经济的活力,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企业中由于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致于在经济领域出现恶意逃债、偷税漏税、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大行其道的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整个社会信用环境。邓小平对这些践踏信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指出要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他还严肃指出,社会主义企业、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必须恪守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他还特别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三、政府要取信于民,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邓小平认为“取信于民”是政府信用的关键所在。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由于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人民权力的托付者、行使者,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其应该始终言行一致,恪守承诺。他指出:政府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要想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就要通过“真正干出几个实绩,来取信于民”。政府有无信用关系到国家正常发展秩序的确立,安定团结局面的维护,对存在的问题,“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
政府要取信于民,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十分重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上我们由于政策的反复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致使群众不相信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三强调政府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丁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邓小平的论述可谓入木三分。的确,如果政策经常发生变化,人们对未来就没有把握,政策变化频率越快,揣测成本越高,个人和企业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失信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对此,邓小平认识深刻,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制度文明”的概念,但他关于制度建设的目的、途径、重要性及对社会诚信的保障等方面的论述,都表示出他丰富的制度文明思想。他指出,社会诚信问题的最终解决,仅仅靠道德教育、道德示范远远不够,“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思想道德和精神因素固然不可忽视,但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却不能仅仅立足于人们高尚的道德精神基础之上。在邓小平看来,制度问题比思想作风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由于道德是一种自律,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起作用的,道德约束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不讲信用、不择手段牟取暴利、贪污腐化的人来说是无力的。邓小平主张,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法制问题提出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地存在诚信缺失,原因就应当从制度安排是否存在着缺陷方面去寻找。因为,社会的任何制度性结构和权威性导向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观念和行为。诚信与否更重要还在于制度安排如何。
五、深刻启示与现实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需要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来加以维护。邓小平的诚信伦理思想对当今的现代化事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信用。
诚信是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确定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求公民道德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都强调了诚信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的诚信教育,大力宣传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人际交往的准则,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没有诚信都难以在社会上安身立足,最终都会遭人唾弃。这就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确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价值观念,自觉履行诚信道德责任。
第二,通过恪守经济伦理提升企业诚信
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建设是一项社会基础性工作,因为经济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诚信状况对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遵照邓小平关于质量、信誉、社会效益的论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使信誉成为促进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无形资产,努力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实施名牌战略,促使民营企业形成名牌规模群;引导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其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加强对企业家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促使他们把光彩事业同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同爱心回报社会的具体行动相结合,抚贫助弱,先富帮后富,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通过建设政治文明打造信用政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民主政治,这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打造“信用政府”“取信于民”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做到:一是政府官员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白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将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策民主、依法行政、杜绝腐败、取信于民,一切按照经济规律和道德标准办事。二是规范政府行为,逐步提高政府信用度和公信力:政府的政策、法规、程序、收费、处罚要科学、规范、透明、公正、公开;政府要建立、遵循诚实信用、依赖保护的准则,切实保障公民权益,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三是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杜绝“政策多变”。因为政府的政策、条例是观察政府信用状况的一个窗口。“政策多变”实际上是政策风险或政府失信的代名词。当人们不能确定未来市场和社会将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滋长一种短期博弈心理,想方设法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随机应变,捞一把就走,而没有耐心去建立个人的长期声誉,从而影响社会诚信。一个政府的信誉,要建立在政策的稳定性和执法的公正性上。
第四,通过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市场秩序
学习邓小平关于制度问题的论述,就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当前,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制度:一是现代产权制度。确立排他性产权,使交易者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趋于一致;明确产权关系,塑造主动关心和维护自身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二是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诚信者获得利益、失信者受到惩罚的游戏规则,使守信收益远大于失信成本;建立失信重罚制度、警示制度、黑名单制度、市场禁入与退出制度等,能有效地竭止失信现象的蔓延。三是严格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会审计制度、“一企一码制度”、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信用评级制度、个人资信档案制度等。同时,还要加快信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