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 锦州市 12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量跃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金融发展却相对滞后,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范围相对有限,主要融资渠道表现为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由于宏观经济的转型、经济的“三期叠加”大大限制了银行业务规模扩张的速度与空间,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在部分行业、部分区域的逐步暴露。近年来,银行业务增速的明显放缓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趋势,也反映出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向银行的传导,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及占比的双增。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内部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不良贷款控制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首先它具有一般企业的特性――对利润的追逐和对亏损的承担;其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金融资产。以盈利为目的,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在所经营的特殊商品――金融资产的过程中获得增值。由于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提供,企业负债经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激烈波动,使得商业银行成为最后的支付者,表现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为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埋下了隐患。要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就必须明确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从源头进行治理。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理论上指偿还出现困难,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的贷款。也有认为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超过合同预定期限却未能偿还本息,银行将蒙受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损失或者说成本。现代商业银行不仅发放贷款还进行股票债券投资、信托代理业务以及各种直接投资等多项资产业务,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之一。
(一)贷款质量五级分类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依据风险程度的高低,将我国银行贷款依次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及损失类贷款,其中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归为不良贷。
五级分类贷款定义表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时期向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高速发展期的部分投资项目将在这一时期开始产能,产能过剩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阴影,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良贷款的规模迅速扩大,银行由于资金问题而陷入发展困境。中国银监会发布数据,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3080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总负债1211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201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为7669亿元人民币,不良率为1.16%,较2013年末增加了36.07%。以下是2013年四个季度和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的趋势图。
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2013年到2014年三季度末,我国商行不良贷款不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呈上扬势头,反映出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大幅上升,或可说业务发展是以风险代价为成本。
全国商业银行如此,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也不例外。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末,云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02.94亿元,较年初增加58.58亿元;不良贷款率1.1%,较年初回升0.32个百分点,且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双升”态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包括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及法律因素等,这里从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探讨。
1.宏观层面。第一:经济发展周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和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处于紧缩时期,经济增速缓慢甚至负增长,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盈利水平下降,无法近期偿还债务,银行逾期贷款增多,不良贷款率上升,当经济发展处于扩张时期,经济增速加快,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偿债能力增强,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从历史数据看,我国不良贷款增长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990年的10%上升到1993年的20%左右,其中包括商业银行承担的不良企业债券的损失。三是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这一阶段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从经验上分析,与国家实施不良贷款剥离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暴露力度有一定关系,但也有一定的经济波动因素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外部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如国有企业破产、行政干预等)影响程度的逐渐下降,宏观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第二:经济政策。商业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调整期,产能过剩、经济转型等都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与信贷风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行长任职的行政周期
每一任行长在其任职期间采取的处置不良贷款的具体方式都不尽相同,这决定了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再加上不良贷款处置政策的时滞期,反映了行长任职的小循环周期与新增不良贷款的关系。考察银行行长任期内业绩的标准应当是新增不良贷款的高低而不是不良贷款的总量。
(五)合规风险
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以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因信贷业务违规受到处分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到521人,占比为27.7%,较2012年增加了333人,提高16.5%,其中86%集中在支行一级的分支机构。
(六)信用与法律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但硬不及软,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但还款意愿很差,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法律环境对银行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的,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案子不破不立等现象突出,最终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进一步恶化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论文作者:鞠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商业银行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 贷款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论文; 亿元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