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三个误区——访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误区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夏振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达国家美化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全球化简单地说成是人人可以从中得到好处,每个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赢家”。在我国,许多人也不加分析地相信这一说法,坐等这块“甜而脆”的馅饼掉下来。果然有这样美好的免费午餐吗?我们采访了省社科院原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教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以信息革命为技术基础,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无国界的垄断为组织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进程;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推动主体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它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要警惕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控制的一面。因此,夏振坤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们要认真研究,全面认识。当前,有三个思想误区值得警惕。
第一个误区:以为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全面增长,人人受益”。
夏教授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总量在迅速增长,但全球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并不等于人人受益。增长与受益是两个范畴,一个属于生产范畴,一个属于分配范畴。先从发达国家内部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国家经济总量巨大增长,特别是美国,经济曾持续117个月的连续增长,引起了世人瞩目。但是,发达国家的国内雇员阶层获益不多,中产阶层收入状况在走下坡路。原因很简单,各个大的跨国公司竞争愈演愈烈,必然以提高竞争力为借口,压缩、减少就业,增加股东收入,增加公司经济效益。20%富人的收入是20%的穷人收入的150倍,基尼系数0.4,已经超过了警戒线。发达国家国内要削减工资。国际GDP增加份额中,绝大部分流向发达国家。据统计,我省外资企业产品销售到美国,在利润分配上,我们得到1%,美国得到99%。这样不平等交换,我们付出了牺牲。全世界生活在贫困之中,每天只有一美元生活费的人有13亿。最富的七国,最穷的七国,人均收入差距是40倍。穷国富国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经济增长了,但是利益为富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大收益。结果显然并不是人人受益。
第二个误区: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夏教授指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就业增加,但都是要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知识层人才更容易就业。不懂计算机、外语、软件,怎么就业?很难。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就业增加,失业必然大于就业,重新就业小于重新失业。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决定的,它从三个方面抑制了就业增加。
1、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体力劳动者减少,与就业增长有内在矛盾。经济全球化,工厂更少了,重新失业、重新就业会成为一段时间的社会热点。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就会在全球化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工,一些企业、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些新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大量产生。失业、就业于是大量出现。但是,从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本身来看,它是与就业增长成反相关关系的。
2、股东价值的强化,也要冲击就业。股份经营的规则表明,就业增加了,福利增加了,企业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股票价格就会下降。企业过分迁就就业和福利,股东就会用脚投票,抛售股票。只要有可能,企业当然要裁员,这才能促使股票价格上扬。股东观念的强化,直接冲击就业。企业增效,就得尽力裁员,这是经济规律。
3、资本外逃风险的增加,会抑制就业。按照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资本的流动会成一种本能。当效益降低,就业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时,就会出现资本外逃。网络时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后,不可能人为地增加就业,否则,就会出现资本外逃,造成新的失业。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增加就业的看法是有片面性的。
第三个误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存在经济互补性,经济全球化,双方都是赢家。
交换的互补性,源于李嘉图的互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双方具有资源互补性时,交换双方各具优势的产品,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可以让双方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对双方有益。这个理论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相当流行,成为重商主义时代的重要理论旗帜。但是,在当代,国际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补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双赢的说法,一再被实际情况中一方赢一方输的结果证谬。特别是在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理论上存在着一种横向经济结构的分工,但实际上,往往更多的时候是纵向经济结构的分工。一些发达国家将落后生产设备,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利润率不丰厚或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生产领域转移到落后国家,而自己则利用技术优势,始终处于经济结构分工领域的优势地位。比如将传统的有氟制冷生产设备大量转移到落后国家,而他们自身已开发成熟无氟生产技术,大量生产。他们一方面向全球推行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限制生产有氟制冷设备,一方面将淘汰生产线转移到落后国家。于是,就出现了发达国家总是在生产赚钱的商品,而落后国家总是在生产不赚钱,又禁产限产的商品。又比如,在信息产业领域,一台电脑使用的资源材料的成本并不高,软件及技术成本很高。最赚钱的芯片,最通用又昂贵的软件系统,都是美国生产制造的,而其他的一些配件,什么鼠标、键盘等,这些不太赚钱的大家都可以生产。于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但赚大钱的还是美国人。我们以低廉价格卖出大量占用资源的产品,而他们售出耗费资源少、昂贵的产品,这种互补性,不知如何实现“双赢”?
交易互补不等于结构共优。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专业化陷阱”。这一原理旨在说明,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国与国之间交往过久,双方的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出现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角色定位,使一方产业结构无法升级,掉进了专业化陷阱。双方进行不等价交换,一方生产初级产品,钱给对方赚去了,而且始终处于这种状况,对方处在优势地位,自己处于被动的被挟制的地位。对方赚钱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研发能力越来越强;自己赚钱越来越少,研发能力弱,对对方依赖性更强,掉进陷阱不能自拔,处于一种依附地位。这种情况,可以说双方经济有互补性,但绝不是共优,更不是“双赢”。经济结构的附庸状况,抑制了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升级。
因此,我们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盲目迷信。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冷静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