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恐24小时》的“实时”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恐论文,实时论文,特性论文,小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第58届艾美奖上,美国电视连续剧《24》(中文译名为《反恐24小时》或《24小时》)一举拿下剧情类最佳剧情、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而成为全场最大赢家。早在2001年《24》推出第一季之后,它就被誉为最令人兴奋和最具有原创性的电视连续剧。从其首次亮相到现在,《24》已经播映了五季,据美国收视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统计数字显示,第五季第1集的收视人数达到了1700万人,同比2005年广受好评的第四季更有11%的增长。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其能够维持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24》虚拟了一个反恐机构CTU(Counter Terrorist Unit),并以其中的一个特工——杰克·鲍尔(下简称为杰克)为核心,讲述其力挽狂澜,解决恐怖威胁的故事。如《反恐24小时》的片名所示,其每一季包含24集,而每一集讲述在这一天中所发生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这样,24集便集合成完整的一天,正像杰克在第一季开篇时所说的那样:“这是我所经历的最糟糕的一天”。所以《24》也便被称为一部“实时”的电视连续剧。
法国电影评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谈到,“在贝拉·巴拉兹看来,电影(不如说成:分镜头—剪辑)是给时间带来了三个涵义,首先是放映时间(影片的延续时间),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影片故事的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观众本能地产生的印象的延续时间)”。① 以往我们印象中的“实时”,指的是放映时间和剧情展示时间的一致,长镜头是一个标准的实例,即在单一镜头内,时空没有分割,镜头的长度即为“剧情的展示时间”。2002年上映的一部俄罗斯数字电影《俄罗斯方舟》就做过用一个96分钟的长镜头贯穿全片的尝试,其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都是96分钟,从而构成了一种“实时”;类似的尝试还有希区柯克的《绳索》和麦克·菲吉斯用四台数码摄像机拍摄的《时码》。而作为一部故事线索错综复杂的电视剧,《24》并没有选择用长镜头来进行叙事,相反,其令人炫目的剪辑还为它赢得了2001年第53届艾美奖的最佳剪辑奖。那么《24》的“实时”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从一集《24》向我们展示的首尾时间来看,每集故事的剧情时间均为一小时,另外,从剧情的开始到结束,《24》的放映时间也的确历时了一个小时,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美国播映制度决定了其电视剧在每一集中都会插播四段广告,每段广告大约四分半左右,《24》巧妙地在广告插播后的屏幕时间显示中加上了这段广告耗时,从而使得观众认为广告的介入并没有打断剧情时间的延续。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24》是符合了传统意义上的“实时”,但如果仔细推敲其剧集的局部时间,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每一段落内部的剧情时间并没有严格地与放映时间对齐,那么《24》又是如何将这种局部的“非实时”变为整体的“实时”了呢?
一、段落的“实时”
《24》能够构成每一整集的“实时”取决于每一段落的“实时”,而每一段落又依靠时间显示作为剧情时间“实时”的标尺。
1.时间显示
与其他电视剧相比在表现形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24》在剧情发展中经常人为地在屏幕上显示出动态时间。归纳起来,全剧共有三种时间显示方式:1、黑屏时间;2、分屏时间;3、屏幕下方时间。如图所示:
“黑屏时间”一般出现在片头片尾和每集中间插播广告前的最后一个镜头之后;“分屏时间”出现在插播完广告后的第一个镜头中,这个镜头往往是由多个小画面组成的分屏画面,每一个小画面都代表着一条线索,其目的是对广告之前故事的主要线索的延续,也同时起到了简单的“前情提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实时”,《24》将放映广告的那部分时间从剧情时间中扣除掉了,以此保证剧情发展时间与影片放映时间的一致,并做到了观众观看时间上的连续性。如图1“10:35:16”是广告前的剧情时间,图2“10:39:46”是广告后的剧情时间,其四分半的时间差即是广告时间,时间的扣除使观众认为在广告播放的同时,剧情仍然在发展中,由此形成了“实时”的效果。这两种时间显示与画面是捆绑在一起的,即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镜头长度一般都在4秒左右,而动态时钟每一秒的跳动都会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的鼓点音效,《24》正是用这种方式人为地加强了观众的视听感受,深化了时间的概念。
另一种时间显示的方式是“屏幕下方时间”(图3)。“屏幕下方时间”的动态时钟略小于前两种时间显示方式中的时钟,它经常出现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一镜头里突然出现并独立持续4秒钟后隐去。“屏幕下方时间”的秒钟跳动并没有音效的伴随。
2.实时段落
时间显示在《24》中起到了为观众提示剧情时间和渲染紧张气氛以加强悬念效果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一点恰恰是人们所忽略掉的:它们将整集的《24》分成了若干个段落,并实现了“实时”。
一般一集《24》内会为观众呈现出四组“黑屏时间”和“分屏时间”,即将整集的《24》分割出五大段,每个段落大约在8—10分钟。如上文所述,这五大段落的剧情时间并没有因为广告的插入而分割,相反却保持了一种连续性,完成了大段落的“实时”。“屏幕下方时间”的出现又将每个大段落分成若干个小段落,经过实际验证发现,每两个“屏幕下方时间”的时间差与此段影片放映的时间长度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这段剧情时间符合放映时间,即是“实时”的。
二、段落内部的“非实时”
段落的“实时”组成了每一集的“实时”,然而笔者经过研究发现,《24》的每段段落内部的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并不是一一对齐的。在分析前,需要注明一点的是:在一个段落中,如果把其首尾“屏幕下方时间”作为剧情时间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个段落内部的剧情时间标尺便只能通过剧情中的细节去发现,这种细节多以人物对话中透露出的时间为主,如类似于“距离总统签署协议还有30分钟”,“大家注意,还有60秒”等都能够为我们呈现出此时的剧情时间。下面我们就《24》一集中的一个段落来进行分析:
这是发生在第五季第4集中的一个两分钟的段落。第五季讲述的是恐怖分子利用毒气要挟美国政府的恐怖事件,其中前三集交代了杰克被陷害成刺杀前总统帕尔玛的凶手,杰克要澄清事实查出真凶,他根据线索来到机场,遇到恐怖分子在那里劫持了60多名人质,并以网上直播的方式枪决人质,以此来要挟总统洛根放弃与俄总统签署反恐武器合约。杰克作为内应,协助CTU拟定了解救人质的计划。恐怖分子却通过内线发现并抓获了杰克。第4集中,CUT救援小组打算对一堵墙实施爆破后冲入大厅,恐怖分子逼迫杰克致电CTU,令救援小组改为引爆他们早已设下埋伏的另一堵墙,从而实现对救援小组的一举歼灭。杰克在通话中巧妙地暗藏暗语,但CTU指挥部并没有发现,依旧准备按照杰克在电话里的建议实行爆破。就在临爆破前的一刻,CTU督战官员里恩发现了杰克的暗语并中止了反恐小组的错误行动,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本文就其中救援小组组长柯提斯按下炸弹的60秒倒计时器后的一段时间进行分析。在这个段落里,“屏幕下方时间”的首尾时间分别是:“10:40:34”和“10:42:27”,即此段落的剧情时间为113秒。整个事件分为三个阶段:1.正邪双方各自在爆破前的准备和僵持的状态;2.CTU新来的主管里恩发现了杰克被劫持时所说的暗语,要求取消行动,行动在开始前最后一秒的时候被中止;3.行动解除后的状态,CTU重新部署。在此段落,爆破计时器液晶屏上的时间细节为我们分析剧情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也由此对实际放映时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24》第五季第4集:爆炸行动113秒段落时间对照表
在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段落的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是完全相符合的,其时间总量均为113秒,但是对于三个不同阶段来说,其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就不再一一对位了,而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差,但这种偏差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态势。根据影片的内容所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把本段分为令人情绪紧张的表现段落和令人情绪缓和的叙述段落这两种类型。
1.表现段落
作为反恐题材的电视剧,《24》中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枪战、格斗、追逐等动作场面,由于这些场面经常展示的是千钧一发的那一刻,所以会格外紧张刺激,加之动作设计得精彩夺目,所以它也成为了《24》最吸引人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为了增强悬念、烘托气氛,动作往往会被夸大,演员表演会更积极,从而形成一种表现和渲染的状态,这样的段落即表现段落。表格中的第一阶段的爆破前双方僵持便属于动作表现段落。为了达到对于动作的充分表现,这部分的剧情时间常常会被拉长,即用更多的放映时间来表现短暂的剧情时间。
在第一阶段——爆前准备中,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的差距最为明显:启动倒计时器(图4)到第一阶段结束后倒计时器剩余48秒钟的特写(图5),我们可以推算出计时器已经走过了12秒钟,即剧情时间逝去了12秒,而放映时间在这里却有29秒之久。
图4 和杰克通话中柯提斯启动倒计时器
图5 倒计时器显示还剩48秒
(分屏右下角显示60秒)
相对于剧情时间,实际放映时间是它的两倍多,而观众却没有察觉,这是为什么呢?如表2所示,这29秒中,影片共运用了11个镜头。
正如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把眼睛从影片中不断更迭的画面上移开——不仅是因为我们否则会迷失故事的脉络,不知道下文将是什么,而且也因为这种连绵不断的画面流含着某种吸引力,某种诱素(感应)迫使我们的注意、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视线不放过画面流中的任何东西。”② 强大的信息量使得这29秒钟显得十分饱满,创作者根本就不会留给观众去注意剧情时间的机会。从这11个镜头的内容来看,《24》分别交代了:(1)现场四个主要人物(杰克、柯提斯、恐怖分子头目柏奇、人质德瑞克)在爆炸前或担忧、或果断、或兴奋、或紧张的表情;(2)正邪两方的群像;(3)爆炸点在候机大厅内外的方位;(4)双方和爆炸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谓将现场情景表现得清晰明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另外,镜头的长度、景别的大小和影像活动也使得29秒的时间变得格外充实,以至于在观众心理上仍旧认为只度过了12秒钟,即观看时间为12秒。“景的大小一般决定镜头的长度,而后者又受必须留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看清镜头的内容这一要求所支配,因此,一个全景一般总比特写镜头的时间长。”③ 在这11个镜头中,特写和近景有6个、中景3个、全景2个。而从镜头时长来看,除了一个时长达到8秒的镜头外,每个镜头基本都在1秒到3秒之间。镜头单位时间短,却同时需要表现包括3个中景和2个全景在内的信息量,这样快速变化的镜头的确让观众感觉应接不暇。
从摄影角度来看,《24》全剧的摄影大多以手持摄影为主,在这个段落中也不例外。通过脚本可以看到,在11个镜头中有6个镜头运动幅度较大。所谓的“固定镜头”其实也多少伴有略微的晃动,只是相对于这些大幅度的运动镜头相比略显“固定”。在运动镜头中,摇镜头的速率很快,有时甚至趋向于“甩镜头”,即只交代起幅和落幅的影像,而摇的过程中的景物大多被其快速的运动所掩盖掉,从而造成了视角转换快、位置变化大的效果,由此让人产生了情绪高度紧张的感觉。
快速剪接配合情节营造出紧张的气氛,画面运动以及丰富的影像信息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了时间快速流逝的感觉,所以虽然度过了29秒,而对观众而言,观看时间仍然为12秒。
2.叙述段落
“叙述段落”的主要作用在于讲故事,即叙事。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本文中所提及的“表现段落”也同样具有叙事的功能,之所以称其为“表现”是根据它所起到渲染气氛、表现动作等的作用更强而决定的。同样道理,“叙述段落”也只因其对于叙事方面的作用更大而单独划分出来,这两个概念是针对研究“实时”并根据其对于观众观影所起到的作用而提出的。叙述段落又分两个状态:“对话”和“一般叙述”。
(1)对话段落
在《24》中,当“叙述段落”中出现纯粹的对话片段时,其剧情时间与放映时间基本相同。如表1中的第二阶段就是一个对话段落,此段落所讲的是新来的CTU主管里恩发现杰克的暗语之后,说服行动指挥比尔中止行动的一幕。我们可以根据两次屏幕倒计时表的显示时间“48秒”和最后暂停时的“2秒”推算出来这段对话时间为46秒,而实际放映时间也为46秒,可以看出这段对话是完全符合“实时”要求的。
表现段落的重心是展现动作,而对话段落来说,它承担主要的叙事任务,所以听觉上的信息量便取代了视觉,给人的视觉冲击感也便减少,这样的段落也容易使观影情绪跌落下来,因此观众相对感觉时间流逝得较慢一些。在“第二阶段”中,为了平衡观众的这种感觉,《24》选择了用更短的时间讲述更长的故事,并运用提高人物对白的语速、镜头的长度变短、景别多在特写或近景间切换等方式来加快节奏。使得原本应该用较长的放映时间的对白段落基本对应剧情时间,实现了“实时”。
(2)一般叙述
除了动作表现的场面和对话段落之外,对于事件的正常叙述便属于“一般叙述”,在这类叙述中,主要展现一些必不可少的故事的发展过程,但同时又无需对其进行过多展开,如杰克驾车花了20分钟从CTU赶到机场,它不会真的用20分钟来为观众展示杰克到底是怎么开车到的机场,而是在首尾两个地点的转换之间穿插对其他线索的叙述,而这个过程往往就不是严格的20分钟了。
如表1中第四阶段,当柯提斯中止了倒计时器直到下一个“屏幕下方时间”的出现,即本段落结束时,共需要55秒钟的剧情时间,而实际放映时间只有38秒钟。在这段时间内,《24》主要介绍CTU总部向柯提斯简单解释为什么要中止行动,而后行动小组撤离爆破点,候机厅外的士兵维持秩序等。这些方面并不需要过多的表现,如同写文章中的“一笔带过”一样,简要交代,以便形成完整段落就足以了。所以我们发现在段落内部,这种一般叙述的时间大多会被节省出来,用在了表现段落上。
综上所述,《24》每个段落内部的时间是被经过合理分配过的:即表现段落中,为了展现动作、渲染气氛、增强悬念,放映时间往往要多于剧情时间,通过丰富的信息量、镜头的运动、镜头时长和景别的变化来强化此段落的表现。叙述段落中,纯对话部分力求用快语速、快速剪接等手段使放映时间与剧情时间基本一致,而一般叙述部分则力求干脆、简练,剔除掉令人乏味的时间以弥补给表现段落。这样,在一个完整的段落内部,《24》的创作者们虽然根据表现和叙述的作用而重新调配了放映时间与剧情时间的比例,但依然保证了该段落的放映与剧情时间的整体一致性,即“实时”性。由此,段落和段落的“实时”便构成了每一集的“实时”,也最终实现了《反恐24小时》全剧24集的“实时”效果。
注释:
①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87页。
②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转引自《电影观众学》,第46页。
③ 同①,第18页。
标签:影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