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应避免成为“三明治经济”的夹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治论文,夹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光远同志几次要我就珠江三角洲的经济问题写篇文章。我一直未能下手。主要是因为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了解得太少,手头又没有积累资料,惟恐写出来不切实际。最近去韩国作第三次访问,使我联想起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有一些思考。
记得第二次去韩国时,(1992年),我在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获得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使我对韩国经济未来将怎样发展产生了问题。我在访问韩国主持产业政策的部门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问:韩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工资上升、地价上升已经渐渐失去优势,其产品的国外市场逐渐被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产品所挤占,这些企业正逐渐向国外转移,其中一部分已转移到中国。近年来,韩国制造的服装、鞋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的出口量已出现负增长,同时,韩国国家小、科技人员少,基础科学不够强,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不及美国、日本、西欧的发达国家。面临这种形势,韩国的经济将如何发展呢?其产业结构将怎样调整呢?对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那时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因此,我的问题仍然作为一个问题存留在脑子里。1995年10月,我第三次去韩国,我又一次向韩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一位高丽大学的经济学家回答了我的问题。他说,确实,韩国面临着我提出的问题。这是“三明治经济”。意思是指,韩国的经济象夹在三明治上下两层面包片之间的那层奶酪或火腿。一层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层是发达国家实力很强的高科技产业。夹在这两层“面包片”之间,韩国的经济的出路何在?其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他说,韩国经济还是有出路的。在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的谈话中,归纳起来,韩国经济的出路如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仍未放弃,而是使其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品质为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不及,在世界上仍有市场,而且随着各国人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不仅如此,这些高品质的产品的价格比低品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高出许多,即使韩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减少,其出口金额仍增加。只要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品质保持其领先地位,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可存在,甚至继续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这种看法有道理。我们看到,在韩国的市场上,韩国自己生产的服装、鞋等产品,仍然很多很多。由于其品质较高,即使在我国的市场上,韩国的商品仍颇畅销。
在高科技产业方面,韩国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把促进技术进步、发展高科技产业放在突出的地位。政府在技术转让、设立技术服务企业、研究开发现代办公用品等方面给予免税或减税。韩国瞄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新趋势,集中投入于一些领域,强化科技开发,取得了突破,从而跻身于世界前列。韩国在汽车、多媒体计算机、开发高清晰度电视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堪与世界水平媲美,在世界市场上韩国的一些引进高新技术产品都具有竞争力。突出的例子是1994年韩国三星集团在世界上最先开发出256兆动态储存器芯片,连美国日本也未开发出来。韩国一些大的集团都有强大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开发资金。三星集团的科研人员达13000多人,每年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5—10%。同时,它们十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仅三星集团每年花在人力培训上的费用就达2.4亿美元。
韩国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型集团,它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同世界上其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1994年,三星集团的销售额已达610亿美元,居世界大企业的第14位,每年的利润达50—60亿美元。韩国的经济学家说,这些大集团以其规模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例如,韩国的现代集团的造船厂规模庞大,能建造百万吨级的大型船舶,其轿车制造厂年产小轿车一百几十万辆。大规模的生产,成本低,是韩国一些高科技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保证。我参观过这些工厂,深信其言之不谬。而且也只有这些大型集团才有能力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才使得韩国虽面临成为“三明治经济”夹层的威胁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从韩国我想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先河,得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利,其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惊人的成就。但珠江三角洲经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也引人思考。我想,可能已经到了一个转折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是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迅速崛起的。这里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廉的优势,引来了不少海外的投资,特别是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转移到这里。但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也低,其中有相当多的劳动力或者是由当地或附近的农民直接转移过来的,或者是由内地的农民流入到这里的。这是其先天的不足。
经过十多年发展,这里人民富起来了,工资也高了,但土地和房价也高了,与内地相比,这里原有的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外迁。仅深圳就空置了近30%的厂房。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前,这里是国防前线,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除广州之外,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都相当薄弱。这些年虽然从内地流入了不少科技人员,但并未形成强大的科技力量。此外,这里的企业大多是规模小的乡镇企业,本身也缺乏独立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力与财力。
面对这种形势,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有可能成为“三明治经济”的夹层。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方面受到内地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的竞争,珠江三角洲产品的内地市场可能逐渐缩减,国际市场则受到内地企业以及附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竞争,也可能缩减。另一方面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由于缺少科技力量又难以同上海、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和内地的一些科技力量密集的省市竞争。以陕西来说,这个西部省就有高等院校56所,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机械、电子、航工、航天、仪器、能源、纺织等工业都有相当强的实力。像陕西这样的内地省、市随着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进展,已有工业基础、科技实力将逐渐发挥其作用。在这种形势下,珠江三角洲必须避免出现产业的空洞化,成为“三明治经济”中的夹层。或许人们想从发展第三产业找出路,但是,除了少数城市以外,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农业、工业等实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
参照韩国的做法,我觉得,珠江三角洲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收购与兼并,尽快形成一些有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实力的大型集团。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已有一些大型集团,但为数不多,而且与国际的大型集团相比,它们还是太小太小。
第二,珠江三角洲生产一些名牌产品的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扩建等途径扩大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在珠江三角洲,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太多,规模大多很小,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难以避免的话,那末这种状况再不尽快改变,这些企业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它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或者联合起来分工协作,或者合并成一些规模大的企业。
第三,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企业在向广东山区和内地转移的同时,必须有更高层次的企业填补腾出的空间。最好的办法是用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办法,用更高品质的和新的产品去取代转移出去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发生企业空洞化,使蓬勃的经济发生衰退,另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那已是技术水平更高、产品品质更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珠江三角洲与内地相比应该走在产品更新换代的前头,用更好更新的产品与内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
第四,珠江三角洲应看到自身在科技实力方面的弱势。为发展高科技企业,必须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科技实力,另一方面继续用“内引外联”的办法,用与外地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协作的办法,引入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珠江三角洲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这样做,一些大企业、大集团更应先做起来。
第五,政府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但大多是中小城市和镇,各个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小。最好是由广东省出面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作出区域性规划,成立珠江三角洲协作机构,协调各方关系、推动规划的实施。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陕西省政府最近制定了《“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以全面实施“教育奠基,科技兴陕”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值得重视的经验。
我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缺乏了解,或者我的看法只是“杞人忧天”,或者珠江三角洲应避免成为“三明治经济”的夹层的问题已经早有人看到了,并已有可行的措施了。我的愿望是:珠江三角洲能继续保持繁荣,继续充满活力,继续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