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_标点符号论文

古汉语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_标点符号论文

古文为何没有标点符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点符号论文,古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后人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标点:

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转换成现代文,意思是:①老百姓只可让他们听从驱使,却不可让他们了解所以这样做的原因。②民众已有此知识,就立刻实行之;民众尚无此知识,就开发民知,创造条件,准备尽速实行之(梁启超《孔子讼冤》)。③对于民,其可使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与论所可者则使其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宦懋庸《论语稽》)。标点不同,导致文义有异。

正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给后人识读古文造成了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古人也存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鲁哀公向孔子问话的故事:“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连鲁哀公都弄错了,何况后人。那么古文为何没有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1、受书写条件的限制

现今发现的中国古代书写工具,较早的是刀,用刻刀把文字刻在龟甲、骨头、竹简、木简上十分困难,决定了雕刻文字尽量省略,标点符号不表达意义,自然省去。假如雕刻标点符号,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以汉代为例,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的一篇文章用3000片竹简,按当时每片竹简刻8到14个字,平均11个字刻一个标点符号, 那么东方朔这篇文章得增加273片竹简,竹简的制作、雕刻量的增加, 完成这篇文章原料成本与时间成本又增加多少不得而知。而用刻刀在坚硬的龟甲、石鼓上雕刻,困难更是可想而知的。为适应这种条件,故不雕刻标点符号。

2、创造标点符号的条件不成熟

与书写条件相适应,不雕刻标点符号,也就没有创造标点符号。在文化的初创阶段,象形文字可以表义,形声文字可以表声,会意文字可以重新整合,如果不够还可以假借,受书写条件的限制与没有创造标点符号是相互联系的,表明标点符号没有进入文化奠基之中,也表明创造它的条件还不成熟。

3、文化垄断与文化专制影响了标点符号的创制

汉朝以前,文化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处于垄断地位。《诗经》中的“风诗”来源于民间,但只能由宫庭采集、整理与欣赏,谈不上传播。孔子兴办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七十七人,主要有三十五人,而《论语》涉及到的也不超过三十五人。孔子的行为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对于打破“学在官府”的社会价值不大。

汉朝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体系的建立,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但文字不用标点符号的定势像中央集权一样,从政府的文书、律令到皇帝的圣旨、诏书、敕令传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学馆,教者、学者只习句读,无标点符号可习可写,对于标点符号的创造自然也是盲点,唐以后私人办学也没能打破这个格局。在偏僻的农村,建国后的1950年、1951年启蒙教育还沿用不带标点符号的《三字经》《百家姓》《贤文》。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创造与应用。

4、语法规则的应用影响着标点符号的创造

随着文化不断地发展,人们需要用停顿的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古文家运用了语气助词“也、矣、已、焉、耳、尔、而已”,放在句子的结尾,或把语气助词“乎、欤、邪、也、矣、焉、哉”放在疑问句尾,此外固定的习惯句式,诗、词、赋的韵都变成了作者思想情感的注脚,这些助词、句式、韵基本上取代了标点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也限制了标点符号的创造。

古人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与书写条件相适应,与文化垄断、文化专制相适应,给先人后人学习古文都造成了障碍,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以上所述仅是笔者的一斑之见,正确与否敬请大家指正。

标签:;  ;  ;  ;  ;  ;  ;  

古汉语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_标点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