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学诚学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品强[1](2021)在《章学诚关于司马迁《史记》体例的评论及其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章学诚是中国清代乾嘉时期着名的史学家和史学思想家。他生活于举世崇尚朴学的考据时代,却能不徇于考据风气,主张治学创新风气,为此走向了一条特立独行的治学道路。其治学取向大抵在于针砭学术,自六经、文学、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均有所涉猎,力求探究史学义例和校雠源流,也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他所着述的《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是反映其生平治学思想的重要理论着作。两书互为表里,《文史通义》重在彰显学术宗旨,《校雠通义》力求揭示学术源流,结合两书来看,可以发现章学诚对古代学术在批评性与总结性上所表现出的卓越见识,并最终呈现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终结与嬗变的时代特征。一、章学诚关于《史记》体例的评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中,对清代乾嘉时期以前历代的着名史家、史书均有所评论,其中对司马迁《史记》所着笔墨占有极大分量,涉及到关于《史记》的评论,我们依据《史记》的体例的五个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本纪继承《春秋》中仍有变通之处、十表不拘常规中略显无图不足、八书阐发大旨中稍显图缺书冗、世家沿袭经典中表现功过并存、列传不拘篇目中还可加以改进五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章学诚在总体上仍表现出批判的态度,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梳理和总结,相信对进一步深化关于章学诚史学理论的理解和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二、章学诚关于《史记》体例评价的再认识,章学诚关于司马迁《史记》体例的评论是没有专篇进行讨论的,而是点点滴滴散见于他关于六经、史学、文学、方志学、校雠学的叙述之中。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爬梳,之后加以分类、归纳、分析、总结和再认识,帮助我们解决了两大方向的问题。一是关于司马迁的《史记》评价方面;二是关于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研究方面。其中,关于本选题涉及到的司马迁《史记》评价方面,对如下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补苴罅漏作用:第一、《秦始皇本纪》后存录的秦史问题;第二、《三代世表》的“旁行邪上”问题;第三、《十二诸侯年表》“篇言十二,实叙十三”问题;第四、《六国年表》“篇言为六,实叙为七”问题;第五、《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成书问题;第六、《史记》八书的形成问题;第七、《史记》三十世家沿袭旧有国史文字问题;第八、《三王世家》的成书问题;第九、《史记》列传运用别裁法和互见法的问题;第十、《史记》列传的古典目录学地位问题。其中,关于本选题涉及到的章学诚史学思想研究方面,能使我们深化对其如下理论、思想的理解:第一、章学诚的朴素史学史观念;第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概念;第三、章学诚的撰述史学理论;第四、章学诚“撰述”和“记注”的思想认知;第五、章学诚对《春秋》和《周礼》的哲学阐义;第六、章学诚的“诸子出于王官论”思想;第七、章学诚以“志乃史体”为代表的方志学理论;第八、章学诚创新纪传体史书编纂方法的设想;第九、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校雠学思想以及刘歆《七略》学术对章学诚治学的影响;第十、章学诚的“道统”哲学化历史观。总体而言,章学诚的治学取向在乾嘉时代是特立独行,不趋同于时俗的。其治学主张要开时代风气,造成了他关于历史和史学演化、发展的认知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我们以中国古代史家代表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小切口来发掘出大视野,使本选题见微而知着,从小的切口来往深挖掘出章学诚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的复杂状况,并为疏通章学诚学术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作出一些有益尝试。
杨征达[2](2021)在《章学诚师承与学术交往考论》文中研究指明章学诚,清代乾嘉时期着名文史学家,着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着作。本文主要考订了章学诚的师承关系和学术交往的过程,并在考订的史实基础之上论述师承与学术交往对章学诚文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章学诚的师承经过以及师承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构建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章学诚十四岁时受业于同乡塾师王浩,章学诚在此时还没能展现出他对文史理论的痴迷。十六岁时,章学诚随父亲来到应城跟柯绍庚学习诗文、课业,此时的章学诚已展现出对史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八股应试文章的厌恶,为章学诚以后在“神解精识”天地的发挥埋下了基础。二十八岁时,经好友沈业富的介绍到朱筠幕府之下学习文章辞句。第二部分探讨对章学诚的学术交往过程和章学诚与同时期其他学者们之间的思想差异。在章学诚一生为数不多的几位朋友中,书信往还最为密切的当属邵晋涵、吴兰庭、汪辉祖和周震荣四人。本文从他们彼此的信函入手,考订他们学术交往的史迹,分析彼此的学术交游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邵晋涵、吴兰庭、汪辉祖和周震荣都是章学诚的挚友,书信往还频仍且多探讨文史义理。其中邵晋涵与章学诚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史通义》中收录的信函也是最为丰富的。二人相识于朱筠幕府直至邵晋涵去世,相处二十六年,虽然在治学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略有差异,但是在治学态度上则共同显示出注重义理发挥的特征。吴兰庭与章学诚同样也是相识于朱筠幕府,二人言论文史相投意洽,在章学诚给吴兰庭的书信中毫无客套之词,可见二人关系甚好。汪辉祖与章学诚相交三十二年之久,章学诚十分敬仰汪辉祖的为人,常常在信函中称赞其正直、清廉。周震荣与章学诚是经朋友介绍而相识,一见如故。周震荣不但在生活上经常帮助章学诚渡过难关,并且常常与章学诚探讨如何写文章等事情。可以说周震荣是章学诚一生为数不多的朋友中,对章学诚生活上的帮助是最大的。而戴震、汪中和袁枚则是章学诚学术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三位畏友,通过分析章学诚对三人的描写和评价,可以管窥到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内在脉络。戴震与章学诚虽然没有书信往还,但是在章学诚的着作中可以看到戴震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影响十分巨大。汪中与章学诚因“议论不合”导致关系交恶,分析二人关系交恶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章学诚本人的学术思想,也可以对章学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可以说是乾嘉时期两种不同的文学观念的激烈碰撞,通过对章学诚的批评进行客观分析以构建起章学诚文学观念的本质形象。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师承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塑造影响和学术交游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构建影响以及通过比较和分析章学诚与同时期学者的思想差异进而看清乾嘉时期学术风气转向的过程。
姜胜利,张笑龙[3](2018)在《考镜源流 阐精抉微——黄兆强《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评介》文中指出乾嘉时代,乃中国学术进入近代之前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经史考据与宋学义理相互交织,传统理学与趋新思潮共同作用。章学诚身处乾嘉时代,其对当时经学考据之风气多有批评,在史学、文学及校雠等方面皆有论述,虽有实绩却声名未彰。然而在其身后,其学术与思想却被不断"挖掘",章太炎、梁启超、胡适、何炳松、钱穆以及侯外庐等学者,他们基于自己的学术立场,推崇或批评章学诚学术思想,
崔壮[4](2018)在《梁启超有关章学诚学术地位的论断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梁启超关于章学诚的学术地位曾有诸多论断,不仅直接推动了章学诚研究的兴起,而且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梁启超式"的学术史论断及其学术遗产的价值不可忽视。
刘洪强[5](2017)在《民国时期中国学界之章学诚研究(1912—1949)》文中提出进入民国后,章学诚研究一度成为显学。随着章学诚着作的整理出版,以及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的编写,章学诚研究逐渐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镇,相关论文汗牛充栋。总体上看,民国学界在整理章学诚着作和梳理研究其思想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章氏遗书》的出版为章学诚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以《章实斋先生年谱》为代表的章学诚年谱传记的编纂,为研究章学诚生平及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在研究内容和范式上,民国对于章学诚的研究侧重于从"新史学"或"科学主义"的角度对章氏思想重新挖掘,强调章学诚史学思想与"新史学"观念的共性。
石明庆[6](2017)在《史家文心亦精微——章学诚文论的特色及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略论》文中研究指明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立足于大史学立场,建构了宏大的文史学理论体系,其文论体现鲜明的史学家色彩,是中国古代史家文论的顶峰。根据其学术思想的特点来阐释其文论,从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流、浙东地域文化特色、清代乾嘉学术的背景、唐宋古文理论及桐城派的传统等多角度来研究章学诚的文论及其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史家文论的研究,加深对中国文论多侧面丰富形象的认识。
薛艳伟[7](2017)在《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观点认为章学诚在他生前因不善考证并批评考证而被边缘化,在他去世后相当长时间内,章学诚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处于潜伏隐晦的状态。直到内藤湖南、胡适、何炳松等现代学者把章学诚从"地下"发掘出来,他才扬名于天下,其学术思想才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事实上,在他去世后的晚清100余年间,方志学思想作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方志学创见在晚清基本都得到回应,也不乏一些学者效仿章学诚的修志体例撰修方志。章学诚的方志学说被引用率极高,晚清方志学家已经奉他为方志学的权威。
许超杰[8](2016)在《试论《朱陆》《浙东学术》与章学诚之学术体系》文中研究指明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薛璞喆[9](2016)在《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 ——以《文史通义》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章学诚《文史通义》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共分八章。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清代是传统学术思想总结的时期,学者们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成果,但是其研究方法也暴露出了博古而不通今、难识古人之大体等局限性,章学诚提出打破经、史、子、集的“门户”之见,从整体和全局把握古代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独辟了学术思想研究之蹊径。章氏学术思想中的“义”源自于其父章镳、“通”源自于启蒙老师柯绍庚先生。他提出“识古人之大体”的主张,并运用于方志编撰,是其学术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章氏的学术思想经历了由空谈义理、驰骛空虚到先徵实后义理、求真务实的转变,这主要得益于戴震和朱筠,他沉潜约八年后始撰《文史通义》,标志着章氏学术思想的最终形成。《文史通义》的撰述宗旨是以古代积累的学术成果为考察对象,条辨学术源流,评论历代群言得失,主张从整体把握,明学问本真之道。《校雠通义》的撰述宗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将经学、史学、文学、诸子之学等汇为一体,从中寻找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脉络。章学诚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一脉相承至晚清的时代产物。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是以学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学术诞生于有文字记载之后,学术汇于一是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经学的独尊地位,尊经的学术观念也由此形成。《史记》是尊经观念下的产物,其“厥合六经”而“成一家之言”,彰显了学术汇于一的观念。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文笔才华成为了世家大族高贵生活的点缀和追求文义成为寒族进仕的主要阶梯,使原先依附于经学下的“文”异军突起,学术思想也由尊经转向崇文,生活于南朝宋齐间的刘勰,率先提出了以文为核心的学术理论,所撰《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经学、史学、方技、天文等学术成果统归于文,初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至隋唐,伴随着唐代帝王史学意识的觉醒和史馆制度的建立,史学异军突起,学术思想由崇文逐渐转向重史,生活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的刘知几,率先提出了以史为核心的学术理论,所撰《史通》以史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刘勰《文心雕龙》以文为核心的学术理论,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内涵。宋代以后,很多学者主张摒弃训诂笺释之法而倡导探究经旨义理,学术思想也由重史转向偏重义理,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这为章氏《文史通义》文史汇通学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章学诚对学术史源头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其主张所有学术成果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思想,多有借鉴启示意义。其中,六经是政教典章,三史是指《诗》、《礼》、《春秋》,六经演而为三史。《春秋》是纪传正史之源,《礼》是典章制度之源,《诗》是文辞诗赋之源,它们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源头。章氏指出,《诗》是文的源头,《春秋》是史的源头,强调史学在经学之前,又多得经学之遗,而集部之学则是子部之流变,依此大致可以缕析为史学和文学两大体系。章氏“文史”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古代学术成果重新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依学术源头而统合、依学术类别而统分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构建的原则,他所认为的学术源头,主要是指《诗》、《礼》、《春秋》;学术类别,则主要是指文、史两大学术体系。章氏学术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他认为经部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史部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得失,子部是儒家思想外的学说,集部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儒家思想,而汇通四部之学足可明义,这就构成了章氏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章氏特别强调融会贯通和“交相裨益”的学术方法论,以及延伸出来的以文证史和以史裨文两种具体方法,这开启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新思维。章学诚提出的先秦学术由“官师合一”走向“官师分途”的特点;汉魏六朝学术“通经传学”的特点;隋唐学术“纷然无统宗”的特点;宋明学术“有道而无器”的特点;清代乾嘉学术“考证过当”的特点,都具有深远的学术眼光,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特质。章学诚汇通明义和“交相裨益”的学术思想最有学术价值,前者与近代学者倡导的新史学多有契合之处,后者则是主张不同类别之间的互证通义,对近现代学者的影响较大。而“沉潜不足”和“高明有余”则是章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不足之处。总之,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文心雕龙》、《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三部有着继承关系的学术理论着作,其中《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作了最为全面的总结阐释,堪称集大成者。章学诚所提出的文史汇通学术思想,既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一脉相承至晚清的产物,又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志。
陈磊[10](2015)在《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章学诚研究在当今学界已经成为热点,与其有关的学术论着已经汗牛充栋,几乎关涉到了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各个层面,尽管褒贬不一,但章学诚基本被今人定型为清代的卓越史学家之一,与其在清代黯淡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章学诚卓越史家形象的建构与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密不可分。民国时期,章学从学术地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显学,不仅反映了其学术思想自身的价值,更能够体现学术环境变迁之下的章学迎合了门径各异的不同学者的需要,民国学者对章学的诠释和解读亦体现了民国学术的中西和新旧之争。基于此,本文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内容:其一,提出主旨与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梳理学术前史,了解研究现状和留存问题。指出现有的章学诚研究成果多立足于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本身,对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时期关注度不够,多为个案研究且对不少学人的章学诚研究有所忽视,对民国学人的章学诚研究与民国学术之关系发掘不够。其二,章学诚生平事迹及章学的早期传播。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史学家,其《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堪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作。章学诚在其有生之年,不仅生活窘迫,其着述也不为当时学界所重,流传范围有限。到了晚清,章学引起了谭献、李慈铭等学者的关注,在毁誉交加中踽踽独行,章学的经世价值亦引起了晚清经世派学者的重视。其三,民国学者考证章学诚生平事迹及整理其着述之成就。胡适所作的《章实斋先生年谱》不仅更加详尽地反映了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大要,也引起了当时学界的“章学诚热”,在胡谱的基础上,民国学者相继订补和撰着了更加详尽的章学诚年谱,章学诚的生平事迹日益明晰。嘉业堂《章氏遗书》的刊刻和张述祖、孙次舟等学者对章学诚着述版本及流传的考证为当时的章学诚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其四,民国学者对章学诚《文史通义》专书的研究。《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在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之际,受到了不同学者的广泛关注。叶长青和叶瑛为其作注,钱基博为之作撰写解题专书。刘咸忻之学多出自章学诚,其《(文史通义)识语》在申说章学之时亦能指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出其在西史东渐中的坚守。吕思勉的《(文史通义)评》多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立论,评价章氏之学,多通达之见。张舜徽的《(文史通义>平议》则以汉宋兼采的通人之风审视章学,多中肯之论。其五,传统学术视角下的章学解读。在清末民初子学复兴的背景下,孙德谦、张尔田由章学诚“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之旨推演诸子之学本于官守,鼓吹诸子学的实用价值。对章学诚的批评也显示出其浓厚的今文经学倾向。柳诒徵的《国史要义》以礼论史,与章学多有契合之处,在章学的基础上亦多有发明,反映出其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其六,章学诠释的趋新倾向。在民国西学大量输入的背景下,趋新之士开始试图以西学诠释章学。新史学的开创者梁启超多从新史学的角度审视章学。本着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宗旨,胡适在其《章实斋先生年谱》中对章学的评价多以西学为参照。自胡适、梁启超后,章学被打上了世界学术的烙印,将其与西学比较者不绝如缕。最后,章学诠释与民国学术。在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之际,学者对章学的不同诠释反映出民国学术的纷繁面相。在传统学术近代化的这一重要历程中,学人对章学的诠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本指”与“所指”日渐偏离,在“六经皆史料”占据主流的民国学界,经学日益衰落,史家对新史料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对章学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有以西学审视章学者,亦有以章学抗衡西学者,学术的新旧之争日益凸显,学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烈,章学也被纳入到清代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的谱系之中,章学诚的学术地位大为提升。章学在民国时期成为显学,与章学迎合了当时学人的不同需要密不可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被解读为“六经皆史料”,成为当时学者建设以史料为宗的实证主义新史学的理论支撑;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也为不少方志学家所接受,对民国方志的纂修也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校雠学思想亦为民国时期的目录学家所接受,并对近代图书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章学诚学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章学诚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章学诚关于司马迁《史记》体例的评论及其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和目的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一章 章学诚关于《史记》本纪的评论及其再认识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本纪的评论 |
1.章学诚认为《史记》中十二本纪是在继承《春秋》家学 |
2.章学诚认为《史记》中《秦始皇本纪》的变通写法可取 |
第二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本纪评论的再认识 |
1.章学诚《春秋》家学认识理论体系构建 |
2.章学诚《春秋》家学下的《史记》认识 |
3.章学诚关于《史记》本纪评论的再认识 |
第二章 章学诚关于《史记》十表的评论及其再认识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十表的评论 |
1.章学诚认为《史记·三代世表》是模仿周代谱牒而又有变通的 |
2.章学诚认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揭示《春秋》源流的 |
3.章学诚认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臣迁”称谓是附加的 |
4.章学诚认为《史记》有表无图得失并存并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
第二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十表评论的再认识 |
1.章学诚关于《史记·三代世表》沿袭周代谱牒遗法的观点评判 |
2.章学诚关于《十二诸侯年表序》揭示《春秋》源流的观点评判 |
3.章学诚关于《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后附加臣迁的观点评判 |
4.章学诚关于《史记》有表无图得失并存并影响后世的观点评判 |
本章附录 |
图一简牍本《史记·三代世表》的联想简易图示(阴影部分为原表空白) |
图二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初杭州刻本《史记集解·三代世表》部分页面 |
第三章 章学诚关于《史记》八书的评论及其再认识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八书的评论 |
1.章学诚认为《史记》八书是本原《周礼》而明官守渊源的 |
2.章学诚认为《史记》八书是秉承诸子遗意而成一家之言的 |
3.章学诚认为《史记》八书是发明大旨并与纪传相互印证的 |
4.章学诚认为《史记》图缺略显体例不足进而使得八书繁冗 |
第二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八书评论的再认识 |
1.章学诚诸子王官思想下的八书尊崇周礼论 |
2.章学诚记注撰述思想下的八书纪传一体论 |
3.章学诚志乃史体思想下的书志重图省文论 |
第四章 章学诚关于《史记》世家的评论及其再认识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世家的评论 |
1.章学诚认为《史记》中春秋战国世家有误袭国史而称“我”的现象 |
2.章学诚认为《史记》中世家的春秋部分运用《左传》史料才不胜任 |
3.章学诚认为《史记》中《三王世家》遵守《周礼》遗法而重视王命 |
第二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世家评论的再认识 |
1.章学诚认为《史记》中春秋战国世家有误袭国史而称“我”的现象的观点评判 |
2.章学诚关于《史记》中世家的春秋部分运用《左传》史料才不胜任的观点评判 |
3.章学诚关于《史记》中《三王世家》遵守《周礼》遗法而重视王命的观点评判 |
第五章 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的评论及其再认识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的评论 |
1.章学诚认为《史记》列传运用互见法和别裁法详略得体 |
2.章学诚认为《史记》列传讲求因事命篇中还有一定不足 |
3.章学诚认为《史记》列传在发明学术源流上仍有所缺失 |
4.章学诚认为《史记》列传排列人名目不齐造成义例不纯 |
第二节 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评论的再认识 |
1.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运用互见法和别裁法详略得体的观点评判 |
2.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讲求因事命篇中还有一定不足的观点评判 |
3.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在发明学术源流上仍有所缺失的观点评判 |
4.章学诚关于《史记》列传排列人名目不齐造成义例不纯的观点评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2)章学诚师承与学术交往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一、章学诚师承考论 |
(一)章学诚与王浩 |
(二)章学诚与柯绍庚 |
(三)章学诚与朱筠 |
二、章学诚的学术交往 |
(一)章学诚与邵晋涵 |
(二)章学诚与吴兰庭 |
(三)章学诚与汪辉祖 |
(四)章学诚与周震荣 |
(五)章学诚与戴震 |
(六)章学诚与汪中 |
(七)章学诚与袁枚 |
(八)章学诚与史致光 |
三、结论 |
(一)师承的培养使章学诚成为着名学者 |
(二)学术交往的经历成就了章学诚的文史思想 |
(三)章学诚与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内在转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考镜源流 阐精抉微——黄兆强《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 视野广阔,沟通海内外研究信息 |
二 精研极思,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
三 一点思考 |
(4)梁启超有关章学诚学术地位的论断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5)民国时期中国学界之章学诚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一、章学诚着作整理流传与年谱传记的编纂 |
(一) 着作整理与流传情况 |
(二) 年谱和传记情况 |
二、章学诚学术风格及其历史地位 |
(一) 关于章学诚的学术评价及历史地位 |
(二) 关于章学诚学术宗旨、治学风格与源流 |
(三) 关于章学诚学术影响 |
三、章学诚史学、文学思想研究 |
(一) 章学诚史学思想 |
(二) 章学诚文学思想研究 |
四、章学诚目录学和校雠学思想 |
五、关于地方志思想和谱学思想 |
六、章学诚其他相关命题研究 |
(一) 关于六经皆史 |
(二) 关于“史德” |
(三) 关于“春秋教” |
(四) 关于“浙东学术” |
(五) 关于“妇学” |
七、与章学诚相关的比较研究 |
八、小结 |
(6)史家文心亦精微——章学诚文论的特色及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缘起与思路 |
二章学诚文论的学术背景及文学渊源 |
三章学诚学术精神与文论的特点 |
四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新思考 |
五阐释策略:道问学与尊德性 |
(7)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 |
(一) 方志为史。 |
(二) 方志立三书说。 |
(三) “四体”说 (或“六体”说) 。 |
(四) 倡议各州县设立志科。 |
(五) 设立前志列传。 |
(六) 设立阙访列传。 |
余论 |
(8)试论《朱陆》《浙东学术》与章学诚之学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对《朱陆》《浙东学术》之分析 |
二、《朱陆》《浙东学术》内涵疏解 |
1.《朱陆》对戴东原之批判 |
2. 朱、陆学派与朱学之患 |
3.《浙东学术》与陆、王源流 |
三、《朱陆》《浙东学术》与“六经皆史说” |
1.《朱陆》《浙东学术》与人事 |
2.《朱陆》《浙东学术》与“六经皆史说” |
(9)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 ——以《文史通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主要观点 |
第一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着作的撰述宗旨 |
第一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 |
一、清代的学术环境 |
二、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形成轨迹 |
第二节 章学诚学术着作的撰述宗旨 |
一、《文史通义》的撰述宗旨 |
二、《校雠通义》的撰述宗旨 |
三、其他 |
小结 |
第二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渊源(上) |
第一节 学术汇于一观念的萌芽 |
一、政教合一与政教分途 |
二、经学地位的确立与尊经观念的形成 |
三、《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观念 |
第二节 以文为核心学术思想的初创 |
一、由尊经到崇文学术思想的转变 |
二、崇文学术思想下的经学和史学 |
三、《文心雕龙》以文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
第三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渊源(下) |
第一节 以史为核心学术思想的拓展 |
一、由崇文到重史学术思想的转变 |
二、重史学术思想下的经学和文学 |
三、《史通》以史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
第二节 以义理为核心学术思想的新发展 |
一、由重史向偏重义理学术思想的转变 |
二、偏重义理思想下的史学和文学 |
三、理学的兴盛与浙东学术 |
小结 |
第四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主旨 |
第一节 “六经三史学术之源” |
一、从六经到三史的衍化 |
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第二节 文史与学术的关系 |
一、从“六艺之文”到“《诗》之文” |
二、从“《春秋》之史”到“六经皆史” |
三、文史与学术 |
第三节 “典籍文章”与学术的关系 |
一、典籍文章与学术源流 |
二、典籍文章的思想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体系 |
第一节 学术思想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依学术源头而统合 |
二、依学术类别而统分 |
第二节 学术思想体系的内容 |
一、“义”是学术的内核 |
二、“学术之学术”与学术发展规律 |
三、“行道有得于心”与学术本质 |
第三节 学术思想体系的方法论 |
一、融会贯通的方法论 |
二、“交相裨益”的方法论 |
小结 |
第六章 章学诚对古代学术史的评论(上) |
第一节 从“官师合一”到“官师分途”的先秦学术 |
一、“官师合一”的三代学术 |
二、“官师分途”的春秋战国学术 |
第二节 “通经传学”的汉魏六朝学术 |
一、《史记》“总古今学术”论 |
二、《汉书》“辨章学术”论 |
三、《文心雕龙》“体大虑周”论 |
第七章 章学诚对古代学术史的评论(下) |
第一节 “纷然无统宗”的唐代学术 |
一、《隋书·经籍志》为“不祧之成法”论 |
二、《史通》的“史法体例”论 |
第二节 “有道而无器”的宋明学术 |
一、宋儒“道器分离”论 |
二、朱熹“求一贯于多学”论 |
第三节 “考证过当”的乾嘉学术 |
小结 |
第八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价值与不足 |
第一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价值 |
一、汇通明义 |
二、“交相裨益” |
第二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不足 |
一、“沉潜不足” |
二、“高明有余” |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主旨与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与留存问题 |
三、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章学诚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早期传播 |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大要 |
第二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早期流传 |
第三节 章学对晚清学者之影响 |
一、章学的私淑者和批评者——以谭献、李慈铭为例 |
二、从龚自珍到康有为——章氏之学在晚清经世派学人中的共鸣 |
第二章 章学诚生平事迹的考证及着述之整理 |
第一节 民国学者对章学诚生平事迹的整理 |
第二节 民国学人对章学诚着述的整理 |
一、嘉业堂《章氏遗书》的出版 |
二、民国学者对章氏着述版本及流传的考证 |
第三章 《文史通义》专书的研究 |
第一节 民国学者注释与疏解《文史通义》之成就 |
第二节 民国学者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
一、学出实斋而申驳之——刘咸忻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
第四章 传统学术视角下的章学解读 |
第一节 子学复兴背景下的章学阐释——以孙德谦、张尔田为例 |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章学诠释——以柳诒徵《国史要义》为中心 |
第五章 章学诠释的趋新倾向 |
第一节 新史学视角下的思考——梁启超对章学的阐发 |
一、梁启超对章学诚史学理论的阐发 |
二、梁启超对章学诚方志学的评价 |
三、梁启超对章学诚校雠学的推崇 |
第二节 整理“国故”——胡适的章学诠释 |
第六章 章学诠释与民国学术 |
第一节 从边缘走向中心——章学诚的“发现”历程 |
一、清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
二、“史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
第二节 章学诚“六经皆史”论与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
一、真实的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本源探研 |
二、想象的章学诚——民国学者对“六经皆史”论的诠释 |
三、“本指”与“所指”的偏离——“六经皆史”论内涵演变的历史语境解构 |
第三节 章学与民国学术的新旧之争 |
参考文献 |
附录:晚清民国学人于章学序跋及钩玄提要之论 |
攻博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四、《章学诚学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章学诚关于司马迁《史记》体例的评论及其再认识[D]. 吕品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2]章学诚师承与学术交往考论[D]. 杨征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考镜源流 阐精抉微——黄兆强《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评介[J]. 姜胜利,张笑龙. 理论与史学, 2018(00)
- [4]梁启超有关章学诚学术地位的论断及其影响[J]. 崔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5]民国时期中国学界之章学诚研究(1912—1949)[J]. 刘洪强. 兰州学刊, 2017(12)
- [6]史家文心亦精微——章学诚文论的特色及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略论[J]. 石明庆. 斯文, 2017(01)
- [7]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J]. 薛艳伟. 中国地方志, 2017(07)
- [8]试论《朱陆》《浙东学术》与章学诚之学术体系[J]. 许超杰. 保定学院学报, 2016(03)
- [9]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 ——以《文史通义》为中心[D]. 薛璞喆.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D]. 陈磊. 武汉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