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体会

腹部手术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体会

一、腹部手术中行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林填[1](2021)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中下部胃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CLDG)已是标准治疗;随着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educed-port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RPLDG)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外科医师和患者接受,但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论文将分成三个章节探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的安全性、术后恢复及美容评分,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第一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方法:利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自主研发的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操作平台,设计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进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30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97.8±46.9)min,术中出血量为30(31.25)ml,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8.7±14.1)枚,增加戳孔率为3.3%(1/30),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5.3±18.9)h,首次进食半流质饮食时间为(87.6±35.6)h,拔除引流管时间为(101.8±58.0)h;80.0%(24/30)的患者不需要追加使用镇痛药物,术后住院时间为(6.1±2.1)d。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分别为腹腔出血、淋巴漏和肠梗阻各1例以及腹腔感染2例。全组患者术后美容评分(22.1±1.3)分,96.7%(29/30)的患者美容评分18~24分。结论:对于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团队,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对于高度选择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疼痛及美容具有潜在获益。第二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601例连续患者临床数据,其中1503例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LDG),98例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PLDG),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用于均衡组间混杂因素,选取3个协变量进行1:1(卡钳值0.01)匹配(性别、BMI、TNM分期),最终96例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和96例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匹配,比较两组间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其安全性。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时间[(194.3±51.2)min 比(198.4±46.7)min,t=-0.576,p=0.565]和淋巴结检出数目[(39.3±15.0)枚比(36.3±22.3)枚,t=-1.107,p=0.2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少[(37.8±33.8)ml比(95.4±98.8)ml,t=5.409,p<0.00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后恢复总体优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0.7)天比(2.7±1.0)天,t=-4.548,p<0.001;首次恢复全流食时间:(2.9±1.8)天比(3.8±2.3)天,t=-2.883,p=0.004;首次恢复半流食时间:(4.7±2.7)天比(5.4±1.7)天,t=-2.143,p=0.033;术后住院时间:(7.3±3.8)天比(9.3±5.3)天,t=0.157,p=0.00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7.7%(17/96)比17.7%(17/96)χ2=0.001,p=1.000])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χ 2=-1.148,p=0.25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其安全性相当,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第三章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I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研究对象:18岁到75岁确诊胃癌病例,肿瘤位于胃中下部,术前临床分期为ⅠA(T1N0)或ⅠB期(T1N1,T2N0),预计需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前ECOG体力状态评分0-1,术前ASA评分Ⅰ-Ⅱ。研究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验证对照与分组:A组(实验组):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B组(对照组):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样本量:本研究为非劣效性验证,以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本中心统计数据统计的既往传统5孔法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减孔(两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检验水准取0.05,检验效能设为0.8,非劣性界值d为10%,采用平衡设计,经计算得每组样本量为120例,共需病例数240例。随机化: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术者经验、ASA ≥Ⅲ、恶性肿瘤,并结合我们初步实施手术的经验,肿瘤大小也会影响手术操作。由于本研究均是纳入癌症患者,且手术均由相同手术团队完成,因此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化,考虑的控制因素为年龄、ASA评分、肿瘤直径。主要研究终点: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天内)次要研究终点:5年生存率手术学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学指标(病灶大小、远近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R0切除率)增加戳孔、中转率再返院率(术后30天)术后早期恢复过程: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恢复半流饮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

徐竹青[2](202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口腔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而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易发生于舌侧缘,恶性程度高,由于舌体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且舌的机械运动较为频繁,导致舌鳞癌(TSCC)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转移率高,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虽然现在针对TSCC迁移及侵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TSCC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逐步提高,但TSC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临床上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对肿瘤具有趋向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工程细胞。目前大量研究显示BMSCs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影响不同,或起促进作用,或其抑制作用,但BMSCs对TSCC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BMSCs对TSCC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舌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方法:体外培养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观察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是什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将单独培养及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迁移及侵袭作用相关基因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相对mRNA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着重对MMP-2、MMP-9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从生物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分析,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M-MSCs影响下Cal-27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共培养后的Cal-27的E-cadherin基因表达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推测hBM-MSCs可能是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发生促进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培养cal-27和hBM-MSCs细胞并行cal-27和hBM-MSCs共培养,提供后续实验基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舌鳞癌的迁移及侵袭。

吕文涛[3](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钱广函[4](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急性肠梗阻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急性肠梗阻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急诊外科收治入院并行急症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01例,依据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其中4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ERAS组(276例,采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和传统对照组(194例,采取传统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一般临床资料:术前1h及术后1d、3d、7d血浆中的CRP、PA、PCT的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WHO疼痛分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ERAS组术后1d、3d、7d的CRP、PCT水平较传统组低,PA水平较传统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RAS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程度(WHO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水平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急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的外科治疗理念相比,其可以更有效地减轻应激反应,缓解术后疼痛,促使术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娄铁铮[5](2019)在《针刺联合局部浸润麻醉运用于Ⅲ度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这项研究中,观察针灸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和单纯局部浸润麻醉在Ⅲ度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麻醉和镇痛效果的差异。通过各项相关指标的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方式的效果,全面客观地评价针灸联合局部浸润麻醉的安全性,评价针刺结合局部浸润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的使用前景。形成临床对混合痔手术的麻醉方式的适宜方案,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今后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混合痔手术麻醉方案的规范化进程打下基础,以做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60例Ⅲ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针刺联合局部浸润麻醉组)30例和对照组(局部浸润麻醉组)30例。实验组在局麻前针刺长强、秩边(双侧)、承山(双侧),留针10分钟后起针,再行局部浸润麻醉,局麻后针刺内关(双侧)、二白(双侧)、足三里(远离床面侧),然后进行手术,术中留针并适当行针,手术结束时起针。对照组不进行针刺操作,局麻后即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局麻前肛周皮肤针刺觉、局麻后手术前肛周皮肤针刺觉、手术后即刻、术后1小时、术后6小时的创面疼痛评分,并观察术中肛门松弛效果及术后尿潴留、水肿情况,评估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性别组成经?2检验,P=0.796>0.05,性别组成无差异;年龄组成及手术时间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878,0.868,均大于0.05,统计学无差异。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愈率均为100%。针刺麻醉前患者疼痛程度经秩和检验得:P=0.003<0.05,说明统计学有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减轻;两组患者手术前针刺疼痛程度经秩和检验,P=0.034<0.05,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减轻;手术后即刻疼痛数据经秩和检验,P=0.001<0.05,说明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止痛效果较好;手术后1h,6h疼痛数据均不服从正态分布,经秩和检验分析,P值分别为0.792>0.05,0.792>0.05,手术后1h,6h两组患者疼痛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后肛门松弛效果评分、排尿通常度、创缘水肿评分数据均不服从正态分布,经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05,0.009,0.000,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实验组肛门松弛更好,术后更易自行排尿且术后床缘水肿较轻。结论:与单纯的局部浸润麻醉相比,针刺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在Ⅲ度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中麻醉镇痛作用确切,且术中肛门松弛更佳,对术后泌尿系统影响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适合临床进行研究和推广。

杨丽华[6](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冯丝丝[7](2019)在《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麻醉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方法:统计2014年1月-2018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总例数196例。糖尿病患者126例,非糖尿病患者70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白蛋白数值、胸部平片、诊断高血压、心脏疾病等一般资料,收集麻醉开始前、麻醉开始5min、10min、15min、30min、60min时的血压、心率值,收集术中最高及最低的BP、HR值,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输液量,并收集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本次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将196例患者按诊断分为糖尿病(n=126)与非糖尿病(n=70),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BIM、白蛋白数值、胸部平片、诊断高血压、心脏疾病七个一般资料行倾向性评分法进行匹配,匹配出63对,糖尿病(A组)与非糖尿病(B组)患者各63例。将匹配后的糖尿病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1组(全身麻醉组,n=24)和A2组(神经阻滞麻醉组,n=39),非糖尿病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B1组(全身麻醉组,n=25)和B2组(神经阻滞麻醉组,n=38)。结果:患者性别、年龄、BMI、白蛋白数值、胸部平片、高血压、心脏疾病、麻醉方式经倾向性匹配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匹配,匹配出63对病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各63例,经匹配后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30.2%)术中麻黄碱使用率高于B组(17.7%),A组(3.2%)术中乌拉地尔使用较B组(11.1%)使用率低,B组心率较A组快(P<0.05),A组(20±10)总住院天数较B组(17±8)长,A组(14.3%)术中输血发生率较B组(7.9%)高,A组术后有4例(4.7%)发生相关并发症,而B组2例(3.2%)。A1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于A2组(P<0.05),术中输液明显多于A2组(P<0.05),A1(22±9)组总住院时间较A2(19±10)组长(P<0.05),A1组术中麻黄碱使用率75%明显较A2组(2.6%)高(P<0.05)。B1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于B2组(P<0.05),B1组术中输液量明显高于B2组(P<0.05),B1组(9±7)术后住院时间长于B2组(7±5),B1组(25±20)总住院时间长于B2组(15±6),B1(36%)术中使用麻黄碱率高于B2(5%),B1(16%)术中输血率高于B2组(2.6%)。结论: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术中血流动力学较非糖尿病患者波动明显,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适合用于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住院时间缩短,值得推广。

童利会[8](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初步应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现代外科学中,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出现,尤其在结直肠外科的成功运用,以及腹腔镜相关的精准微创等新型外科技术的革新,使得肝脏外科在肝脏切除术后的康复方面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目前肝脏外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ERAS诊疗模式。目的:通对肝癌ERAS模式的临床初步探索研究,来评估快速康复策略在肝癌的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收治浙江大学湖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47例研究对象按自愿随机分为实验组,即加速康复组19例;对照组,即传统外科治疗组28例。实验组予ERAS诊疗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的处理,传统治疗组予传统围手术期治疗模式治疗。分别采集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主要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肿瘤大小、甲胎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ASA分级,手术过程当中的出血量、时长,手术后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饮食改变时间、疼痛感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以及住院总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在术前资料中,ERAS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ASA分级等一般资料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实验可比性。术中的对比中,ERAS治疗组(n=19)的手术时长为4.5(4,5.5)h,术中出血量200(100,250)ml,而传统治疗组(n=28)的手术时长为4.5(4.25,5)h,手术出血量250(200,300)ml,经检验后发现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ERAS的术中出血量数值上要略小于传统治疗组。术后资料中,ERAS治疗组(n=19)的出血、胆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5、0.05、0.05、0.11,传统治疗组(n=28)分别为0.036、0.036、0.07、0.11,各组p值均大于0.05,且并发症总发生率基本相似,p值也大于0.05,均没有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说明术后并发症方面ERAS组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术后疼痛不适感方面,ERAS组发生率为0.47,明显低于于传统治疗组的0.79,p=0.029,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死亡,均予康复出院。住院总时间ERAS组为17(13,26)d,传统治疗组为20.5(16.5,24.5)d,两组p值为0.155,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ERAS组中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比传统治疗组要少,p值分别为0.012、0.01、0.043、0.032、0.01,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AS在肝癌的外科治疗过程中是行之有效并且安全的,ERAS治疗模式在保证肝癌治疗效果且并发症不增加的前提下,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为病人减轻住院过程中带来的痛苦。

洪飚[9](2014)在《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区域阻滞为多模式镇痛治疗方案重要的组成成分已被广泛接受。Kairaluoma研究发现围术期运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可降低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同时也可减少术后一年内慢性疼痛的发生。另一项Exadaktylos的研究提示在乳腺癌术后36个月肿瘤复发率的观察中,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低于全麻组,这再次引发大家对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重视。胸椎旁间隙是一个与相应椎体相邻的横截面近似楔形的潜在解剖间隙,该间隙内侧通过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通,外侧与肋间间隙相通。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可阻滞通过此间隙的感觉、运动、交感神经,从而达到同侧躯体的镇痛与麻醉的目的。同时注射的药液可沿此间隙向上和向下扩散,故通过一个注射点能够产生多个节段范围的麻醉。开展这项技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椎管内阻滞时潜在的血肿、脊髓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在硬膜外阻滞困难、失败时提供备选方案,然而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提供与硬膜外阻滞相当的镇痛疗效,而且相比之下可维持更好的氧合通气指标,并减少低血压、尿潴留等相关并发症。胸椎旁神经阻滞的疗效明确使该项技术越来越多运用于胸科、乳腺、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麻醉镇痛和胸部区域的疼痛诊疗中。早期胸椎旁神经阻滞采用体表标志解剖定位,运用阻力消失法或压力监测定位法,成功率均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高。采用刺激针连接神经刺激仪穿刺亦存在操作的盲目性,不能避免血管内穿刺,而且在并存糖尿病等疾病时,存在神经传导障碍,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超声技术运用于区域阻滞麻醉是近年临床麻醉新开展的技术热点,超声与其它X线、CT、MRI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相比,具有无X射线暴露、轻便、快捷、准确等优点。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超声技术能协助确认阻滞靶点并了解其相邻组织结构,同时能确定穿刺针路径并实时引导穿刺。胸椎旁间隙是一个与脊柱硬膜外间隙毗邻的潜在间隙,前端与胸膜、肺脏及胸部大血管紧密相邻,操作时容易导致穿刺损伤。超声技术的可视化、实时化为我们解决上述难题提供强有力的临床诊疗工具。超声技术对于初步接触者尤其是刚开始学习麻醉技能的初学者,掌握这项技术需要较长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图像技术、模拟器虚拟教学等手段均能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学习效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同时在模拟气管插管,模拟腔镜手术中也证实了有效性。因此我们拟将其运用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教学中,以探讨其有效性、可重复性,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本研究目的在于对以下四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①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及优化穿刺路径的研究;②超声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对肺部肿瘤介入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性的研究;③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治疗有效性的观察;④超声引导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学习曲线探讨,分析学习规律,为制定培训细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及优化穿刺路径的研究: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组:旁矢状切面扫描阻滞组(Paramedian Sagittal scan,S组),斜轴位横断面扫描阻滞组(Transverse scan,T组)。在胸椎旁间隙进行扫描,记录超声图像特征及解剖变化。分辨椎旁肌群、横突、肋横突上韧带、胸膜及胸膜下的肺脏组织,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in plane)穿刺法,引导针突破肋横突上韧带进入胸椎旁间隙,回抽无血后在超声监测下分次缓慢注射局部麻醉药。观察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4个指标。比较两种阻滞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2.超声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对肺部肿瘤介入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性的研究,对超声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方法进行探讨,运用X射线断层扫描对药物的扩散进行观察:选择行经皮肺部肿瘤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全麻前运用斜轴位扫描(Transverse scan)外侧肋间入路,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in plane)穿刺法,引导穿刺置管。分次推注含造影剂(Iohexol碘海醇)的局麻药(0.5%罗哌卡因)共20mL。观察麻醉平面及效果,评估含造影剂局部麻醉药在CT横断位胸椎旁间隙扩散情况,同时通过CT冠状位重建,测量药物扩散的节段数。从而评价超声实时引导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置管法的安全性,有效性。3.观察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间隙置管,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溶液联合胸椎旁持续患者自控镇痛,在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镇痛有效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选择单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25例,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间隙成功置管后,予0.2%罗哌卡因含5μg/ml肾上腺素,复合0.25pg/ml舒芬太尼0.1ml/kg/h持续镇痛治疗,同时口服塞来昔布200mg每日两次,观察并记录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胸椎旁阻滞对循环的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4.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学习曲线探讨: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9月由5名麻醉科住院医生完成的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90例手术病人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6组,每组15例,比较各组的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4个指标的差异。评估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的临床学习曲线。[结果]1.胸椎旁间隙超声影像学的解剖特征:超声技术可清晰显示椎体横突轮廓,及横突旁肋横突上韧带,胸椎旁间隙,胸膜,胸膜滑动征,胸膜下肺组织。从穿刺针接触皮肤至注药完毕所需时间旁矢状切面扫描组(Paramedian Sagittal scan,S组)平均需要10.2±2.62min:斜轴位横断面扫描组(Transverse scan,T组)阻滞操作时间平均需要7.5±2.07min;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超声测量穿刺点至胸椎旁间隙深度: S组为52±6.6mm, T组为73±9.7mm,两组差异显着。实际穿刺深度:S组为62±6.8mm,T组为8±9.7mm,两组差异显着。引导穿刺时调整穿刺针针道的次数:S组为3.3±1.46次,T组为2.1±1.29次,P值为0.009,有统计学差异。穿刺时遇到骨质次数:S组1.9±1.37次,T组0.7±0.8次,P=0.002,有统计学差异。穿刺时有阻力消失感(例,%):S组2例(10%),T组1例(5%)。S组有1例(5%)穿刺时损伤血管形成血肿;T组无发现有血管损伤。两组麻醉效果均为优良,S组麻醉效果优者有11例,良者有9例;T组麻醉效果优者有13例,良者有7例。旁矢状切面扫描组有6例(30%)穿刺部位疼痛,余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等报道。2.超声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药物扩散的观察:通过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均数为6.2±0.9个节段的脊神经,注药部位感觉阻滞分布:头侧2.1±0.7个节段和尾侧4.1±0.7个节段,自注药点尾侧节段多于头侧节段数(P=0.000)。通过CT冠状位重建,药物弥散的节段数平均为3.4±1.0个节段,注药部位药物弥散分布:注药部位头侧1.2±0.6个和尾侧2.3±0.8个节段,自注药点尾侧大于头侧(P=0.001)。感觉减退总的平面节段数大于药液弥散节段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含造影剂局部麻醉药在CT横断位胸椎旁间隙扩散情况:结果显示药液集聚在椎旁,接近椎间孔和神经根区域的最多,占47%;药物集聚在椎体椎旁水平,接近交感神经干占28%;药物集聚在椎旁,位于椎间孔外侧及肋间隙占18%;还有部分药物集聚在椎旁的肌群内占7%。3.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的SBP、DBP、MAP、HR、SpO2值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状态下在阻滞后较阻滞前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咳嗽咳痰时阻滞后与阻滞前比较疼痛评分也明显下降(P<0.05)。在相同时间点咳嗽咳痰时与静息时比较疼痛感差异不明显。患者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电话随访VAS评分,静息和咳嗽时均低于3分,且无麻木、疼觉敏感等不适。阻滞前的Barthel指数显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中至重度功能障碍;在阻滞之后24h、48h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与阻滞前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电话随访Barthel指数评分与出院当日比较有进一步改善(P<0.05)。4.90例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6组,比较组间麻醉阻滞操作时间,后期所需时间短于前期所需时间,有显着差异(F=54.39,P<0.001)。组间麻醉起效时间比较(P=0.682),麻醉优良率比较(P=0.791)无统计学差异。阻滞操作时间随着麻醉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曲线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0.757。曲线函数图可以看到初学者在初期陡直下降后自30例起开始趋于平缓进入平台期。[结论]1.超声技术可为胸椎旁间隙的形态学提供新的观察方法,超声能清晰显示其周围组织关系。此外,高频超声可实时引导穿刺针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良。斜轴位扫描外侧肋间入路平面内法,其穿刺不良事件少,患者满意度更高。2.超声技术可用于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导管位置多位于椎旁间隙接近椎间孔、神经根。胸椎旁间隙置管可为单侧肺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20毫升局麻药可提供均数6个感觉减退平面,自注药点尾侧大于头侧并大于实际药液弥散节段数。药液可在椎旁间隙沿椎体上下扩散,也可沿肋间隙扩散,部分经过椎间孔扩散到硬膜外腔隙。3.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间隙置管,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胸椎旁间隙镇痛用于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效果好,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副作用少。4.学习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是个渐进的过程,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操作经验的麻醉医师行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的学习曲线为30例。

杨瑞敏[10](2012)在《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C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行颈神经丛阻滞;D,组静脉注射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10min,继续以0.2μg·kg-1·h-1速度持续泵注维持至缝皮)后用0.375%罗哌卡因行颈神经丛阻滞;D2组按0.5μg/kg右美托咪定添加入0.375%罗哌卡因中行颈神经丛阻滞。监测入室安静时刻(T0)、颈神经丛阻滞完毕后15min(T1)、切皮即刻(T2)、分离甲状腺上极(T3)、术毕(T4)对应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压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及记录Ramsay镇静评分、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痛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同时观察患者在麻醉过程中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霍纳综合症、窦性心动过缓、皮疹、呕吐等并发症。结果①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患者麻醉前的MAP、HR、SpO2、RR及Ramsay镇静评分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C组T1-T4时MAP、HR显着升高(P<0.05)。③T1-T,时刻D1、D2组Ramsay评分高于C组(P<0.05),其中以D1组Ramsay评分最高。④与C组比较,D1、D2组阻滞效果较优,所需镇痛药用量更少;D2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相比于C、D,组更佳(P<0.05)。⑤三组患者麻醉后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皮疹、呕吐等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提供可唤醒的镇静,添加入局麻药中行颈神经丛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效果,延长痛觉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并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二、腹部手术中行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部手术中行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Ⅰ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标准化操作规程(SOP)
    4. 研究终点(End point)及相关结果判定的定义
    5. 统计分析
    6. 数据管理
    7.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8. 伦理学事项
全文总结
综述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声明
    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EORTC QLQ-LC1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EORTC QLQ-ST022问卷中文版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1.4 人舌鳞癌细胞系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实验方法
        2.1 舌鳞癌细胞Cal-27的培养
        2.2 hBM-MSCs的培养
        2.3 Cal-27细胞与hBM-MSCs细胞共培养
        2.4 划痕实验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PCR实验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2.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 18例病例
    病例一
        参考文献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病例四
        参考文献
    病例五
        参考文献
    病例六
        参考文献
    病例七
        参考文献
    病例八
        参考文献
    病例九
        参考文献
    病例十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一
        参考文献
    病例十二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三
        参考文献
    病例十四
        参考文献
    病例十五
        参考文献
    病例十六
        参考文献
    病例十七
        参考文献
    病例十八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1. 手术方法
        2.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结果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二) 功能评定结果
四、典型病例
    (一) 典型病例1
    (二) 典型病例2
    (三) 典型病例3
五、讨论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九) 注意事项
六、总结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急性肠梗阻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肠道疾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刺联合局部浸润麻醉运用于Ⅲ度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样本量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前准备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时间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剔除及脱落病例
    3.2 实验安全性分析
    3.3 基线比较
    3.4 疼痛程度比较
    3.5 肛门括约肌松弛效果比较
    3.6 排尿通畅程度比较
    3.7 肛缘水肿程度比较
4.讨论
    4.1 痔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4.2 痔的西医病因病理
    4.3 痔切除术的机理与分类
    4.4 肛肠科常见麻醉方法的麻醉特点
    4.5 中医对肛肠病手术疼痛的认识
    4.6 西医对肛肠病手术疼痛的认识
    4.7 针刺镇痛分析
    4.8 观察指标分析
    4.9 临床选用麻醉方法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肛肠外科手术中麻醉方法应用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6)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麻醉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加速康复外科初步应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引言
2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对象
        2.1.6 数据与资料采集
    2.2 围术期处理
        2.2.1 术前干预
        2.2.2 术中操作
        2.2.3 术后康复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统计结果分析
        3.1.1 术前资料分析
        3.1.2 术中资料分析
        3.1.3 术后并发症和疼痛不适发生的资料分析
        3.1.4 术后恢复及住院时间资料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及优化穿刺路径的研究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声引导胸椎旁间隙置管对肺部肿瘤介入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性的研究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胸部创伤急性疼痛治疗有效性的观察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学习曲线探讨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申请基金
致谢
附录

(10)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腹部手术中行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林填.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徐竹青. 青岛大学, 2020(01)
  • [3]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4]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急性肠梗阻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D]. 钱广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针刺联合局部浸润麻醉运用于Ⅲ度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临床研究[D]. 娄铁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7]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麻醉的回顾性分析[D]. 冯丝丝.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加速康复外科初步应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分析[D]. 童利会. 浙江大学, 2019(03)
  • [9]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D]. 洪飚.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10]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D]. 杨瑞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腹部手术器官根部神经阻滞麻醉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