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开放中技术创新转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2-0051-04
成功的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实现赶超,需要经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两个阶段。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基本上仍处于模仿创新阶段,经过20多年开放、学习的积累,已具有了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型的一定基础,新世纪前10-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全方位开放中促进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在新世纪之初面临的核心课题。
一、机遇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实行开放经济体系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比封闭经济国家有好得多的表现。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技术创新的进程比开放之前也明显加快。这说明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贸易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具体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从这一角度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愈来愈成为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导入功能,通过学习、模仿创新的积累,从而对自主创新也产生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并促成了发展的机遇,具体表现为:
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导入了自主创新的运行动力机制。一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国际贸易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的经济生活中来,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为了能与国外厂家竞争,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技术创新,以降低自身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于非外向型企业来说,进口商品的竞争会迫使其实施技术创新。国内生产进口竞争商品的企业,只有实施技术创新才是保持生存机会的根本之道。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来考虑,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其他因素能像国际竞争这样全面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强有力的刺激作用。
开放初期耐用消费品的大量引进,是促使我国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第一轮冲击波,70年代末,对普通公众震动最大的就是国外的耐用消费品。来自日本等国的彩电进入国内市场,人们对技术创新在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开始广泛地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80年代中期前,我国从国外输入的彩管生产线达到十几条,这是第二轮技术引进的开端。进入90年代中期,电脑、手机等数字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引进的高潮。尽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最重要的是激起了技术创新的意念、勇气和机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是以满足轻工业部门的生产需要为先导的,即是以产品创新来导入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由此而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1]以产品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不仅使公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也为全面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消费产品的全面更新,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直接对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整个经济的发展战略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十五大确定建设开放型经济,这是近年我国构造出技术创新机制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因为它既强化了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其次,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自主创新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国际贸易中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相互贸易,技术贸易的比重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交易实现的国家间的技术有形转让,无疑对一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际贸易的过程本身也包含着无形的技术转让,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企业能够学习到国外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思路、技术设计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国际贸易为一国实施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自开放以来,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生产资料的比重仍然是相当高的,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随着进口规模的扩大,以有形渠道输入的技术存量也在不断地增长。第一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而引进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等,使国内企业的生产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第二是外商投资过程中输入的商品中,大量的是属于技术装备的进口,这些不仅直接地扩大了我国物质形态上的技术总存量,而且也产生出一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创新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尤其是相应的技术装备和经济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存量的不断积累,自然增强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
再次,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企业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为我国自主创新导入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的根本是观念上的创新,国际贸易所带来的远不只是商品的交流,更深层的是思想观念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它对激活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具有深远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国外商品的进口,展现出来的不只是消费方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不同。有关产品设计的技术原理、质量标准和商品款式等,都散发出重要的技术信息;国外竞争者成本高低、销售组织和服务方式等,都有着重要的技术含义,这些对国内公众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是广泛的,比宣传媒介更为有效。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往往能产生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对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在对外开放中,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外资流入中的技术引进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的软硬件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企业家精神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文化交往、学术交流以及一些国际性组织的重要会议等,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非常难得的重要信息源。
二、挑战
(一)国际贸易对自主创新的冲击
当然,对外开放20多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某些不利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现实经济生活中主要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市场开放后的竞争压力。我国要形成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首先是需要在某些主导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突破。由于发达国家在绝大多数领域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因此我国企业在自主地开展技术创新时无不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一方面,我们的起步较晚,往往创新展开时国外竞争者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这样,自主创新不仅要有技术上的突破,而且面临严格的成本和价格约束。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先,获得经济效益往往有一个滞后的过程,能否收回投资要取决于市场上的实际销售状况,而较晚进入市场则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风险,往往导致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时的利益较少,可能诱使企业或个人放弃自主创新的努力。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具有市场、新颖的技术不多,创新质量不高,多数企业倾向于选择避免支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成本的跟进战略,这极不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二,来自外部的垄断行为。控制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垄断技术。事实上,外商利用商品进口或者直接投资的方式,就是试图形成和维持对我国市场的有效垄断,这自然阻碍了我国企业进行自主性的技术创新。封闭经济条件下外部的影响不怎么重要,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不正当竞争则常常成为制约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在对外开放中促进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技术上的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在经济上可以很好地利用的一种后发优势。但是,模仿创新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局限,随着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模仿形式为主进行技术创新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是无法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无法弥补,模仿的时间滞后性无法消除。二是模仿的收益递减。对于那些简单的技术创新,模仿过程中投入少而产出相当大。而当代高科技的创新往往要有很大的投入,模仿过程失败的风险增大,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收益也相对地降低了。[2]此外,高科技的创新速度加快,尤其在通讯、网络、计算机产业为主的信息产业中的创新速度更是快得惊人,我们模仿成功后此项技术可能已经落后、甚至被淘汰,失去了市场价值。所以说,自主创新已成为许多国家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先前模仿创新较为成功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早已开始努力转型。
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主要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上。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我国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基本上是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方针,进一步改造、创新的步伐相对较慢。之后,我国技术创新进程明显加快,然而并没有在改变模仿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一方面,国内企业自身形成的独创性技术比较少,大量的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具有追赶和模仿的特征;另一方面,以技术进口和利用外资引进的技术,基本上只是在中国市场上而言具有创新意义,在国际市场上就不能算创新。通过模仿创新而形成的技术存量,也往往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技术资源,即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比较简单,能够实现的对有形生产要素的节约程度比较低,新增加的价值通常也比较少。真正以知识创造为基础而实现的技术创新,则是层次比较高的技术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潜力和影响作用都大大地超过前者。近年来,通过模仿创新使得我国的技术存量以惊人的速度向前积累,但这仅仅是一种初始形态的技术存量增长。严格地说,它与质量较低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具有相似性,其总量的扩张是有限的,边际效益递减阶段很快就要到来。
在对外开放中促进自主技术创新,是我国新世纪中叶实现“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根本需要;是我国完成两大根本性转变,发展“新经济”,实施赶超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享受最大开放利益的时代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培育出相当强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经济上将不可能走出二流国家的行列。
三、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5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我国新世纪自主创新的号角,标志着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由模仿创新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积极促进自主创新,有利于我国更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掌握主动权。
首先,在对外开放比如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当也可以兼顾到保护和培育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一些经济上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保护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时,有两条主要措施可以借鉴:
1.适当的市场保护。即通过对进口商品加以限制,让国内创新的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上站住脚跟,然后逐步地开放市场。这实质上是提供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给本国的技术创新者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来培养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当然,政府实行保护的时间是有限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同关键性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相比较,利益是非常大的。
2.必要的经济资助。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和生产者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办法。从经济运行的过程来分析,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或者提高其经济效益。由于自主性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大,外部经济效益(溢出效应)明显,政府在这里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是最为合理的。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发展过程中,企业自有的资金规模都相当少,而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加速进步,要求实现创新的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提供必要的资助,既是启动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更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其次,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把重点放在出口领域。一方面,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带动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自主技术创新应当重点在出口产业中寻求突破口,以使创新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际上,自主技术创新本身往往也会形成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比如自主创新产品内含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是出口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自主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应当是出口竞争。[4]技术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一定都有经济价值,当自主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出口竞争力时,就意味着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将各种自主进行的技术创新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出口竞争商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享有的比较利益模式。
第三,在积极对外开放加快模仿创新进程中,要避免日本、韩国走过的弯路,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储备,为自主性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5]国家重点在于建立一支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高科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同时,完善健全国家技术创新的支撑系统,它对前沿的技术创新系统的支持程度和适应程度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进程;整合国家创新政策,更有力地促使科技经济一体化。
第四,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正逐步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之中,当今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经济体制本身,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制度创新,形成一种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的、可以带动技术创新的、灵活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6]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要在改革、重组过程中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吸纳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政府应该鼓励创新活动中个性的自由发挥,强调企业自主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第五,注重企业学习力的培养,是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加快模仿创新、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如果一个企业学习力不强,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企业便会衰落。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进出口企业经营困难,也是由于在开放过程中缺乏学习理念,学习力较差,不能进行创新造成的。据调查,在我国目前的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学习效率也普遍低下。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应注重培养、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从而增强创新力,并向多种技术创新组合发展,避免单一产品创新。
第六,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中,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两大战略。“引进来”,是一个学习过程,是模仿创新,通过进口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走出去”,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是一个更艰苦的再生、孵化过程,产业升级后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通过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走向世界。“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战略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是开放型经济的完整内涵。
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有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舞台是无限广阔的,中国必须凭借自身创造的技术优势来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国民经济的成长空间,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真正平等地享受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