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尧
盐山县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管理站 河北 沧州 061300
摘要: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的重要建设者,大学生这一个群体传承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大学生;道德教育
前言:中华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华传统思想都保持一定的活力,不断吸收扬弃世界文明,丰富自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繁荣的精神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在教育上摒弃中国传统的思想,全盘西化,按照西方的道德价值体系教育评判中国的各行各业。可以说,西方道德观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里边包括一些优秀的因素,但是也混杂着一些糟粕。中国在使用这些具有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伦理思想和美学评价体系审视和改造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国人的时候,经过长期的试用,现在也出现了若干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
具有高等技术和道德修养的人群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现如今,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学校的生活,还是走向社会,都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已经不能作为孤立的个案。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及为人处世所要求的个人德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身上已经已经非常少见了。比如现在的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中国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物化了。中国道德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已经从家庭社会的五种伦理关系异化到物与物的关系甚至是单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通过社会分配方式形成的政治地位。
以上的现象不仅反应了当代的社会教育的缺陷,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对于整个社会思考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渗透作用,因此,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中国传统道德,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思想的现状和高校德育缺失的现状,借鉴传统美德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表现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一直强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和地区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经济收入为主要指标。人的思想和意识被物质所异化了。人在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不自觉的也改造了自己。以往强调的道德修养等原则被人们抛弃了。整个社会盛行着更早的时代批判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也不能幸免。在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意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价值观念。
1.1存在个人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
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道德修养思想研究中也是一大派别,其主要是以个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意识为主,以个人的痛苦和快乐作为社会正义的评判基础。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核心就是认为人生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善,同时也是最终的目的。西方的哲学家霍布斯就认为人生的快乐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欲望。这些思想反映在当代就表现在学生群体去最求最大的物质需求和生理需要。所以,当大部分学生面对利益诱惑时,更加注重现实,越来越注重实际。学习动机偏向功利性,是为了突出“出身名门”的标签,迷恋于名牌大学重点专业,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入党动机是功利性的。
1.2缺少社会责任感
责任是在社会关系下的人应该有的职责和任务。责任是在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带有一定的自觉性。责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内容,比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人对国家的责任,还有“敬业乐群”,这是社会的责任和工作的责任。可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其思想都淡化了这些责任。有的大学生不在家洗碗筷,不愿意肩负家庭责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学业和自身利益。任何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都不愿意负起责任。可以这样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社会来说,不关心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减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缺乏集体意识,这必不履行义务责任,显然缺少社会责任。
1.3缺乏纪律观念
纪律或者说礼法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群体秩序的重要维系纽带。可以说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盛行,表现在课堂上,不文明的现象,如睡觉、玩手机、吃零食、乱扔垃圾、说粗话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2.中华传统思想的道德修养思想内容和时代价值
2.1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
中国古典的道德修养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当然其他学派的思想家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国的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圣,成己成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2.1.1 儒家的为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个人向其他人有道德的人学习,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论断。人因为有不足,通过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才能明白事理,塑造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具体的事物,认识具体的客观规律,学到一定的境界,才能豁然贯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是古代所说的格物致知。属于道问学的那一派别。
2.1.2 儒家的四端理论。四端的理论产生与孟子,具体说来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孟子的贡献,当然传统的认为孟子学说属于性本善的理论,也就是说的恻隐之心是天生自然存在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只要保持此“不忍人之心”,便可以成圣。孟子的思想可以说美德教育的范畴,承认人人都有美德的存在。到后来衍变出心学,更是讲为善去恶,是非只在人心。通过自我修养内心反省来“致良知”,这属于尊德性的派别。
其他派别的思想总起来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之中。比如墨子在起著作中谈到人性问题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无意是承认天性是纯粹的,之所以又后天的差异,是在于个体所属的环境和后天的习得。庄子的修养就讲究“心斋”,屏除杂念,戒除私欲。
2.2总得来看,对大学生在当代反应出的问题,要分析其原因,有必要挖掘优秀的传统道德修养思想,继承和扬弃,弥补当代教育的不足。毕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必然受到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具有民族的特色。其中蕴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对世界道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道德价值观将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和公共性。
3.传承中华美德,强化大学生德育教育
3.1建立在传统美德教育基础上的现代人的道德观
目前,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从社会价值出发,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个体需求的重要性,难以激励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一个民主和开放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需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要转变传统师生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帮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对话、讨论等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营造一个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形成成熟的主体意识。
3.2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现代德育体系
在传统的德育中,“圣人”是最高的目标,但它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现代高校德育目标中存在着一元化倾向。主要问题是高度和坡度,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道德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将德育的统一目标划分为几个层次,确定具体目标和不同层次的不同年龄和教育措施,逐步提高整体素质。
3.3加强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代德育的有机结合
除继续坚持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学生道德教育目的外,五爱道德规范将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内容融合突出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仁爱、诚信教育、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经济、科学技术的生态道德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抱负、信仰和教育。
3.4借鉴传统德育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理论是非常丰富有内涵的。今天,这些思想,如德育先行、言传身教、修身为本、慎独、身教重于言教等,对教育和道德修养都有现实意义,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传承发扬。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德育的新途径,第一是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改进德育方法;第二是把德育有机地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第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德育实效;第四,要把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相结合展开,发挥其做大的作用;第五,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健康和进步的思想能够被接管。第六是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将真正的道德理论化为信仰,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实际行动。
结束语:
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那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归根结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道德精髓。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也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文好.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李蕊.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域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3]许超. 《左传》的语言网络和社会网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陈诚. 论古典文献数字化[D].苏州大学,2004.
[3]张欣. 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培育[D].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杨阳. 高校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任高. 网络环境下文献形态的演变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7.
论文作者:崔尧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思想论文; 德育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大学生论文; 是在论文; 传统美德论文; 道德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