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经济短期衰退的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商业周期的扩张期,经历了二战之后长达107个月的经济扩张,形成了经济大繁荣(Great Boom)。1992-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8%,通货膨胀率大体保持在2%~3%,失业率大幅度下降,就业增长率相对比较高,过去4年全国就业人数增长了7%,公司利润增长了40%。但是,美国很快转入经济衰退。2000年年初经济开始下滑,并于2001年3月份进入经济衰退期。(注:美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主任Matin Feldstein认为,美国这次经济周期扩张期开始于1991年3月,2001年3月进入下滑衰退期,意味着长达10年的扩张期结束。www.nber.org/cycles/novermber2001/recessnov.html)"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造成强烈冲击,如同“雪上加霜”,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
美国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直接导致全面性的经济衰退,最重要的表现是,经济总量增长率明显大幅度下降,且大大低于增长潜力,产出缺口急剧扩大,形成一次明显的经济大滑坡。根据统计,美国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3%,第二季度为0.3%,第三季度为-1.3%。据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总裁Jack Guynn估计,美国GDP还可能萎缩一两个季度,至少要等6个月之后才会复苏。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11月最新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由2000年的4.1%陡然下降到2001年的1.0%,2002年为1.2%(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Nov.,12,2001.);根据世界银行10月31日的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2001年为1.1%,2002年为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的报告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2001年降为1.0%,2002年为0.7%。上述的不同估计都已大大低于美国经济增长潜力(约2%~3%之间),产出缺口扩大到1~2个百分点之间,这表明美国经济已经急剧进入衰退期,且衰退的程度相当严重(可以用产出缺口与经济增长潜力之比来表示)。
一、美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
为什么美国经济会突然从“经济大繁荣”走向“经济大衰退”?这是经济周期作用的结果。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每一次经济扩张都是为它自身的破坏埋下种子。(注:Joseph Stiglitz,"A Boost that Goes Nowhere,"Washington Post,Nov.,11,2001.)经济扩张幅度越大,经济衰退程度就越严重。这与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所总结的“经济发展大起必然大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哪一种经济类型的国家,不论是成熟市场经济还是转型经济,都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违法它就要受到惩罚。作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又是最高实际人均收入水平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也不例外。当美国“新经济”持续高涨时,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消失了,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戈登(Gordon)坚持认为,经济周期不会因新经济消失,它不仅存在,而且还在起作用。
从经济周期过程看,在经济扩张期或者繁荣期,新技术发明应用引起的投资高潮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了公司利润和股票市值。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过高地估计投资回报率,又过低地估计投资风险,因为在经济高涨期很少有投资项目不赚钱的,从正常性投资立即转向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特别是在那些高回报但又是高风险的高技术领域过度投资;经济繁荣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一旦大扩张结束,负面信息接连不断,非理性的盲目乐观主义者(投资者与消费者加上政府)突然又成为非理性的盲目悲观主义者,投资者很快降低投资预期减少投资支出,消费者改变收入预期减少消费支出。这是典型的决策与信息“非对称性”的案例。
最可行的办法是在经济繁荣期保持经济稳定,防止经济大起,才能避免经济大落。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曾讲过,防止经济衰退的唯一的好时机是在经济扩张时期(during theperiod expansion),但是谁也不愿意在经济高涨中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过热。
斯蒂格利茨在评述过去几年美国经济繁荣时认为,美国经济属于过度开支型(oversold),与其说是经济繁荣(boom),不如说是经济泡沫(a bubble)。(注:Joseph Stiglitz,"Politics in the Name of Stimilus,"www.MotherJon.com Nov.20,2001.)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成为今日美国经济衰退的根源。
在分析美国经济衰退的成因时,美联储Clevlandf分行行长Jerry L.Jordan博士认为,有三大因素促使美国经济走向衰退(注:Jerry L.Jordan(2001),"The U.S.Economy,Monetary Policy,and Essentials for Prosperity,"Rand-China Reform Forum Conference,Nov.,28-29,Santa Monica,California.):一是限制性货币政策(more restrictive monetary policy)的滞后性效应,过度地刺激了投资,到2000年达到投资高峰,过去几年名义支出增长率高达8%。二是当限制性货币政策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时,能源价格又大幅度上涨,仅2000年就上涨了17%,加上1999年上涨率,累计上涨了1/5。由于美国石油进口依赖度相对大,2000年高达55%,石油价格波动冲击的滞后性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能源价格上涨使那些消费能源比例高的企业转向大量购买和储备能源,投资者也转向投资能源产业。三是美国股市市值大幅度下降,引起大规模财富损失。与此同时,因受到2000年经济高增长的影响,2001年上半年联邦和州政府税收大幅度增长,税收政策不仅没有刺激商业和家庭开支,而且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开支。
Stephen King认为,目前美国类似于一个“后泡沫经济”(a post-bubble economy),3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就是20世纪两个最大后泡沫经济的例子。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1%,但是股票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市值,人们无根据的乐观主义放大了资产的市场价格,导致过度的投资。当泡沫一破,人们又立即转向悲观主义,撤出投资转向储蓄。(注:Stephen King(2001),Decline and Fall:Bubbles,Busts and Deflation,Financial Times,Dec.,12.)
二、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短期经济政策总是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改变的。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期的结束,美国政府对此作出反应和调整。作为重大经济调整,美国政府面临同样的难以决断的选择: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布什一上台就改变了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的旨在实现经济稳定、财政平衡的财政政策。早在2001年夏季,美国国会就批准了布什政府1.3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在"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正式选择了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美国国会批准了600亿美元的新增财政部拨款,其中400亿美元用于处理危机,175亿美元用于改善全国上万个机场的安全措施,扶植和帮助航空业及保险业。此外,再增加184亿美元军费开支和83亿美元的星球大战的R&D支出。这一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支出总额估计将接近1000亿美元,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支出占GDP的1.5%,旨在刺激经济在2002年下半年复苏。
但是这些短期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目标相反,扩大财政支出,会使经常项目不平衡进一步恶化;政府增加了支出,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布什政府改变克林顿政府将财政盈余转入社会保障基金的作法,从优先位置降为次要的地位;从冷战后的减少军事开支转向增加军费开支。美国军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自90年代来持续下降,由1990年的5.3%下降至目前的不足3%;美国的军事资本存量也随之下降;美国军事R&D占R&D总支出的比重由1/3降至15%。由于"9·11"事件,国防支出和用于国防目的的R&D支出比重今后几年将会持续上升。在克林顿执政时,他的口号是“终结大政府的时代”(The era of big government is over)。但是"9·11"事件之后,《商业周刊》(2001年10月1日)认为,可能标志着美国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政府(a more activist government)又回来了,这意味着更多的国防支出、更大的财政赤字。新的优先任务是保卫本土安全,为此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寻求国家安全。(注:"Rethingking the Economy,"Business Week,Oct.,1,2001.)
上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遭到许多质疑和挑战。例如,斯蒂格利茨11月11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认为,错误的刺激经济方案会引起更大经济衰退,既会引起财政预算前景恶化(再次出现财政赤字),又会引起中长期利率上升。一旦美国吃了这副药剂,就很难再有别的办法了。他还怀疑现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实际上,政府将支出大量投入军事与安全以及补贴少数部门,只能使上述企业受益,获得大额订单,能否刺激总需求是令人怀疑的。
美联储连续大幅度降低联储基础利率,短期利率从2001年年初的6.5%下降至年底的1.75%,下降了4.75个百分点,为40年来的最低点。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估计,由于美国经济继续恶化,到2002年初估计还会进一步降低利率,基础利率减至1%。由于基础利率已经很低(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低点),美联储利用降息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如果基础利率降为负值,必将进一步降低信心指数,不排除信心指数的大塌陷(greater collapse),同时也不排除美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由于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走势有不同的看法,大体有两派:一是悲观派,如斯蒂格利茨,将目前的经济状况视为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Stephen King认为,一个大经济体很难从后泡沫经济的调整中走出来,因为它很难利用世界其它地区作为需求的来源。同样,今日的美国也很难做到。他称美国经济是一个“不情愿的衰退”(an unplanned recession),这是指决策者不想出现经济衰退,又千方百计地阻止经济衰退。这种调整在经济过热期是很难做到的。在经济衰退期,很难靠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摆脱,因为缺乏来自外部的需求。(注:Stephen King(2001),Decline and Fall:Bubbles,Busts and Deflation,Financial Times,Dec.,12.)Martin Wolf也认为,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比乐观派估计的要长。(注:Martin Wolf(2001),"A World without Easy Money,"Financial Times,Dec.,12.)一是乐观派,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贝克尔(Becker)。他认为,荚国经济2002年就可以结束衰退,开始复苏,并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他的主要理由是:美联储已经采取了行动,比较早地、多次降低利率;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比较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再有,尽管工业生产下降了,但是工业占美国经济的比重比较低,而服务业和建筑业还在增长。他认为,对于一个现代经济而言,6%甚至7%的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水平的自然失业率,而不是4%。但是他也不相信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的减税和大量增加公共支出的措施在短期内就能有效地刺激经济,如果滥用(misplaced)公共资源,将会阻碍美国经济复苏。这是最主要的风险。(注:Gary S.Becker,2001.)
目前,美国经济仍处于下滑衰退过程中,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美联储11次降息的应对性措施尚未能阻止衰退的发展。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占GDP的4%;居民家庭储蓄率只有3%;从测量股票市值与收入或实物资产来看,股票仍然明显地被高估(significantly overpriced)。(注:Ed Crooks(2001),"A Few Scrape of Comfort to Hold on to,"Finance Times,Nov.,28.)
三、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
尽管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呈现明显的波动,进入暂时的衰退,但是从中长期发展看,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这是美国能够克服短期经济衰退的最重要原因。
所谓“全球经济竞争力”(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被定义为“基于可持续的实现经济高增长的能力”,是指“一套制度和经济政策能够在中期内有力地支持经济高增长”。主要包括两类竞争力指标:一是增长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包括经济创新指数(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它被用来测量经济上有效率的创新或有效率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指数和制度创新指数的合成;金融指数(finance index),测量有效率的金融系统;国际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测量与其它国家更大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二是现实竞争力指数(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用来测量决定一个国家持续生产率水平的经济条件。这类指数通常反映两类情形:一是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竞争力,如企业的知识、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管理能力、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等;二是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如基础设施、劳动力熟练程度、技术存量、规制和制度环境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0)的计算,在世界59个主要国家中,2000年美国的增长竞争力指数居全球第一位,现实竞争力指数居全球第二位,而中国分别为第41位和第44位。(注: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2000,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的计算,在世界75个主要国家中,2001年美国的增长竞争力指数居全球第二位,现实竞争力指数居全球第二位,而2001年中国分别提高到第39位和降至第47位。(注: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200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美国经济已经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向“创新驱动经济”(innovation-driven)和“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ies)的转型,具有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从发展阶段看,经济增长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低收入水平,属于“要素驱动”(factors-driven)阶段,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非熟练劳动力、初级产品;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时,开始进入“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包括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和吸引外资;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过渡时,开始进入“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投入,开始从技术进口经济(technology-importing economy)向技术生产经济(technology-generating economy)转变;高收入水平,属于“创新驱动”阶段,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包括很高的社会教育水平(特别是基于科学的学习体系),以及迅速向新技术转移的能力(Michael E.Porter,2000)。(注:Michael E.Porter,Jeffrey D.Sachs,and John W.Mcarthur,2000,"Excutive Summary:Competitiveness and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Oxford University Press.)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应用的高普及率。我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1997年美国科学论文数占世界总数的32.5%,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占15.8%,1998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25.7%,个人电脑占34.9%,因特网主机占70.8%,总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总数的35%,而中国仅占1.85%,中国仍属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经济类型。
表1 世界及主要国家对美商品与服务贸易占其总贸易的比重(1970-1999年)
%
1970年
1980年 1990年1999年
世界13.3 12.213.0
15.5
加拿大 69 61 70 78
墨西哥 82 80 67 67
日本32 21 29 28
新西兰 16 13 14 15
澳大利亚19 16 17 14
爱尔兰 10 7 10 16
英国12 11 11 14
以色列 27 20 24 32
中国*
na 14 22 28
中国** na 5.48.5 20.7
中国香港27 28 10
7
韩国38 23 26
21
马来西亚12 17 16
21
菲律宾 40 29 30
30
新加坡 9 12 16
16
泰国14 14 15
19
巴西30 19 26
26
智利23 19 21
22
注:* 系IMF工作人员估计,引自:Vivek Arora and Athanasios Vamvakids,2001,"The Impact on U.S.Economic Growth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How Much Does It Mater?"IMF Working Paper,WP/01/119
** 为中国方面的数据。
上述指标反映了美国长期发展的基础相当坚实,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比较好,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是最强的,这些都是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有利条件。至于美国经济何时走出衰退,怎样走出衰退,重新走向繁荣,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表2 世界及主要国家对美商品与服务贸易占其GDP总量的比重(1970-1999年)
%
1970年
1980年 1990年1999年
世界2.5 4.0 4.05.7
加拿大 24.1 28.730.4
56.1
墨西哥 7.9 13.922.5
40.8
日本5.4 5.0 4.64.3
新西兰 5.8 6.2 5.77.1
澳大利亚4.2 4.4 4.44.7
爱尔兰 6.1 6.1 9.118.5
英国4.0 4.3 4.55.4
以色列 13.1 14.612.6
17.4
中国*
na
1.6 5.410.0
中国** na
0.3 1.44.1
中国香港36.6 27.122.5
14.7
韩国11.6 14.613.3
13.3
马来西亚8.4 16.420.3
38.7
菲律宾 13.4 12.113.8
25.9
新加坡 18.1 42.849.4
41.7
泰国4.0 6.6 10.0
16.4
巴西4.5 5.6 2.94.8
智利2.2 6.7 10.7
9.4
注:同表1。
四、“美国要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世纪的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的相互联系的特点: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新技术发明的扩散和更大范围的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伴随着经济高增长的经济波动,资本大范围流动的高风险,经济与贸易联系的深化也加剧一国经济衰退和危机对他国或全球经济的影响,出现所谓的“一荣未必大家都荣,但是一损大家都受损”现象。1994-1995年墨西哥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其它国家;1997-1998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200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火车头美国迅速下滑并进入衰退,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地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贸易。如果说宏观经济稳定是一国的“国家公共物品”的话,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是全球和各国的“全球公共物品”。没有“全球公共物品”,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都受损,特别是外贸依赖度大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但是也出现了经济负增长。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率急剧下滑会对中国产生哪些直接或间接影响呢?
表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和主要国家GDP增长率的最新预测
(2001年12月)
%
1999年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世界GDP
3.6
3.7
2.4
2.4
发达国家 3.3
3.9 1.1
0.8
美国
4.1
4.1
1.0
0.7
日本
0.7
2.2 -0.4
-1.0
德国
1.8
3.0
0.5 0.7
法国
3.0
3.5
2.1
1.3
欧盟
2.6
3.4
1.7
1.3
发展中国家 3.9
5.8
4.0
4.4
亚洲
6.2
6.8
5.6
5.6
中国
7.1
8.0
7.3
6.8
印度
6.8
6.0
4.4 5.2
东盟4国
2.9
5.0
2.3 2.9
巴西
0.5
4.4
1.8
3.9
中东地区 1.1
5.9
1.8
3.9
中东欧地区 2.0
3.8
3.0
3.2
世界贸易与服务
5.4
12.4
1.0
2.2
发达国家7.7
11.5
-0.3
1.4
发展中国家
1.7
16.1
5.0
6.5
发达国家5.2
11.6
-0.3
0.5
发展中国家
4.7
15.0
3.4
4.5
世界贸易价格
制造品 -1.8
-5.1 -1.7
1.9
石油
37.5
56.9 -14.0 -23.7
非燃料初级产品 -7.0
1.8
-5.5
1.7
注:2001年和2002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IMF(2001),World Economic Outlook:The Global Economy after Sep.,11,The IMF,Dec.
首先,中国对美国贸易和美国经济的依赖迅速大幅度提高,“美国因素”已经成为愈来愈重要的外部因素。从美国出口的统计看,1980年中国与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占中国总量的14%,到1990年提高为22%,到1999年提高为28%,明显高于英国等西欧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属于对美国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国家;1980年中国与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占中国GDP总量的1.6%,到1990年提高为5.4%,到1999年提高为10%,也高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属于对美国经济依赖度偏高的国家(见表1和表2)。据中国官方统计,2000年中国出口额已高达2492亿美元,按人民币计算为20635亿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150页。),相当于GDP的23%,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约占1/5(1999年为21.5%(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593页。)),相当于中国GDP的5%。无论哪一种计算都表明,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依赖度(指占出口总额比重)和经济依赖度(指对美国商品出口占GDP比重)越来越大。
表4 对美国出口变化率
%
对美国出口占GDP比重
对美国出口变化率
国家或地区
2000年 2000年7月到2001年7月
加拿大33-5
马来西亚
29
-19
墨西哥24-6
新加坡21-30
菲律宾19
-20
厄瓜多尔
1715
爱尔兰1737
委内瑞拉
15
-17
萨尔瓦多
15
-4
危地马拉
14
-2
泰国
13
-16
中国台湾
13
-24
斯里兰卡
12
4
以色列12
-22
爱沙尼亚
11
-49
中国
9
-6
韩国
9
-22
哥伦比亚
8
-19
牙买加8
-27
中国香港
7
-15
印度尼西亚
7
4
资料来源:Source:US Census Bureau,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y 2001,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2001.
其次,90年代中国净出口和对美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比80年代提高了一倍。经济学家通常按照净出口来计算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据中国官方统计,2000年中国净出口额达241亿美元,按人民币计算为1996亿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150页。),相当于GDP的2.23%;1999年中国对美国净出口224.7亿美元,约占当年净出口额3/4(1999年为76.9% (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593页。)),相当于中国GDP的1.71%。从美国出口的统计看,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到1001亿美元,进口额为16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了838亿美元,约占当年净出口额的3.5倍,相当于我国GDP的7.76%。无论按哪一种统计,中国对美国净出口额都比较大。根据IMF专家计算,80年代净出口和对美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0.5%和0.1%,90年代分别为1.0%和0.3%,不同程度地高于许多国家(见表4)。反过来,世界贸易和美国进口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在10个百分点以上,发达国家和美国甚至是负增长,见表3),主要产品贸易价格指数呈负增长(见表3),那么也会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增长,有可能对出口增长率产生5~10个百分点左右的负面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对GDP增长率产生0.5~1个百分点左右的负面影响。
五、“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应当参与经济全球化,但是不能迷信经济全球化,更不能持经济全球化“万能论”和“保险论”的观点。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对于变化迅速且变化莫测的经济全球化,危机与经济不稳定可能是一种常态,更不要说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以及各国内部的趋异。实际上它所产生的连续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外部冲击愈来愈多,负面影响的范围愈来愈大,危害的程度愈来愈强。1997-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突然从高增长变为几乎无增长,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1.5~2个百分点。这是过去10年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外部冲击。事隔两年,又发生了第二次全球性经济危机。2001年和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外部环境突然恶化了,其影响大大超过1997-1998年的情形。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场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影响还“知之不多”,更难以预测。因此,考虑制定经济政策响应外部冲击的基本思路,是“防止和准备最坏的情形出现,做最大的努力减少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经济开放程度,但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有的贸易政策方向。从战略思路看,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政策,贸易政策应服务于国内调整和改革。首先应实行贸易多样化政策,促进对其它地区的出口贸易。其次应加快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主动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再次调整现有的出口补贴政策。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鼓励出口,补贴出口”的政策,每年中央财政为出口企业退税高达800亿元~1000亿元(注:假定出口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一半,2000年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估计应收产品增值税约850亿元~1000亿元,约占出口总额比重的4.1%~4.8%。),高于政府用于占总人口2/3的农村人口的财政支出,也相当于GDP比重的1%,这等于中国中央政府直接补贴外国贸易中介机构和消费者,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中介机构和消费者。许多企业出口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国际竟争力,而是为了获取百分之十几的出口退税。因而就形成了中国制造的出口品单价既大大低于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单价,也大大低于进口国消费品市场的单价。如果对比中国和美国消费品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都会发现,美国的消费品价格不同程度地大大高于中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价格,从几倍到几十倍。开放与贸易不是发展的目标,只是发展的手段;开放与贸易政策不要对外国发展负责,而是对本国发展负责;开放与贸易举措不是只让外国消费者受益,而是应当首先让本国人民受益。(此文写于2001年12月5日,12月29日又根据新的资料做了修改)